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敕勒歌:從烽火六鎮(zhèn)到盛世長安

第76章 刀兵再起雪前仇

  公元537年,九月,晉陽。

  弘農(nóng)失守深深刺痛了高歡的神經(jīng),他終于決定再次起兵去討伐宇文泰。

  從年初小關之敗算起,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過去了七八個月的時間了,這段時間高歡之所以一直隱忍著沒有出兵報仇,是因為東魏內(nèi)部也有很多問題亟需處理,連續(xù)用兵要冒很大的風險。

  概括來說,東魏當前最要命的問題有如下幾個:

  第一個問題,是國內(nèi)的人心還很不穩(wěn)定。

  高歡跟元修明爭暗斗長達兩年之久,最后還把元修趕出了洛陽,這整個過程實在是太拉風,全天下都知道他公開對抗皇帝這件事,很多人對此也頗有微詞。相比之下,元修雖然最終死在宇文泰手上,過程卻要低調得多,而且宇文泰又尊重元氏皇族的意見讓年長的元寶炬繼位,沒有像高歡一樣立一個小皇帝,因此相當一部分人還是認為北魏的正朔在西魏那一邊。

  山西和河北是高歡的基本盤,相對還比較穩(wěn)固,但河東和河南就不一樣了,這些地區(qū)處于東西魏交接地帶,各級管理又被當?shù)氐氖兰掖笞逅殉?,這些家族的政治立場直接關系到地區(qū)的穩(wěn)定。如今這兩塊地盤還在東魏的掌控下,完全是因為高歡的實力壓制,一旦局勢出現(xiàn)逆轉,很多傾向于西魏的人就會伺機而動。

  為了穩(wěn)固東魏的民心,高歡也處處小心謹慎,生怕被人挑出更多的毛病。

  首先,高歡極力推掉了相國的職位,只保留丞相一職。

  自春秋秦漢以來,相國都是國家的二號人物,而丞相只不過是相國的助手。后來由于相國權力實在太大,很多時候不再設立,其職能也逐漸轉移給丞相。雖然兩者干的活兒基本差不多,但相國的政治意義實在太大了,很容易惹人非議,還是不接受的好。

  其次,高歡又堅決辭讓了元善見授予他的九錫。畢竟歷史上接受過這玩意的人基本都篡位了,現(xiàn)在這種局勢下打死也不能碰。

  再次,高歡吸取了當初跟元修缺乏溝通漸行漸遠的教訓,主動跟皇帝元善見保持聯(lián)系。當時的東魏是雙中心制,首都鄴城是政治中心,高歡所在的晉陽則是軍事中心。為了體現(xiàn)出對皇帝的尊重,高歡經(jīng)常會親自趕往鄴城向皇帝匯報工作。

  此外,高歡在生活小事上也異常謹慎。有一次他在汾陽天池附近散心,偶然撿到一塊石頭,上面的紋理看起來像“六王三川”幾個字,看著很奇怪,于是問陽休之這是啥意思。

  陽休之就是當初賀拔勝的行臺右丞,但他最后沒有跟賀拔勝去關中,而是提前投奔了東魏,目前擔任高澄的行臺郎中。

  陽休之回答說:“六指的是就是高王你(高歡字賀六渾),王指的是當有天下,三川指的是黃河、洛水和伊水,也可以指涇水、渭水和洛水,總之就是說大王當受天命,這是大吉之兆?!?p>  高歡嚇壞了,我啥都不做都有人說我要謀權篡位呢,現(xiàn)在再蹦出這么塊石頭更解釋不清楚了,他趕緊讓陽休之千萬別再亂說話。

