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西漢那些事兒:草根皇帝劉邦

第三十九章 劉邦和項羽再次合作

  東阿一戰(zhàn),章邯敗了。濮陽再戰(zhàn),章邯還是慘??!連敗兩陣,章邯據(jù)守濮陽,不再出戰(zhàn)。

  此時,項梁聲名響徹齊楚大地。

  是他,終結了,章邯不敗的神話。

  是他,推動了反秦事業(yè),進一步發(fā)展。

  項梁猶如諸侯聯(lián)軍首領,號召諸侯共同西進亡秦?!m三戶,亡秦必楚’,這八個字將會在他這里成為現(xiàn)實。

  然,想象很美好,現(xiàn)實很殘酷。

  盟友齊軍,東阿之戰(zhàn)剛打完。田榮率軍歸國平叛,一去,卻不見回來的身影。

  燕王韓廣選擇默默無聞,中原反秦,與他無關。他要關起門來當王。畢竟,先有陳勝,再有景駒,現(xiàn)在又有項梁擁護的楚懷王。戰(zhàn)火,燒不到燕國。

  趙國剛經(jīng)歷權力變更,趙王武臣被殺,趙氏王室后裔公子歇,被擁為趙王。趙國一團亂,哪里有空反秦。

  這里來說說趙王武臣從貧民,走向人生巔峰,又落得被殺的悲劇。人生的大起大落,也不過如此。

  陳勝大澤鄉(xiāng)起義,攻下了陳(白起南下伐楚,楚頃襄王遷都陳,是楚國舊都),分兵攻打諸侯各地,點燃星星之火。武臣是陳勝故友,又是起義元勛。陳勝給了他三千兵馬,北上攻略趙地秦軍。

  武臣打得不錯,口號喊得給力,很快收復趙國故地。

  陳勝在陳地自立為王,號張楚。武臣身邊的人,勸他稱王。其中,張耳、陳馀這兩位勸得最厲害。

  武臣以家屬在陳地為由,為了避免稱王連累妻兒老小,拒絕自立為王。其實,武臣內(nèi)心是想當王的,只是假裝不想當。當身邊的人都勸,他忍不住了,委屈地說:好吧!順從你們的意思。

  我不想當王,都是你們逼的。

  因為是在趙地,武臣被稱為趙王,定都邯鄲。

  武臣稱王,陳勝很生氣。但,只能生氣,也沒有實質(zhì)性的東西。陳勝想殺了武臣家屬,在蔡賜等人的勸說下,改變了這個想法。畢竟,武臣選擇稱王,就選擇拋棄妻兒。殺了他們,還讓武臣沒有后顧之憂,結怨趙國。

  陳勝不會做虧本的買賣,不僅送還了武臣妻兒,還封武臣為趙王。武臣這個趙王,得到了張楚政權的官方認證。

  武臣讓韓廣去收服燕地,擴大勢力范圍。結果,韓廣去了燕地,沒怎么打,不僅收復燕地,還站穩(wěn)腳跟。

  韓廣也做了一件事:我也要稱王。

  武臣很生氣,親自去打韓廣。結果沒打贏,還被活捉。

  武臣絕對是來搞笑的!很多人都是這樣認為。

  武臣歸國之路,也是相當曲折。好在他運氣好,被放了回來。但,他的運氣也就到此為止了。接著一個人讓他送了性命。這個人就是李良。

  武臣稱王,也沒有封李良官。

  攻趙地是他,收常山也是他,平復晉陽還是他。

  打,是他的事;封官,沒他份。

  也許,在武臣看來,你是我的人,只需出力,替我打江山。

  這下,李良不干了!

  要馬兒跑,還不給馬兒吃草。我,李良,不是只會跑的馬兒。

  有句話說得好,人,是有弱點的。你的弱點,就會成為別人攻破心理防線的方式。

  秦使先以武力為威脅,再說當前不利于叛亂份子的局勢,又以高官厚祿為誘惑。最后拋出一個觀點:跟秦混,才是正道。

  李良尚在猶豫之時,被一個人沖破了心理防線,做了一個決定:先殺武臣,后率軍降秦。

  這個人,是個女人。她長得并不傾國傾城,卻是最會來事的人。這個女人有個身份,武臣的姐姐。

  李良打了勝仗歸來,在路上遇到龐大的車馬儀仗。李良等人誤認為是趙王武臣出游。

  李良下意識,主動讓開一條道,站在一邊,行了最高貴的禮節(jié):伏地通報姓名。

  結果,車內(nèi)的人,不是武臣,而是武臣的姐姐。這個女人喝了酒,又仗著弟弟的勢,嘲笑李良幾句,也不見他,還讓侍從前去打發(fā)。

  侍從仗勢欺人,說了不得體的話,就離開了。

  這種情況,不僅李良忍不了,就連他的部下都忍不下去。

  李良身邊的部將,說了三個句話:

  1.天下反秦,有能者當王。

  2.武臣地位在他之下,憑什么他能當王,將軍也可當王。

  3.被朝臣羞辱也就罷了!還被婦人羞辱,我忍不了。

  李良徹底怒了,殺了武臣姐姐,再攻破邯鄲,殺了武臣。

  通過李良和武臣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么呢?

