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奪權(quán)!奪權(quán)!
奪權(quán)!是一門充滿危險性,且有很深奧的學(xué)問。君臣將相,總會出現(xiàn)一種情況:爭奪權(quán)力。
你的權(quán)力太大,威脅到我,我就要奪了你的權(quán)。文官還好,他們不會采用暴力手段。武將不可控,手中有軍權(quán),就會干出弒君的事情來。
五代十六國就是這樣,誰手中有兵權(quán),誰就掌握話語權(quán)。正所謂,皇帝輪流坐,今年到我家。
主君和主將之間,永遠存在一個問題:功高震主。
如何奪!怎樣奪!采用什么手段!
有文化的聰明人奪權(quán)手段,一般會采用和平方式,他們既想奪你權(quán),還要奪得名正言順。比如子之奪了燕王噲的王位,搞了一個禪讓制,終結(jié)了姬姓燕國七百多年國祚。趙匡胤也來一個杯酒釋兵權(quán),剝奪武將軍權(quán)。
你遇到脾氣不好、沒有文化,崇尚暴力的人,那就是血流成河。
無論是奪,還是被奪地人,都會想辦法守住自己的權(quán)力。奪權(quán)者,實力強大,被奪者,只能忍氣吞聲。被奪者,實力強大,就會向奪權(quán)者,發(fā)起反抗。
奪權(quán),從來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楚懷王是奪權(quán)者,他的實力弱小。
楚懷王是楚國的王,沒錯。但,他是項氏擁立。項氏如日中天,他承認,其他人不敢反對。項氏不承認,其他人也不會承認。如今,項氏領(lǐng)袖項梁死了。其他人,會有什么想法?
你可以擁立一個人,建立東楚政權(quán)。我也可以擁立別人,建立西楚、北楚、南楚政權(quán)。
此時,楚懷王處境很艱難。他是東楚政權(quán)名義上的王,有名無實。簡單說,是一位傀儡。他的存在,只是反秦需要,是個吉祥物。
楚懷王身邊只有三個能臣被記錄下來:上柱國陳嬰、柱國共敖、張楚政權(quán)舊部呂青。
陳嬰,這個人物,向來很低調(diào)。但,他的實力不允許低調(diào)。也可以這樣說,陳嬰想低調(diào),卻低調(diào)不起來。
他在東陽起義,發(fā)展順風(fēng)順水,有兩萬多將士。其實力,可以當(dāng)王。但,他聽了母親的話,不稱王,投靠了只有八千子弟的項梁。與他一起消滅景駒政權(quán),薛地會盟楚將。
項梁擁立楚懷王,他投了贊成票。項梁也擔(dān)心這個人物,來了一個明升暗降,封他為上柱國,并把他擠出軍政大權(quán),打發(fā)他去盱眙輔佐楚懷王。
陳嬰逆來順受,喜歡低調(diào)。去盱眙,不僅保住了一命,還成為楚懷王身邊第一批臣子,是元老級別的人物。
別小看陳嬰這個寧愿封侯拜將,也不愿意稱王的男人。他在勢力強大的時候,投靠還沒成氣候的項梁,不代表他沒有想法,是因為他有遠見。
也可以這樣說,他帶著兩萬人去,是有資本。同時,也彰顯了實力。這個愛保持低調(diào)的人,是有能力且有大志。只不過,他善于隱藏大志,不想當(dāng)出頭鳥罷了!
項梁給不了他想要的,他也會另擇明主。
共敖,這個人物歷史資料留下的信息不多。
共氏起源,主要有這幾個姓:姜姓、姬姓、子姓、羋姓。
共敖這一支,史料有記載,出自羋姓,且出生很高貴。他出自春秋時期,帶領(lǐng)楚國走向強盛的一位雄主:楚武王熊通一脈。
楚武王將王室封于共邑,其后代子孫以封邑為氏。共氏與屈氏、昭氏、景氏,都是王室后裔。
只不過,共氏發(fā)展沒有這三家好,名人也沒有這三家多,在楚國后期也沒有發(fā)言權(quán)。戰(zhàn)國時代,屈氏出了一個屈原,昭氏出了昭陽、昭雎,景氏末期還出了一個景駒。在楚懷王時期,屈、昭、景三家有很強的發(fā)言權(quán),可以制衡楚懷王做的決定。
戰(zhàn)國末期,共敖是楚國貴族。天下都在反秦,共敖也在反秦。他也成為了反秦領(lǐng)袖。
后投奔項梁,又因為是貴族身份,成為了楚懷王身邊的柱國。
楚懷王對他很信任,也相當(dāng)倚重。及至后來,楚懷王還派他成為南路軍統(tǒng)帥,攻秦南郡。項羽分封諸侯,他被封為臨江王。
呂青,個人簡歷就出色得多。他的祖父,曾是秦國太宰、北平侯,其父混得差點,只留下一個名字。天下反秦,呂青也加入反秦大業(yè)當(dāng)中,成為元老級別的人物。與其子呂臣,組建蒼頭軍,攻破陳,光復(fù)張楚政權(quán)。
后,聽說項梁擁立楚懷王,他也支持。這個人物與項梁不是上下級關(guān)系,而是同盟合作關(guān)系。
楚懷王身邊這三個人很厲害,都是秦末漢初時代王侯的人物。
現(xiàn)在,楚懷王處境比較尷尬,是個放羊娃,要兵沒兵,要將沒將,要心腹也沒有。他又會如何奪權(quán),證明自己是一位名副其實的王?
