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何水,倒不是楊昭看得何水率領手下盜匪,有多么的窮兇極惡。
而是這何水,即便身為盜匪,也是一個講規(guī)矩的人。
窮人不搶,好人步槍,只搶本地及周邊之處的一些豪戶。
這些豪戶,無一不是本地為富不仁者。
所以,在宣城、同安之地跟多的豪強,都極力撮合官府,將何水這一眾匪眾給端掉。
奈何何水就像是打不死一般,每次都能逢兇化吉。當然,若是討論起根源,其實也很簡單。何水常劫富濟貧,且收留一些無家可歸者,于宣城之地,很有百姓基礎的。
一旦見又官府的人來剿匪,本地百姓會迅速統(tǒng)治何水。
這便造成了一個尷尬的局面,何水這群盜匪,永遠存在于宣城等江南多地。
更多的豪強受到了脅迫或是搶奪,對何水的怨念也就越強。
就在離開宜城時,一些豪戶,得曉皇太子楊昭,將率大軍,平叛何水之患時,還主動的送出了糧食之物,以作補給。
足見這群豪戶,對何水的怨念有多深了。
至于何水當前的準確兵力,其手下的匪眾,實際超過四千之眾。
除了原有的一千人馬外,余者都是這幾月來,半道上加入的流民。
江南之地,不是沒有發(fā)生流民之患。
但今歲的旱情,讓流民們多無處可去。
何水當日與其他幾個盜匪團伙合作,攻破了宜城,開倉放糧,救濟百姓。其之話語權,現今來說,其實要比官府還要管用。
繼而,許多走投無路的人,開始大規(guī)模的涌進了何水的手下。其手下的部曲,于短短一月的時間內,就成為了宜城之地,最大的盜匪團伙。
楊昭此來,既然沒有將何水之部,一網打盡的想法,自是希望能將之招安。
相對于那些真正的殺人不眨眼,甚至連平民百姓都不放過的匪人,何水算是一個有“道義”的盜匪了。
如此之人,雖說不是大惡之輩,但其行徑,自是觸犯了大隋的律法。
實行招安,也是要講究方法的。
楊昭遂決定先派人和何水談談。
消息送上山寨。
何水的擔憂和著急,楊昭并未親眼看到,但卻能猜到。
畢竟當下,山腳下,是他的數萬大軍,還都是經過戰(zhàn)火磨礪的精銳之師。
何水要么投降,要么魚死網破。
山寨內。
經過最初的緊張后,何水馬上召集了手下的部將商議。
其之部將,主要是他自己冊封的四大將軍,分別以東南西北命名。
如東成將軍李秀,西開將軍萬通,北曲將軍劉須,南來將軍杜發(fā)。
此四人都為勇武之輩。
少年時,即和何水相識于市井,在上山落草為寇前,五人一起,沒少做過行俠仗義之事。但最后被官府追殺的太緊,只好另尋他路。
除旁人知曉他們的情義外,私底下,五人還是結義之兄弟。
“老二,老三,老四,你們都來了!老五人呢!”
何水坐在頭把交椅上,望向門口不斷走進來的人,眼睛漸漸瞇了起來。
其余人等,早知曉山東兵已到山下,即便是結義兄弟,對何水甚是信任,但也無法阻止部下的害怕。
老二李秀坐下后,轉頭回道:“老五在山腰防備,無法抽身。老大,現在可以說說那太子給送了什么消息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