  小人得志,身邊的人,容易猖狂,會桀驁不馴。有時候,送你歸西的人,不是比你強大的敵人,而是你自認為比你低賤親密無間的戰(zhàn)友。

  武臣死了,李良在邯鄲,打不贏陳馀等人。趙氏后裔公子歇在信都被擁立為王。趙國一團亂,是真的沒有能力響應項梁的號召。

  齊國也是內(nèi)亂叢生,幫人,也要先解決自己的事。

  項梁振臂一呼,沒人響應。所以,項梁只能孤軍伐秦。追逐章邯,西向伐秦,這件大事。項梁交給了兩個人:劉邦和項羽。

  這也是劉邦和項羽,繼亢父之戰(zhàn)、東阿之戰(zhàn),精誠團結的一次親密合作。

  劉邦、項羽合作,攻打的第一個地方:城陽。

  兩人不僅破了城陽,還干了一件事:屠城。

  至于為什么劉項二人會干出這樣的事,有兩種觀點:

  1.城陽百姓抵抗激烈,劉項殺紅了眼。

  2.劉項想以屠城的方式,震懾秦軍,以達到不戰(zhàn)而降的效果。

  劉項二人屠了城陽,又向西追逐,在濮陽之東,與章邯交戰(zhàn)。

  結果,又打贏了。

  章邯雖敗,卻也不亂,依靠濮陽城堅固,引來一條河水,當護城河。章邯打不贏,就守。

  東阿、濮陽兩仗,項梁看出了劉邦的潛能,以及麾下戰(zhàn)將的能力。他讓項羽與劉邦合作,消除秦軍外圍陣地,擴大戰(zhàn)果。項梁這樣做,還有兩個目的:

  1.讓項羽跟劉邦培養(yǎng)感情,建立革命友誼,多學習御人之術。

  劉邦是一個平民,為什么會有那么多有能力的人誓死不渝追隨他。劉邦有過人之處,是個有魅力的人。

  2.監(jiān)督劉邦,避免他做大做強。

  項梁意識到劉邦會成為潛在對手。如果是朋友,那還好。如果是敵人,那將會是強大的對手。項梁不能扼殺劉邦在搖籃之中。畢竟,劉邦有資本,還沒犯錯,是個有用的人。

  這也是劉邦和項羽之間,最友好的歲月。誰曾知道,這一刻,劉項并肩作戰(zhàn),激戰(zhàn)秦軍。一年后后,他們?yōu)榱藸帄Z天下,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劉項拿不下濮陽,就換了一個地方打。這個地方,叫陶邑。它還有一個名字叫定陶。所謂定陶,就是安定之意。

  劉項二人,奉項梁命令,南渡濟水,攻擊那個具有重要戰(zhàn)略意義的定陶。

  來看一下,定陶地理位置。

  定陶,位于菏、濟兩水相交之處,也是秦人最早在東部的據(jù)點。這座城,秦人在戰(zhàn)國后期就開始經(jīng)營,也把他當做突入中原最重要的據(jù)點。因此,城池固若金湯。

  劉項合力,也沒能攻下定陶,只能率軍南下,進攻下一個目標:雍丘。

  雍丘,這個地方知名度相當高。它,曾是杞國的國都。杞人在這兒立國1000余年。它流傳了一個典故:杞人憂天。

  杞人發(fā)出‘天問’,卻被嘲笑千年。同時,也讓這個典故,流傳至今。當然,這里還成為了曹操兒子曹植的生命地標。

  雍丘,地理位置相當重要。它位于大河之上,西邊是陳留,東邊是外黃。駐守在雍丘的人,他就是三川郡郡守李由。

  李由個人簡歷相當不錯,不僅是李斯的兒子,還是秦始皇的女婿。他也憑借一己之力,在滎陽與吳廣死磕,為大秦王朝爭取了寶貴時間。這一次,李由好運到頭了。雍丘,也成為他最后的歸宿。

  這一次,李由等來了兩個厲害的大人物,未來爭奪天下的主角:劉邦(差不多四十九歲)和項羽(差不多二十六)。

  李由對手很強,他還面臨一個現(xiàn)狀:將少兵寡。

  當劉邦和項羽率軍來攻,李由第一反應:據(jù)城而戰(zhàn)。

  第二個反應:求援。

  李由也清楚知道,他沒有援軍。能救他的人,只有他自己。

  滎陽之戰(zhàn),他都挺過來了。雍丘之戰(zhàn),他也能挺過來。李由做了最壞的打算:生是大秦的人,死是大秦的鬼。他要為大秦死戰(zhàn)到底,流盡最后一滴血。

  由于史料殘缺,沒有記載雍丘之戰(zhàn)詳細的情況。比如劉項有多少軍力,李由有多少將士。只記載了:時間(秦二世二年八月)和結局(李由戰(zhàn)死)。

  但,根據(jù)太史公寫的《史記》,我們能夠看到一個現(xiàn)象:李由是一個人在戰(zhàn)斗。

  李由沒有援軍,身邊的將士,越打越少。攻城的楚軍,卻是越來越多。其中,有四個人表現(xiàn)很出色,他們是劉邦麾下的戰(zhàn)將。

  太史公寫了他們的戰(zhàn)績:

  夏侯嬰指揮車兵,作戰(zhàn)英勇,大破敵軍,被賜為執(zhí)帛。

  周勃率軍來援,后來,被楚懷王封為虎賁令。

  樊噲斬殺十六級,被賜為上柱間。

  曹參取得戰(zhàn)果更大,斬殺李由,俘虜軍侯一人。后來,被楚懷王封為建成君,爰戚令。

  也就是說,李由的命相當苦。不僅沒有援軍,身邊將士也少得可憐。他還要面對劉邦、項羽,這兩個大人物,以及曹參、周勃、樊噲、夏侯嬰等被記載的將領。當然,項羽身邊,不可能沒有戰(zhàn)將。

  面對如此強大的陣營,等待李由只有一個結局:戰(zhàn)死。

  李由獨占群雄,雖死猶榮。他對得起父親李斯的名聲,也沒有辜負秦國。有幸為國,死得其所!

  雍丘也成為了他的地理坐標。后世,也記住了這位為國戰(zhàn)死的男兒!

  然,李由之死,引發(fā)了秦廷震動。隨之而來,是一場更大的暴風雨。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