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軒轅新明錄

第二十二章 危機下的團結(jié)

軒轅新明錄 林芫美 2529 2024-04-16 11:23:57

  鄭克臧回到京城的第二天,軍機處召開秘密會議,商討事情的前景。與會者除了穿越者,就只有劉國軒和陳永華。

  陳永華已經(jīng)在頭天晚上去招討大將軍府看望過鄭克臧,女婿的虛弱狀態(tài),讓陳永華感到非常揪心。現(xiàn)在不光是穿越者們要找陳永華商量,陳永華也迫切希望穿越者們拿出一個方案來,萬一寶貝女婿不在了,陳氏的家族權(quán)勢和地位都會一落千丈。

  會議的基調(diào)是王鼎和許緯辰一致認可的原則——盡量寵絡(luò)陳永華和劉國軒,以確保這兩個最重要的人始終站在自己一邊。當然,這兩個人還是小有區(qū)別的,陳永華因為鄭經(jīng)的緣故,知道穿越者們的來歷,但劉國軒不知道,所以陳永華可能比劉國軒更天然傾向于和穿越者們合作。

  會議一開始,大家就先達成了一個一致:無論如何都希望鄭克臧能夠康復(fù),但現(xiàn)在要做最壞的打算。

  劉國軒非常誠懇地表態(tài),如果鄭克臧有不測,自己絕對擁護鄭安明繼任招討大將軍。對于這一點,其他所有人都不會反對,但陳永華和姜承志都提出,鄭安明年紀尚小,如果出任招討大將軍,那么文官們必然要出來鬧事,認為明明皇帝和太子都活得好好的,為什么需要一個不滿十歲的小孩子來“總攝一切軍政事務(wù)”,武勛功臣們也會因此推波助瀾,要求歸政皇帝。但若是歸政皇帝,那在場的沒有一個人贊成。

  于是,王鼎綜合自己和許緯辰的想法,提出了一個整體的計劃:以南巡為名,讓皇帝到南京去住一段時間,因為皇帝本人曾長期生活在南方,皇后和嬪妃更都是蘇南和浙江人,時常會想念江南水鄉(xiāng)的景色風情,所以讓他們南巡,他們肯定欣然接受。同時,再以探視兄長病情的名義,讓鄭克塽和鄭克壆趕來京城,如果鄭克臧真的不幸去世,那么就擁立鄭克塽為招討大將軍。鄭克塽剛過完二十歲生日,別人就不好以年幼為名,反對他出任招討大將軍。

  這個方案看起來非常合理,但劉國軒和陳永華的積極性都不高。劉國軒一介武將,只服鄭克臧這樣的充滿軍事天賦的帥才,對年輕而且沒有任何戰(zhàn)場經(jīng)驗的鄭克塽看不上眼。陳永華本來就不喜歡鄭克塽,更何況他現(xiàn)在還是馮錫范的女婿。

  王鼎自然知道二人的心思,便進一步提出幾條建議,爭取二人的支持。

  首先是對陳永華的子侄們作出最新的安排:現(xiàn)任大明近海運輸總公司總經(jīng)理的陳夢煒升任南京工部侍郎,并且大明近海運輸總公司總經(jīng)理的繼任人選由他指定。陳夢球在廣西當了三年學政,原地轉(zhuǎn)任布政使,又已經(jīng)過了三年,即行降旨轉(zhuǎn)升河南巡撫。陳永華的三子陳夢衡現(xiàn)已二十五歲,國子監(jiān)肄業(yè)不到一年,正在南京戶部歷事,期滿之后放蘇南大縣縣丞,這也是吏治改革之后監(jiān)生能得到的最好的職位。至于在山西巡撫任上已經(jīng)五年的侄子陳繩武,因為政績乏善可陳,貿(mào)然升官必遭人非議,不如平調(diào)進京,改任樞密僉事,樞密僉事是樞密使的佐貳官,事體清閑,不像封疆大吏那樣辛苦,但品級一樣,可以在京城多享受一下生活,過幾年資歷屆滿,再轉(zhuǎn)任兵部尚書,就可以免去諸多口舌。

  而劉國軒這邊,王鼎給出的方案是:次子劉德仁接替陣亡的王藩錫出任常山鎮(zhèn)副都督,晉升少將。三子劉德杰敘鎮(zhèn)守升龍和多次平叛功勞,于原一等公爵位上加給三等男爵俸祿,該爵日后可以指給任意子孫。劉國昌自湖廣水利道再升一級,出任洞庭湖水利防汛總司副河總。劉國軒兄弟好幾個,除了劉國昌外,都在南京內(nèi)務(wù)府任職,可以行文到南京軍機處,安排兩個外放地方官的差事。

