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強詞奪理
翌日,辰時。
窗外陽光正媚,鳥兒擠上光禿梧桐樹干沐浴朝陽,時不時發(fā)出幾聲歡快鳴叫。
歡快鳥鳴總能帶出生機活力,催促著床上朦朧睡眼的人影。
聞著鼻息間若有若無的花香,李閑慵懶的伸上懶腰,從睡夢中清醒,吱嘎一聲推開窗欞,院落一片淡紫的蘭花映入眼簾。
記得這乃是先前自己久居府邸,紅拂女親手種下的。
說是君子如蘭,希望能陶冶李閑心智,在書畫造詣上更上一層樓。
想不到昔日的種子,如今已然長成花朵,盛放開來。
“公子,醒了?!?p> 兩個秀麗的丫鬟走過屋舍前的石徑小路,福身一禮,便挪過蓮步走進了屋舍。
李現(xiàn)本著后世人的觀念,實則還是對于侍奉更衣有些不適,說起來似乎這一點古時要比后世開放。
一人退去李閑身上的單衫,重新?lián)Q上紅拂女閑暇裁剪的一襲青衫,束上腰帶。
另一人端過盥洗器具,擰下方巾遞了過來。
“阿爹可還在家?是去了軍營?”
李閑昨日和李靖聊上許多軍營訓(xùn)練設(shè)想,原本是打算和李靖同去軍營,看看時辰多半是走了,隨口才將此事問了出來。
丫鬟蹲身套上皂靴,隨口回應(yīng)道。
“老爺今日早早起身,程家夫人前來求助,說是盧國公一夜未歸,要老爺幫忙打探打探?!?p> 程夫人?一夜未歸?
壞了!
李閑心中頓時一驚,面上倏然一白。
該不會是程咬金昨夜便被提審,順帶被滯留在鴻臚寺了吧?
匆忙漱口,李閑便向著門外走去。
“招呼車夫備馬,我片刻便到。”
匆匆跑去如廁,待到前廳之時,恰逢紅拂女在廳堂候著李閑吃食早膳。
李閑揮過手臂,腳下一刻不停。
“阿娘,先放在那里,今日我便不吃食了,待去了朝堂,迎下阿爹一起吃?!?p> 說完此話,人已走上長廊,眨眼沒過府門,徒留追上來的紅拂女邊走邊喊。
“朝堂事宜盡心皆好,莫要又向先前那般弄得滿朝腹議,落下個不好名聲?!?p> “如今你可是身兼數(shù)職,不要再意氣用事?!?p> 聽聞這些嘮叨,李閑回上一句‘知曉了’便匆匆跳進馬車。
“皇宮!”
甩下兩字,李閑便一聲不吭。
車夫見這架勢不敢怠慢,馬車搖晃上路,轉(zhuǎn)而在長街上飛奔起來。
肚中無食,加上十一月的清晨有些涼意,李閑依靠車簾旁,頗感涼風(fēng)陣陣。
而此時此刻心中卻無暇顧及這些,反而在為朝堂之事?lián)鷳n。
吐蕃使臣有吐蕃大相壓陣,就單單從這入城一來的舉措來看,此人定然是城府極深之人。
倘若是要拿使臣在唐朝國度被揍一事開刀,還真有些難辦。
尤其是拿著民間比試,卻被一個武將出身的程咬金暴揍。只怕陛下會為了不影響日后大唐禮儀之邦名譽,和其他諸國使臣來朝,而將讓程咬金擔(dān)下罪責(zé)。
死罪定然不會,只是這牢獄之災(zāi)難說。
李靖向來在沙場上所向披靡,可在這官場拌嘴上多有不力,對上熟知大唐的吐蕃大相,只有吃虧的份。
……
太極殿。
裊繞香薰自鏤空銅鼎飄散,朱漆殿柱上幾盞燭火搖曳不定。
清晨日光映襯下,燭光微弱照射殿中佇立的一行人影。
吐蕃大相頂著淤血眼圈,和紅腫的眼睛站在首位,身后的極為使臣或是吊著胳膊,或是拄著新買的拐杖緊隨其后。唯有曼妙胡姬衣衫整潔站在后側(cè),垂著頭細(xì)細(xì)聆聽。
李世民掃過一眼頗顯滑稽的一眾人,威嚴(yán)的聲音自龍坐上緩緩響起。
“吐蕃使臣,爾等初入大唐,朕心寬慰?!?p> “可為何你等如此狼狽?”
“可是路途上遇上什么兇險之事?”
話音落下,林立兩側(cè)的朝臣遮面掩笑,整個朝堂些許嘈雜。
為首的吐蕃大相知曉這乃是李世民揣著明白裝糊涂,也不點破,掛起一抹笑意,雙手交叉胸前,貼上肩膀,躬身道。
“尊敬的唐王陛下,吐蕃使臣一行人路途坦順,并無意外。”
“我等跋山涉水,穿越高山湖泊,浩瀚沙海,帶著虔誠之心前來朝拜??刹辉A(yù)料,坦順的路途到頭來卻是在皇城街市中被醉漢所傷?!?p> “原本以為大唐富庶流油,城中百姓遵守律令法令,卻不曾想萬國來朝的大唐,竟也有此等刁民作祟?!?p> 吐蕃大相凝視龍坐上笑意未收的人影,眼中閃出睿智光芒,躬身一拜。
“還望大唐陛下明察,給咱們吐蕃一族一個公道?!?p> 見聞了這伶牙俐齒的吐蕃使臣,李世民也不啰嗦,索性點明。
“鴻臚寺乃是接納貴賓之地,貴使前來,卻不曾稟報,而在民間擺上擂臺,不知這是何故?”
“陛下明鑒,吐蕃國度身居高原,自然不曾見識中原風(fēng)俗,擺擂不過是想見識見識中原人文人豪杰?!?p> 吐蕃使臣面不改色,橫過手臂指指身后幾人,朗聲道。
“敢問陛下,貪戀中原繁華盛景,以致遲來稟報,也要治罪嘛?”
看似軟弱吹捧,實則將自己罪責(zé)掩飾其中,就連李世民此時也不好再提懲戒之事。
緩緩擺過手臂,李世民呵呵一笑。
“使臣說笑了!”
“大唐即是禮儀之邦,便誠邀天下商販游子,貪戀上街市美食,又怎會談及罪責(zé)?”
一改先前謙卑姿,吐蕃使臣昂起頭顱,負(fù)手在手。
“陛下?!?p> “即是禮儀之邦,廣迎天下客,這禮法唐律是否奏效?”
“那是自然?!?p> 李世民甚至于已經(jīng)想到接下來吐蕃使臣婦人話語,但畢竟乃是朝堂,只能任由其說。
吐蕃使臣聞言,笑道。
“先前擺擂之時,吐蕃便有布告,民間切磋比試。”
“可我卻聽聞大唐有些不服,竟是佯裝醉酒以軍卒身份如擂,不聽勸阻便罷,還蓄意傷人?!?p> “這……又該如何算?”
蓄意傷人?佯裝醉酒?
在場人都聽得明白,這明明是吐蕃使臣片面栽贓之詞。
不少朝臣在大殿上議論起來。
“這人怎么這樣?明明是辱唐在先,如今卻是對自己只字未提,反而栽贓給了大唐,這是何理?”
“唉~難了難了,現(xiàn)在僅僅被這吐蕃使臣幾句話語,便將事情復(fù)雜,只怕不好解決了?!?p> “程將軍遇到這樣的主也算是命中一劫,陛下定然顧全大局,多少懲罰程府。”
私語一片,朝堂上隨之變得凝重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