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當朝尚書的絕命書
夜晚,刻碑鋪子中。
陸言擺弄著手中一疊紙頁,欣喜之色溢于言表。
這是一沓紙質(zhì)碑文。
今天白天的時候,陸言詢問過吏目包攬秋試刻碑的事,人家的意思是,不要錢就行。
陸言自然是不收錢,那吏目又說自己職權不夠,拿不了整個秋闈的墓碑業(yè)務分配的主意,但是單就今天死的這五位,還是沒問題的。
這也算是考驗,干的好了,上報郎中大人,以后刻碑盡量都找你。
就這樣,陸言得到了五篇碑文,都是去禮部取來的,反正這些考生的碑文都是各自的登記名姓檔案,全是現(xiàn)成的。
點火上燈,開始刻碑。
陸言如今一有文氣護體,二有江湖氣傍身,尋常怨氣根本傷不著他,樸實無華一拳轟出,怨氣頓時散開,老老實實被封進墓碑。
一通忙活,五面碑都刻完了,碑林圖現(xiàn),生平啟。
五種獎勵,都是凡品級別。
《詩三百》,《易經(jīng)》,《春秋》,徽墨端硯,點睛湖筆。
好家伙,光是書籍類的獎勵就占了三個,陸言心說這是要讓自己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的節(jié)奏。
陸言先取過《詩三百》,也叫詩經(jīng),一番通讀下來,靈臺之中文氣增加了不少,約有五升左右。
除此之外,他還感覺到自身的氣質(zhì)發(fā)生了變化。
古人云:腹有詩書氣自華。
陸言感覺自己通讀詩經(jīng)之后,氣質(zhì)變得更文雅了,有那么幾分風流才子的感覺。
刻碑鋪子里沒有鏡子,他就著魚缸的玻璃照了一下,瞧著容貌也連帶著發(fā)生改變,人更俊朗了。
不錯,獎勵的等階雖然不高,但是作用很大。
陸言把詩經(jīng)放下,發(fā)現(xiàn)這玩意讀完之后并沒有消失,應該是永久性的獎勵。
只不過他能明顯感受到,書中蘊含的文氣,沒了,它已經(jīng)成為一本普通的詩經(jīng)了。
剩下兩本書先暫時放一邊,先看看這一硯一筆。
陸言端起這徽墨端硯,一股清香撲面而來。
文房四寶中的墨和硯,還是頂級的徽墨和端硯,一般人或許瞧著沒什么,但在文人墨客眼中,珍貴程度可不亞于金玉古董。
他又拿起點睛湖筆,做工精美,筆桿上刻有金紋“點睛”二字。
筆中至尊,湖筆。
這是五個獎勵之中評級最高的,足有二等,來自一位考了多年都沒考上的老儒生。
說起這老儒生,這次也是投機倒把的主,沒天賦也不用功,苦讀多年考不上,眼瞅著人都快入土了,急了。
這天正在京城的酒樓候考,還窩在房里苦背,突然一位自稱“張育”的學子找上門,問他是不是在為秋闈發(fā)愁,想作弊的話,他能提供方法。
老儒生眼睛一亮,他早有這個心思,奈何腦子不靈光想不出好辦法,心說張兄真是及時雨,連忙請進門商討具體。
等到了開考那天,老儒生就按照張育所說,把這小抄藏進面餅里帶進考棚。結果開考之后,取出面餅掰開一看,小抄消失了。
不能啊!再把其他幾塊面餅掰開一看,都沒了。
一塊里面沒小抄可以說是帶錯了面餅,但是所有面餅里都沒有,就離譜了。
“天要亡我!”
幾聲不甘的怒吼之后,人上吊了。
陸言看著生平里那人,三縷長髯,面如冠玉,心說這叫張育的,不當人子,凈出餿主意,害死好幾個了。
他緩和了一下,再看“點睛”二字,是取“點睛之筆”之意。
按照碑林圖的解釋說,這筆能給予一副字畫點睛之筆,作出最精華的部分,使之活過來。
陸言也不知道這個活過來是什么意思,是真的如神筆馬良一般把死物點化成活物;還是指字畫水平登堂入室,畫的寫的栩栩如生、活靈活現(xiàn)的意思。
為了試驗,陸言取來一張宣紙,以湖筆蘸著徽墨,注入文氣,揮筆寫下他最喜歡的《將進酒》,墨跡躍然紙上,筆走龍蛇。
有正氣訣的加持,他這一幅字,完全有宗師水準,甚至都能讓金石字畫愛好者趨之若鶩,拿去收藏裝裱起來。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p> 這一句,是陸言極富真情實感的一句,幾乎注入了全部文氣。
忽然,只見紙頁之上的字跡開始沉浮,“須盡歡”三個字竟然跳脫出來,仿佛擬人一般地吵吵嚷嚷著,隨后又快速消失,重新化作平面字跡。
陸言看的是目瞪口呆,這是什么情況,若不是確定自己很清醒,他甚至覺得自己看花眼了。
什么鬼?字活了?
他又取來一張宣紙,這次不寫了,改畫。
注入全部文氣,畫出一幅荷塘月色圖,結果真的出現(xiàn)在眼前,隨后又迅速凋謝消失,歸于二維。
一字一畫作完,陸言突然頭疼欲裂,險些暈過去,最后他得出結論,這個點睛湖筆是真的能把死物弄活,二維變?nèi)S,但是跟文氣的量掛鉤。
文氣不足,是沒有辦法維持它們的三維形態(tài)的。
陸言此時頭疼得緊,連忙取來易經(jīng)和春秋,補充一下靈臺文廟中的文氣。
兩本書讀完,除了各自增加五升文氣,還都有附加效果。
《易經(jīng)》讀完,陸言感覺自己獲得了不少風水卜卦學的知識,尤其是卦爻和卦辭,他現(xiàn)在支個棚子,都能去大街上給人看相算命了。
并且隨著悟性的增強,他還將《易經(jīng)》和八宅明鏡書兩相結合,對于鋪子的布局有了新的認識。
再讀《春秋》,所謂“讀史使人明智”,陸言感覺自身的各項才能都沉淀不少,對于氣的運用也有了更深的認知。
總體來說,還是對于悟性和智慧的提高,和論語的作用相仿。
兩本書讀完,天已經(jīng)透亮,都快到中午了。
陸言只感覺看書看得頭昏腦漲,文氣似乎攫取過多,需要休息。
靠在椅子上,倒頭就睡。
不知過了多久,被一陣敲門聲吵醒,已是月上柳梢。
來者乃是禮部的幾位吏目,鄭重地遞上一本沾著血的布帛冊子,形似大臣的奏折。
“當朝吏部尚書的絕命書?”
“是啊,小子,昨天京察死的人,今天秋闈那幾位的碑我分配給其他人了,你今晚,就負責把這個給我刻好了!”
陸言反復翻看著一厚沓“絕命書”,好家伙,這得有上萬字了吧。
別人的碑文都是幾十幾百個字,你這多得夸張離譜!
怪不得當初林月霜說刻碑人一到京察最忙,而沒有提到秋闈。
秋闈是量大,但是耐不住京察的質(zhì)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