  結果這事兒不知道怎么被杜弼知道了。杜弼是小關之戰(zhàn)時竇泰的監(jiān)軍,竇泰兵敗之后,杜弼領著幾個親信跑到了弘農(nóng),被當時的陜州刺史劉貴抓起來押送晉陽。按說竇泰不聽指揮盲目出兵,作為監(jiān)軍是有重大責任的。但高歡也知道竇泰的倔脾氣,只能怪自己用人不當,沒辦法強求杜弼,所以把他痛罵一頓之后也就算了。后來由于杜弼的確有才華,又把他提拔為自己的大行臺郎中。

  杜弼才華雖好,但揣度領導意圖的能力卻很差。他也不知道咋想的,偷偷跑去勸高歡順天應人,直接受禪當皇帝多好。高歡氣得差點兒原地去世,順手操起個棒子直接把杜弼給打跑了。

  總之,在第一次出兵失利,而且國內(nèi)內(nèi)部人心還沒有完全穩(wěn)定的情況下,高歡也不太敢頂著窮兵黷武的罪名立刻再次發(fā)動戰(zhàn)爭。

  第二個問題,是政府官員貪腐成風。當時東魏的文武官員基本上沒幾個清廉的,尤其是跟著高歡起兵的那些將領,打仗的時候很賣力,平時貪污起來也毫不遜色。

  雖然經(jīng)常有人告狀,但奇怪的是高歡對這件事情好像并不放在心上,甚至還有些許縱容的意思。由于很多官員是他的嫡系,朝廷那邊也不敢隨便處理。

  后來書呆子杜弼看不過去了,他主動找到高歡,請他無論如何要重視一下現(xiàn)在的貪腐問題,整頓一下東魏的官場。

  杜弼一副急三火四的樣子,好像再不處理天就要塌下來一樣。高歡對杜弼道:“小杜啊,你先坐過來,聽我慢慢跟你解釋。咱們國家貪污的風氣已有很多年了,糾正起來不是個小工程,而且現(xiàn)在的國際局勢很不樂觀,很多督將的家屬還留在關西(主要指的是可朱渾道元、萬俟普、曹泥、劉豐這些人的部將),宇文泰一直在想方設法引誘這些人回去,南邊的蕭衍又專門倡導儒家禮樂,對中原的士大夫很有吸引力。如果現(xiàn)在貿(mào)然反腐的話,恐怕武將都跑到關西,文官都跑到江南了。那時候人都沒了,咱們還拿啥立國啊。所以這件事不是我不想管,而是還不到時機。你盡管放心好了,我肯定不會忘了這件事的?!?p>  高歡苦口婆心講了一大套,以為杜弼明白了,結果這個家伙認死理,就是轉不過彎來。等到高歡打算再次攻打西魏的時候,他又找過來,請高歡先除掉內(nèi)賊再出兵。高歡問他內(nèi)賊是誰,杜弼回答說就是你手下那些貪污的勛貴官員。

  高歡一看這是個榆木腦袋,不來點兒狠的是沒辦法讓他開竅了。于是他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命令手下的軍士彎弓搭箭,舉刀擎槊,沿路排出去數(shù)百米,讓杜弼從路上走一個來回再說。

  杜弼是個書生,眼看著頭上的刀刃寒光閃閃,身邊幾百只強弓勁弩都對準了自己的頭,嚇得腿都軟了,生怕哪個兵爺手滑沒拉住弦,自己就被串糖葫蘆了。

  等到杜弼再次回到高歡面前,已經(jīng)是汗流浹背,抖似篩糠。高歡這才對他道:“這些只是擺個樣子,就把你嚇成這樣,你所謂的那些勛貴可都是在戰(zhàn)場上身犯鋒鏑,百死一生,才換來今日國家的安寧,豈能因為一些小節(jié)否定他們的貢獻?”

