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大早起來,在附近一條正街上,找到一家成衣鋪子,買了一身細布長衫,穿起來像一個書生。路過竹器店的時候,看到一只箱籠,買了下來。背在身上,更像書生,仿佛寧采臣一樣的旅行書生。
背起箱籠,走上朝陽大街,大步向城中心走去。
昨天進城后,劉知易很快就慶幸他選擇了進京,而不是在鄉(xiāng)下躲起來。剛進城,就弄清楚了很多事情,如果躲在鄉(xiāng)下,恐怕現(xiàn)在什么都不知道,只能白白擔(dān)心。
只是在街邊茶攤和客棧聽到的消息,太過繁雜,甚至自相矛盾。比如有的人說兵部不同意皇帝抓捕所有府兵審訊的情況,有的人則認為這是魏太師跟皇帝較勁,還有人說,兵部右侍郎并不是魏太師的人,因為兵部右侍郎王朝棟是徐太傅的弟子,乃是朝中徐黨領(lǐng)袖,怎么可能是魏太師的人。
京城人喜好談?wù)摃r政,讓劉知易聽到了許多朝堂秘聞,但他不敢肯定有多少是真的,有多少是牽強附會,有多少是道聽途說。
他晚上想了很久,發(fā)現(xiàn)他這樣一個普通人,要最近距離接觸朝堂消息,只能去一個地方——及第樓。
每座城門后,對應(yīng)的都是一條大街,朝陽門后就是朝陽大街。大街上行人如織,街道兩旁商鋪林立,夏京一如既往的繁榮。
劉知易一路往西,走了十里。夏京城容納五百萬人,平面攤開,面積十分夸張,城池方方正正,每條貫穿全城的大街都是四十里。劉知易走了十里后才找到了地方,他面前是比外城城墻更加高大恢宏的城墻,城上和城門口站著一批京營的士兵,這里是皇城,果然如他所想,外城部分士兵被調(diào)到了皇城。
劉知易只看了皇城和皇城的安上門一眼,就匆匆往南走去。街道南邊,是一座衙門一般的宏偉建筑,這才是劉知易的目標,衙門上寫著“太學(xué)”兩個金漆大字。太學(xué)他是進不去的,可太學(xué)旁的酒樓卻不拒客人。這個酒樓就是及第樓。
即便劉知易穿著一身布衣,背著箱籠,一副外地進京求學(xué)書生的裝扮,伙計還是熱情招呼。能在皇城和太學(xué)門口開酒樓的人,除了東家背景硬之外,掌柜、伙計一個個都是人精,絕不會狗眼看人低。因為旁邊太學(xué)里那幫子窮酸書生,誰都不敢保證不會高中,所以他們不會招惹任何人,萬一惹到一個“三十年河?xùn)|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窮”的狠人,即便是背景深厚的東家,也會頭大。
進了酒樓,不要包間,就在大堂,要了一壺白酒,一碟花生。坐在偏僻的角落,安安靜靜聽食客們高談闊論。食客主要是一群書生,也有一些富商模樣的客人,不知道是不是跟劉知易心思相同,他們也都坐在一邊,安安靜靜聽別人談?wù)摗?p> 果然如他所料,很快就聽到有人在談?wù)摃r事。他不惜走十里路,來到太學(xué)旁的酒樓,目的就是為此。在尋常茶館酒肆中也能聽到消息,但多是道聽途說。以他現(xiàn)在的身份,能聽到靠譜的官場消息,只能從這些太學(xué)生口中,因為這群學(xué)生,是夏京城中,唯一一群既不是官員,卻能密切接觸官場的群體。最重要的是,他們跟官員不同,雖然都很關(guān)心時政,卻只能發(fā)發(fā)言論,所以太學(xué)生尤為熱衷談?wù)摃r政。
最熱的時政,自然是徐謙被劫一案。劉知易旁四五桌窮學(xué)生中有三桌都在議論該案。
“哎。聽說了嗎,今天朝上,兵部左侍郎王朝棟死諫陛下,不愿嚴查徐謙被劫案?!?p> “死諫?怎么個死諫法?”