  兩人對此自然是滿意,循例推托了一番,便欣然受之。

  不過,陳永華對鄭克塽依然不放心,覺得這個孩子自幼失于管教,早些年就曾多次在南京街頭毆打路人,現(xiàn)在就算年紀漸長稍微收斂了一點,但出任招討大將軍似乎還是不妥。若是此人大權(quán)在握,不知道會做出什么事情來。

  陳永華的擔心不無道理,王鼎也沒有什么好辦法。姜承志于是提出,離鄭安明成年也只不過七年時間了,讓鄭克塽暫時出任招討大將軍也沒那么恐怖,畢竟這個孩子看到軍機處的幾位大叔還是頗為忌憚的。而且,鄭經(jīng)的三子鄭克壆也已經(jīng)十七歲了,如果三年之后,鄭克壆行了冠禮,讓他來接任招討大將軍的職位,那么鄭克塽其實也就當三年多而已。

  這個想法倒是不錯,劉國軒和陳永華都覺得可行,洪誠丘和王鼎雖然覺得這樣還是有點冒險,但也想不到更好的方法了。

  于是,一群人計議停當,各自付諸實施。

  陳永華以內(nèi)閣名義,上奏皇帝,以大戰(zhàn)過后,北境不寧為理由,請他到南京暫住。這個理由雖然有些荒誕——熱河戰(zhàn)役時,朱慈炤人就在熱河行宮,離戰(zhàn)場不足百里——不過朱慈炤也不管,反正定下了躺平的策略,去就去了。

  而且,朱慈炤還真有一件事需要去南京。說來話長,光復(fù)京城之后不久,按制就要處理崇禎朝帝后名分和陵寢事宜。此事本來并不復(fù)雜,朱慈炤是崇禎帝朱由檢的兒子,崇禎帝前后只有一任周皇后,于甲申國難之時與皇帝一同殉難。朱慈炤的生母是皇貴妃田氏,于甲申之前兩年病逝,葬于昌平天壽山。按照前明舊例,田皇貴妃應(yīng)追贈為皇后。

  崇禎帝在位十七年,國事日蹇,因此從未為自己修建陵園。甲申之后,李自成打開田皇貴妃之墓,將崇禎帝與張皇后一同葬入,并且在旁邊陪葬了太監(jiān)王承恩。大明復(fù)興之后,自然應(yīng)該重新選址,為崇禎帝后興建陵寢,如今新址已經(jīng)選定,工程也已在進行中。

  此事本該到此為止,但有大明特色的事情就來了。崇禎年間,外界對田妃父女就毀謗不斷,文人筆記中就多有“田妃父宏遇陜西人,久住在京,曾為千總官,其妻吳氏,妓也。田妃亦非其女”之類的毀謗之語。朱慈炤身登大位之后,按理說文士們應(yīng)該消停一些,但偏偏不能,又出現(xiàn)了“帝每日召田貴妃,妃例御鳳輿,由小太監(jiān)異之而來,是日異者改為宮婢。上問故,曰:小太監(jiān)多恣肆無狀。叩其實,曰:坤寧宮太監(jiān)狎?qū)m婢,故遠之耳。上色動而搜其處,獲得狎具,蓋宮婢各有太監(jiān)為膩侶,所謂’對兒’又名’對食’。上驟怒,立遣諸小太監(jiān),中宮因懟恨成疾,嘔血。有老宮人曰:田妃宮中,獨無對幾乎,亦可搜之。已而果然,上疑始釋”這樣繪聲繪色傳言——其實太監(jiān)宮女對食在后宮很常見,田皇貴妃用宮女換太監(jiān)抬轎并不涉及到此,不過是尋常調(diào)動,結(jié)果還是被人拿來編排。

  另外,幾年前朝廷曾下旨尋訪周皇后之父嘉定伯周奎的后人,以及田皇貴妃之父田弘遇的后人。周奎有一孫周德潤,清時居于京城,很快被找到。但田弘遇的幾個弟弟和兒子都在甲申之變中罹難,并無后人,朱慈炤對此事也十分在意。

  因此,朱慈炤一直在督促許緯辰尋找田氏后人,以及查找那些傳言的源頭。最近據(jù)說有些眉目了,所以想去南京和許緯辰面談。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shè)置
設(shè)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