最近在恢復閱讀的習慣。之所以用“恢復”而非“重拾”,可能是因為我覺得沒有閱讀的我,是處于病態(tài)之中的。
最近在讀的是阿德勒心理學的書籍《被討厭的勇氣》,作者岸見一郎和古賀史健。
這本書中提到的“課題分離”讓我印象最深。
來自書中的摘錄:關(guān)于自己的人生你能夠做的就只有“選擇自己認為最好的道路”。另一方面,別人如何評價你的選擇,那是別人的課題,你根本無法左右。首先要思考一下“這是誰的課題”。然后進行課題分離——哪些是自己的課題,哪些是別人的課題,要冷靜地劃清界限。而且,不去干涉別人的課題也不讓別人干涉自己的課題。這就是阿德勒心理學給出的具體而且有可能徹底改變?nèi)穗H關(guān)系煩惱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觀點。
道理說得特別簡單。但“做自己”從來都是千古難題。這個世界誰能夠真正做到只做好自己的課題,而不顧他人的看法呢?
美國華裔女作家伍綺詩在《無聲告白》中說道: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從小到大,雖然我看似一直跟父母對立,但在人生的重要選擇上,我從未背離過他們,比如大學的選擇,比如工作地的選擇。我內(nèi)心一直想遠離從小熟悉的環(huán)境,去看更大更豐富的天地,而在實際選擇上,我還是太看重父母的看法,看重家中長輩的指點。這是我沒能做好自己的課題跟父母的課題的分離。
在大學專業(yè)和工作的選擇上,我選擇了所謂的“熱門專業(yè)”,在以后的就業(yè)上幾乎沒有擔憂,只要我腳踏實地,工作機會很多。但我沒有去深究自己到底想一生從事的事業(yè)是什么,我也不敢去尋求,我害怕失敗,家庭不富裕的環(huán)境不能提供給我失敗的資本。我在做選擇的路上,有許多的顧慮,是物質(zhì)上的。我總希望能從事大多數(shù)人向往的工作,而不去選擇自己真正向往的領(lǐng)域,我是怯懦的,我沒能做好自己的課題與這社會期待的分離。
我似乎走在了一條不屬于我的道路上,并且心里想著另一條截然不同的路。
我時常在問自己,究竟我有沒有重新來過的勇氣,和能力?
我喜歡文學,喜歡音樂,喜歡研究人,遠遠勝過研究數(shù)字和金錢。
我總覺得自己是渺小的,在大海面前,在森林面前,在歷史長河中,在浩瀚宇宙里。
于是我在面對工作和生活上的煩惱時,總會冷漠地想:沒有必要。把我放在以上的龐大和亙古之中,我是太過渺小的存在,不必拘泥于面前的數(shù)字和金錢。但在實際中,我又必須嚴謹認真關(guān)注那些數(shù)字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我只是覺得在這些數(shù)字上斤斤計較,沒有意義。我想去探索更有趣更宏大的事物。
無可奈何的是,這些數(shù)字的游戲讓我得以拿到工資,去支持自己的生活。如果我都活不下去了,怎么還有思考這許多問題的時間和精力?
哲學家都是吃飽了撐的。饑餓的人沒時間胡思亂想。
不過,我還是會走回屬于我的道路上,我只是需要時間和經(jīng)濟基礎(chǔ)。經(jīng)濟基礎(chǔ)我在夯實,時間自己就在流逝。
我總是能做好自己的課題的。這不是自私,是尋求真正的自我的偉大之路。
我無比堅信這一點。
![](https://ccstatic-1252317822.file.myqcloud.com/portraitimg/2021-05-07/383a9e322128b809596125e1a9177fbbqV5PNraaMb2L625.jpg)
一碗忱
雖然我知道看我文章的人不多,如果你們有好的想法,歡迎與我討論。 以后會勤奮更新的,會多向內(nèi)尋求、反省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