  杜弼這才頓首謝罪,不敢再糾結這些問題了。

  高歡的話其實有點兒強詞奪理,他內(nèi)心其實也很清楚現(xiàn)在這種狀態(tài)不行,但就是一直狠不下心來處理。其中一個原因是礙于故人情面,另一個原因是擔心如果直接下猛藥硬搞,整個東魏的官僚體系不死也休克了。眼下他希望采用綏靖政策拖延一段時間,等搞定了宇文泰再說。實際上,他已經(jīng)做好了整頓官場的準備,甚至已經(jīng)安排好了負責操刀的人選,只是還沒有啟動而已。

  可惜有些事情是縱容不得的,高歡很快就會吞下當斷不斷的苦果。

  第三個問題,是國內(nèi)的民族矛盾非常嚴重。

  高歡祖上雖是漢人,但他本人已經(jīng)完全鮮卑化,他帶領的懷朔集團和六鎮(zhèn)鎮(zhèn)民也都屬于鮮卑(這里主要指習俗),而東魏的大部分領土,包括河北、河南、河東、青齊、徐兗一帶還是以漢人為主,雙方民族習俗和生活方式不同,在一起很容易產(chǎn)生矛盾沖突?,F(xiàn)在鮮卑是統(tǒng)治民族,日常又以騎馬游獵為主,看不上耕地種田的漢人,各種欺壓現(xiàn)象屢禁不止。

  高歡的政治大局觀非常強,這個問題其實他很早之前就有所覺察,早在信都起兵的時候,他對六鎮(zhèn)鎮(zhèn)民的約法之中就有不許凌辱漢人這一條。東魏建立之后,高歡更清楚地意識到國家要想穩(wěn)定發(fā)展,鮮卑和漢人必須團結一致才行,為此他專門準備了兩套宣傳詞,利用各種機會分別對鮮卑和漢人宣講,努力讓雙方互相理解,和平共處。奈何民族間的歧視已經(jīng)根深蒂固,消除起來難度非常大。

  鮮卑人雖然普遍輕視漢人,但唯有一個漢人誰都不敢惹,那就是高敖曹。

  高敖曹是高歡派系中極其特殊的存在,他不僅是少有的漢族將領,而且資歷深,功勞大,武力強,官職高,最主要的是脾氣火爆,除了高歡誰都不認。如果哪個鮮卑敢招惹他,那真是拔刀就砍,抽箭就射,甚至拿刀把御史中尉劉貴攆得到處跑。由于高敖曹的特殊身份,高歡也很給面子,對他的一些發(fā)飆行為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有高敖曹在場的時候,高歡宣讀命令都用華言,不用鮮卑語。

  雖然高歡一直在盡最大努力來調節(jié)緩和民族矛盾,但這是個長期的工作,要看到效果并不容易。

  高歡知道西魏國內(nèi)的饑荒非常嚴重,所以小關之戰(zhàn)以后,他沒有急著再次出兵,而是打算趁著這個機會把國內(nèi)事務再鞏固一下,等西魏自己亂掉之后再出兵摘桃子。

  高歡本以為時間和主動權在自己這邊,卻沒想到宇文泰不按常理出牌,居然鋌而走險直接偷襲了弘農(nóng),還大搖大擺地把漕糧往關中運。

  竇泰的仇還沒來得及算呢,你居然還敢得寸進尺上門搶東西?

  是可忍孰不可忍。高歡很生氣,他覺得不能忍了,再忍宇文泰就爬到自己頭上來了。

  高歡這次下定決心要一戰(zhàn)徹底解決掉宇文泰,不留后患。因此他把山西河北等地幾乎所有兵力都調集起來,總共集結了二十萬大軍,浩浩蕩蕩直奔河東的蒲津渡口。高敖曹依舊獨立統(tǒng)領三萬精兵,從河南方向進攻關中。

  這回不再搞什么虛虛實實的套路,靠人數(shù)踩死你算了。

  消息傳來,宇文泰也知道自己這次算是把高歡徹底惹毛了,心里已經(jīng)做好了最壞的打算。目前西魏全部的主力都跟著他在弘農(nóng)掩護運糧,長安基本是座空城,情況其實非常兇險。