項梁定陶戰(zhàn)死,對于剛剛成立的東楚政權(quán)來說,這是一場重大危機。面對危機,需要一個靈魂人物站出來,主持反秦工作。在這種情況下,放羊娃站了出來,他要承擔(dān)起項梁的責(zé)任,凝聚反秦人心。
楚懷王向天下人表明一個觀點:項梁這位英雄走了,還有他。
如果說這些事,不是出于放羊娃本人。這個放羊娃背后,絕對有個高手指點。所以,這個放羊娃不是軟弱的人,而是有想法的人。
他的想法,只有一個:權(quán)力。
于是,楚懷王走出了奪權(quán)第一步:遷都。
你們不想我來,怕我來,不讓我來。我就自己來。
楚懷王在盱眙待了三個月,這段時間他沒有閑著。他花了大量時間,培養(yǎng)羽翼,也對東楚政權(quán)勢力,做過調(diào)查和分析。其中,有四股勢力影響到東楚政權(quán)的發(fā)展。
他們分別是項氏、呂氏、陳氏和劉邦。項氏影響力最大,實力最強。其他三家勢力,不敢惹,惹不得。
呂氏是張楚政權(quán)舊部,也有很強的影響力。
陳嬰是個老滑頭,做人低調(diào),不愛爭奪。
劉邦勢力最弱,與其他三家相比說不上話。
楚懷王要做的很簡單:扶持弱小,壓制強大。
能拉攏的就統(tǒng)一戰(zhàn)線,有威脅的就聯(lián)合弱小共同打壓。隨著項梁戰(zhàn)死,這四股勢力發(fā)生了變化,也為楚懷王奪權(quán)創(chuàng)造了條件。
楚懷王利用‘王’這個身份,奪權(quán),分了幾步走。
遷都彭城,這就是他踏出奪權(quán)的第一步。
這個決定,得到以陳嬰、呂青、共敖為首的朝臣,一致支持。楚懷王得到首腦人物支持,帶領(lǐng)臣子渡過淮河北上,將國都從盱眙遷到彭城。
現(xiàn)在的彭城,并不安全,隨時可能成為秦軍下一個打擊對象。楚懷王選擇往北邊跑。大有,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簡單說:不怕死,有膽魄。
接著,楚懷王面臨一個問題,也是他要奪權(quán)走得第二步:奪兵權(quán)。
楚懷王抵達彭城,下達了一個命令:楚軍駐防問題。
項梁戰(zhàn)死,章邯隨時都會打過來。楚懷王以這個名義,布置了三道防線。
第一道防線,以劉邦為主,駐扎在碭縣。
第二道防線,以項羽為主,駐扎在彭城以西。
第三道防線,以呂臣為主,駐扎在彭城以東。
楚懷王、陳嬰、共敖、呂青,固守彭城。
從這三道防線來看,秦軍東進,劉邦是第一個被攻打的對象。項羽是第二個。呂臣是留下的后手,撤退用的。
就在項梁死后,楚地反秦,人心浮動,都在擔(dān)心一個問題:章邯會不會打過來。
楚懷王運氣也好,章邯斬殺項梁,沒有選擇向東,撲滅東楚政權(quán),反而選擇渡河北進。
趁著章邯戰(zhàn)略在趙地,楚國正面軍事壓力暫時解除。楚懷王開始著手整頓楚國政局,并親自掌控楚國軍政事務(wù)。
楚懷王又實行奪權(quán)下一步:掌握兵權(quán)。
楚懷王將項羽、呂臣二支軍隊合并一處由自己直接統(tǒng)帥,開始統(tǒng)治南方各路反秦義軍。令人感到困惑的是項羽、呂臣乖乖交出兵權(quán),沒有選擇反抗!
這只能說明,楚懷王奪權(quán)手段,是相當(dāng)高明:恩威并施。
他先用高官厚祿,給項羽、呂臣來了一個明升暗降。接著,順手奪了他們手中的兵權(quán)。
呂臣被封為司徒,呂青為令尹。項羽被封為長安侯,魯公。
項羽、呂臣都被奪了軍權(quán)。只有劉邦沒有被奪軍權(quán),反而升了官,為碭郡長,封武安侯。這又是怎么一回事?
我想有以下原因:
1.楚懷王有意扶持劉邦。
楚懷王策略是打壓強者,扶持弱者。他要打壓項羽和呂臣,就要扶持新人來制衡。局勢平穩(wěn),他才能鞏固權(quán)力。
2.劉邦的身份不同。
劉邦雖屬于楚軍陣營,但屬于合作者,同盟者。楚懷王想要奪,劉邦不會干。項氏、呂氏被奪,為了名聲,不會反抗。劉邦是跟誰混有好處,他就去。
楚懷王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一切從實際出發(fā),什么人選擇奪,什么人選擇不奪。楚懷王沒有奪劉邦軍權(quán),反而升了他官,封為武安侯,碭郡長。
但,楚懷王還有其他小動作,分化劉邦權(quán)力內(nèi)部結(jié)構(gòu):提高曹參地位,封他為建成君,戚令。封周勃為虎賁令。
劉邦的部將,楚懷王去封。這個信號,聰明人豈會不懂。
楚懷王忘了一個事實:劉邦的部將,是拉不攏。他們只聽劉邦一個人的調(diào)遣。
總之,楚懷王這次奪權(quán)相當(dāng)成功,用一個有名無實的官爵給項羽、呂臣,就掌握了軍權(quán)。
劉邦就讓他在一線抵抗章邯,借用秦軍之手,消滅他。
或許,這高明的主意,出色的手段,不是楚懷王能夠想到。但,至少能夠說明,楚懷王身邊有個高手指點,他能夠聽得進去別人提供的意見。同時,也說明了他這個楚國王室后裔,有很強的號召力和凝聚力!
楚懷王奪權(quán)之后,又會如何鞏固權(quán)力,實現(xiàn)先祖的豐功偉業(yè)!
碭郡長,武安侯,這個身份,將會是劉邦新的起點,也會是他走向帝王霸業(yè)新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