“金鑾殿上,頭撞大柱,聽說血流如注。最后太醫(yī)都被叫到了朝堂之上。”
“哼,狗官。一定是魏奸一黨!還死諫,惺惺作態(tài)?!?p> 一個書生聽了,十分不屑。
“王兄謬以。王侍郎絕不是魏奸一黨,王侍郎可是徐太傅門下弟子。滿朝上下,眾所周知,王侍郎是徐黨骨干,太傅不在朝中,徐黨都以王侍郎為首。”
被駁斥的書生似乎不認可:“呵。若他還顧念師恩,怎么會阻攔嚴查劫囚案。誰不知道,徐太傅被劫,定是魏黨所為?!?p> 馬上鄰桌一個書生聽見,站起來駁斥:“賊子,休得污蔑王侍郎。王侍郎如此,必有苦衷?!?p> “奸賊。你如此包庇奸佞,莫非你也是魏黨。哼哼,魏黨未必看得上你,我看你是欲附奸佞而不可得?!?p> 先是兩個桌子,很快第三個,第四個桌子也加入進來。這些太學(xué)生,如同朝堂上的大臣一樣,一旦爭斗起來,就熱情高漲,很快分成兩派,口吐蓮花,互相攻訐。
劉知易靜靜聽了許久,直到兩撥人打了起來,酒水波及了他一身,覺得這群失去理智的書生大概不會再靜下心來談?wù)搶嶋H內(nèi)容了,這才起身離開。
不是沒有收獲,劉知易確定,朝堂上圍繞徐謙案,確實已經(jīng)鬧起來了。難怪沒有發(fā)通緝令,一時半會應(yīng)該吵不出個結(jié)果,或許要很久才能正式審理此案。
第二天,劉知易繼續(xù)來到這個酒樓,繼續(xù)聽書生們高談闊論,依舊聽到了一些朝堂秘聞。
主要還是以王侍郎為首的一派官員,苦勸皇帝不要牽連太大。小皇帝新君繼位,性格執(zhí)拗,對徐太傅給予厚望,結(jié)果太傅被劫,龍顏大怒,堅持要嚴懲兇犯。王侍郎不肯妥協(xié),昨天王侍郎撞柱,今日纏著繃帶上朝議事,最后言語偏激惹惱皇帝?;实垡跃笆x為借口,讓太監(jiān)廷杖王侍郎,結(jié)果王侍郎一黨依舊不肯屈服,反而有十幾個官員昂首挺胸自請廷杖,排著隊讓太監(jiān)打板子,把小皇帝氣的提前退朝。
第三日。不僅王侍郎一黨繼續(xù)反對皇帝嚴查徐案,十幾個王公貴族也站出來反對。認為此案牽連太廣,難免株連無辜,希望皇帝息怒,著三法司密查即可,不需要興師動眾。皇帝很不滿,認為在京郊出現(xiàn)劫持要犯的事情,這是賊人公然挑釁朝廷,必須嚴懲。不但不聽勸告,反而要求三司立刻拿出條陳,廣發(fā)海捕文書,將涉事人員一個不漏盡快抓捕歸案。
一連三日,劉知易終于確定,朝廷沒有通緝他和家人的原因,是皇帝和大臣意見不一,僵持不下,尚未進入審理流程。以刑部左侍郎為首的一幫大臣堅持不肯擴大范圍,株連太大。所以皇帝能夠親自掌管的御林軍,第一時間就被皇帝下令,把當日迎候徐謙的一萬官兵全部收押,可歸兵部管轄的府兵,卻僅僅收監(jiān)了幾個靠近京城,負責(zé)押送任務(wù)的亭長。普通士兵,則一個都沒抓。
這些消息,讓劉知易心中的擔(dān)心減輕了許多。假如不是運氣太差,父兄應(yīng)該帶著母親躲起來了,以劉家三代人在鄉(xiāng)下經(jīng)營的人脈,藏一段時間應(yīng)該不難。一旦躲藏起來,朝廷又沒有通緝他們,他們現(xiàn)在應(yīng)該是安全的。劉知易擔(dān)心的是,當日他們沒能逃出去,最擔(dān)心的,則是被曹侍郎派人滅口,雖然曹侍郎被劉知易誅殺,但很難說他沒有提前做出安排。
第四日,酒樓中傳出皇帝不上朝的消息,連宮門都沒開。一大半朝臣散去,王侍郎領(lǐng)著一小半朝臣在宮門外伏闕。及第樓中書生進進出出,腳步匆匆,消息不斷擴散,竟然是一群八卦黨,熱衷于出去打探消息,然后回來跟同伴分享。
天氣炎熱,一些老臣接連中暑,甚至?xí)炟蔬^去,可皇帝依然緊閉宮門?;实鄄簧铣?,王黨不退卻,一個皇帝,一群臣子,就此僵持起來。一直到黃昏,擔(dān)心夜里宵禁的劉知易離開及第樓,王侍郎還在帶人伏闕。
第五日,一進酒樓,就聽見一陣陣激憤的聲音,書生們慷慨激昂。原來王侍郎已經(jīng)伏闕了一夜,皇帝始終不曾開門,也沒有旨意傳出。