  但宇文泰玩的就是心跳,他掐著指頭算時間差,一直堅持到高歡和高敖曹的大軍快到眼前,才留了一少部分人駐守弘農(nóng),自己帶著主力回到長安。他在弘農(nóng)一共呆了五十多天,這段時間里西魏部隊基本沒干別的,一直大車小車在往關中運糧。

  沒辦法,現(xiàn)在西魏實在是太缺糧了,能多運過去一車都是好的。

  雖然潼關路太難走,沒能把弘農(nóng)的糧食全部運完,但還是極大地緩解了西魏目前的饑荒,至少兵糧暫時不用擔心了。

  宇文泰剛剛離開,高敖曹的南路大軍就殺到弘農(nóng),把陜城團團包圍。

  高歡的北路大軍也抵達蒲津,準備過河。

  高歡這次擺出了孤注一擲的架勢,不搞定宇文泰誓不罷休。他帳下的將領們從沒見過他如此激動過,眼前仿佛已經(jīng)不再是當年那個指揮若定變化如神的高王了,很多人都隱約有種不祥的預感。

  右長史薛琡第一個站了出來,他對高歡道:“西賊經(jīng)過兩年的饑荒,國內(nèi)基本已經(jīng)沒糧了,這次是餓得沒有辦法才冒險到弘農(nóng)來搶糧?,F(xiàn)在高司徒已經(jīng)包圍了陜城,斷了他們運糧的通道,已經(jīng)運過去的糧食估計也撐不了太長時間。只要咱們堅守不出,再等幾個月他們自己就會崩潰,那時候元寶炬和宇文泰必然不戰(zhàn)自降。請大丞相慎重考慮,不要貿(mào)然過河決戰(zhàn)。”

  侯景也表達了自己的意見,不過他是從打仗的角度分析的。他對高歡道:“這次咱們二十萬人馬全軍押上,盤子實在太大了,一旦出現(xiàn)問題根本沒有回旋的余地。不如分為前后兩軍分別指揮,前軍如果獲勝,后軍全力支持;前軍如果失利,后軍就作為預備隊頂替上去?!?p>  高歡把這些建議統(tǒng)統(tǒng)給否了。

  薛琡說得也許有道理,但高歡不想再等了。宇文泰這次攻占弘農(nóng)已經(jīng)給東魏帶來了非常嚴重的負面影響。弘農(nóng)北面就是河東,弘農(nóng)失守之后,河東的一些大族開始轉變立場,包括邵郡、正平郡在內(nèi)的多個郡縣以及很多河東本地世族修建的城堡,都紛紛投奔了西魏。

  這還不算,東魏的高層也開始人心動搖,侍中元子思跟弟弟元子華甚至謀劃棄國投奔西魏。雖然這兩個人被發(fā)現(xiàn)之后賜死,但這很明顯只是冰山一角,鬼知道后面還有多少人有類似的想法。

  人心就是最大的政治,如果人心都散了,估計等到不到敵人崩潰自己這邊就先變天了。

  至于侯景的建議,擺明了是不信任我指揮大部隊作戰(zhàn)的能力嘛。分成兩軍,那后軍預備隊讓誰來指揮?你么?你不信任我,我還不信任你呢,誰能保證我出問題的時候你不會有其他想法?

  再說了,宇文泰那邊全劃拉起來也不過一萬多人,用得著這么小心么?當年在韓陵我可是兩萬多人直接搞定了爾朱家的二十萬大軍,難道現(xiàn)在手里有二十萬人的時候反倒不會打仗了?

  高歡不再聽任何建議,下令全軍即刻過河,不得耽誤。

  二十萬大軍從蒲津渡口渡過黃河,兵臨華州城下。

  跟這次比起來,年初的小關之戰(zhàn)完全變成了一碟開胃小菜。如果說上次宇文泰的勝利有很大的運氣成分在里面,那么現(xiàn)在,他將不得不靠實力去應對來自高歡本人的正式挑戰(zhàn)。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