第六日,繼續(xù)伏闕。劉知易知道得不到什么消息,朝堂如此,短期內(nèi)徐案不會有什么進展。他只在及第樓中轉(zhuǎn)了一圈,就轉(zhuǎn)身離開。輾轉(zhuǎn)跑去昭獄,見到一道奇景,無數(shù)馬車、轎子將昭獄門口圍了個水泄不通,許多錦衣華服的人物在昭獄門口朝獄卒怒罵,其中絕大多數(shù)是婦人,一貫色厲內(nèi)荏的獄卒,竟然半個字都不敢還嘴,只能緊閉大門不出。劉知易并沒有驚訝,因為他從酒樓里就知道了消息,一群勛貴圍了昭獄。
原因很簡單,御林軍中多是富貴子弟,尤其是軍官,大多出身權(quán)貴之家。天下承平日久,御林軍不需要打仗,又能就近駐守皇城,久而久之就成了一些勛貴安置子弟的去處,大量膏粱子弟充斥御林軍,軍備精良,華而不實。由于徐案,上萬御林軍受到牽連,被小皇帝不分青紅皂白的投入詔獄,這上萬御林軍官兵背后,牽連著無數(shù)勛貴家族。他們不敢公然反對皇帝,可來昭獄鬧一鬧的膽子還是有的。
尤其是一些婦人,心系兒子,想來昭獄探監(jiān),卻礙于皇帝嚴令,昭獄竟然不許探視,這些婦人大多都是誥命夫人,平時端莊穩(wěn)重,急了也會罵人。獄卒平時對犯人家屬予取予求,對這些貴婦卻無可奈何,得罪不起,只能關(guān)起門來做縮頭烏龜。
看到這情景,劉知易知道他不可能有門路進去查看,也不太可能有消息傳出來,畢竟連這些貴婦都進不去,還有誰能進去呢?
他只能繼續(xù)守著及第樓。皇帝跟大臣的關(guān)系持續(xù)惡化,皇帝對王侍郎一黨徹底失去耐心,雖然不上朝,但不代表皇帝不想處理徐謙一案。輟朝三日之后,從皇宮里開出了一對對金吾衛(wèi),竟然開出皇城,往北去了。酒樓里很快傳開,說皇帝不想進行朝議,決定獨斷專行,派出金吾衛(wèi)親自徹查徐案,北去的金吾衛(wèi)就是去抓人的。
皇帝的行為徹底惹怒了王侍郎,馬上寫了一封檄文,當著宮門外伏闕的文武百官和守衛(wèi)宮門的金吾衛(wèi)官兵的面,公開痛斥皇帝昏庸,之后當眾棄冠,脫去官服,將官服疊的整整齊齊,將官帽放在官服之上,然后只穿里衣,赤腳走出皇城。
之后幾天,不斷有官員效仿,及第樓中又熱鬧了一番。
“三十八人了!”
一個書生興沖沖跑進來,進門就高喊,第三十八個官員棄冠辭官。
可是皇帝依然不妥協(xié),一不開宮門,二不撤金吾衛(wèi),反而每天都大肆搜捕嫌犯,每天都有囚車進京,由近及遠,沿著北去的官道抓人,凡是負責(zé)護送徐謙的府兵,無論官兵,都在抓捕之列。
這已經(jīng)不僅僅是跟大臣斗氣,劉知易嚴重懷疑皇帝的智力水平,雖然皇帝年紀不大,只有十八歲,可至少也是成年人,怎能干出如此荒唐的事情?
“五十個人了!”
辭官的人到了半百之數(shù),酒樓中依舊熱鬧。分成了幾個派系互相看不順眼,整日爭吵不休。一派書生堅定認為王侍郎引導(dǎo)的棄冠辭官,是士大夫不慕權(quán)貴的風(fēng)骨,能載入史冊;另一派認為,王侍郎要么是魏黨的馬前卒,替魏黨辦事,阻撓皇帝徹查徐太傅被劫一案;還有一派認為,王侍郎完全是為了博取名聲,負氣棄冠,只能便宜了魏黨。
及第樓的書生闊論,總離不開魏黨,可這些天劉知易卻沒聽過魏黨首領(lǐng)魏無暇有任何舉動。反倒是平時被魏黨打壓的毫無存在感的王侍郎一派風(fēng)頭無兩,仿佛是朝堂的主角一樣。
直到第十天,一個消息炸裂了及第樓:
魏太后下達旨意,皇帝年幼,不通國事。此后國政,一律以太后懿旨為準。即日起,太后垂簾聽政!
魏太后不是別人,正是魏太師胞姐,出身高貴,父親是開國八國柱之一的魏文侯之子。先帝時獲封貴妃,魏貴妃在后宮,弟弟魏無暇在朝堂,相互扶持,姐姐壓制的皇后抬不起頭,弟弟將一代宗師徐謙趕出朝堂。
聽到魏太后垂簾的消息后,劉知易腦子里馬上閃現(xiàn)兩個沉重的文字:“政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