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部作品的第一篇作品就這樣完結(jié)了,相信讀后讀者依舊有相當多的問題與疑惑——這些問題與疑惑,我都會在接下來的三篇故事中一一揭曉。并且,我很高興你們可以看到這段文字,在浮躁的世間真正沉下心來寫一部感動人心的故事以及能夠遇到同樣愿意沉下心來閱讀這篇故事的人實在是幸運。接下來,芝蔓還有很長很長的路要走。
不過現(xiàn)在請允許我讓大家把視線轉(zhuǎn)移到一個問題上:如何定義人類?
在?Fallout4?里有一個任務,名為“重新定義人類”。那些身著實驗袍、居住在寬敞明亮的“地底學院”的科學家早就不認為地面上遭受了核子毀滅的人類是“真正意義上的人類”,他們“忙碌奔波,只為了今天的晚飯有著落”。他們認為,只有用先進科技與技術(shù),創(chuàng)造出更強大更完美的合成人去取代地面上已經(jīng)淪為“低等生物”的人類,才能重新拯救聯(lián)邦(馬薩諸塞聯(lián)邦,進而拯救世界。在他們看來,人類必須是最完美的生物,擁有掌控自然與創(chuàng)造價值的能力,才配稱為“人類”,而地面上那些茍且偷生的物種,顯然不配這么一個高尚的名詞。
他們提出的理論存在于這種極端的假設下,但也不妨礙我們想一想:在目前的生活里,如何定義人類?
四肢動物?兩足行走?會使用工具?能交流?有感情?會種菜?
稍稍注意過生物學的人就會驚訝地發(fā)現(xiàn),上述行為并不是人類的專利,許多動物甚至掌握的比人類還精神。
那該如何定義呢?
艾倫·麥席森·圖靈于1950年寫過一篇名為《計算機器與智能》的論文,也就是著名的圖靈測試:測試者與被測試者(一個人和一臺機器)隔開的情況下,通過一些裝置(像是鍵盤或者什么終端機之類的)向被測試者隨意提問(甚至是調(diào)情都行)。在進行多次測試后,如果這臺機器讓平均每個參與者做出超過30%的誤判,那么這臺機器就通過了測試,并被認為具有人類的認知。
他給出的定義很簡單:能跟一個人類一直聊下去的東西,那肯定也是一個人類。這個定義,到目前為止仍然很適用,在許多作品里紛紛登場。
然而這也才是讓我們感到恐懼的一點——如果被測試的是什么動物的話,我們一眼就能夠看出來它肯定不是人類,因為他們與人類不可能產(chǎn)生任何交流;但如果他是一臺足夠先進機器的話,他完全可以完美的復制人類的話題,和每一個人都能輕松的互動。
那么,現(xiàn)在拋開動物不談,機器人又該怎么和人類相區(qū)分?
也許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機器人不過是一堆金屬做成的東西,只會從擴音器里發(fā)出機械般的幾句話和幾個詞。但誰也無法保證,以后的機器人會不會和?Fallout4?里的合成人一樣有認知,有感情,還需要吃飯喝水,受傷后同樣會感到痛苦,如果不是深入的解刨他們的尸體,他們自己永遠也不會知道自己的合成人身份呢?到時候,那些機器人有權(quán)利被定義為人類嗎?
這讓我想起了曾經(jīng)看過的一部電影,當一個小伙子和屏幕后的女生聊的火熱,臉上泛起幸福的漣漪時,當他提議更深入地了解對方后,屏幕后的女生緩緩脫下仿真皮膚,露出的反射出慘淡的微光的機械,小伙子的臉上浮現(xiàn)出愉快的震驚。隨后,他也緩緩關閉自己的仿真人臉系統(tǒng),露出本就屬于他的金屬面頰。
當機器人竭盡全力掩飾自己的機器人身份,努力將自己偽裝成人類的話,那么我覺得,他已經(jīng)有了自己的認知,滿足了被定義為人類的條件之一。只不過這個認知卻是相當可悲:他并不覺得做一個機器人是光榮的,反而想要千方百計的與永遠也不會瞧得起自己的創(chuàng)造者——人類靠攏,好能夠短暫擺脫自己卑賤的機器人身份。
畢竟只要沒有心理疾病或者反社會人格的普通成年人類會非常自豪地說:“我很高興我是一個人,而不是動物或者機器人?!?p> 我不認為一味按照自己的意思去解釋世間萬物就是正確的。我們對自然界萬物都可以有一個合理的解釋與定義,唯獨對人類自己創(chuàng)造的東西——機器人,卻難以下一個讓所有人信服的定義,也許我們早就知道,他們遲早會融入我們的生活,成為和人類一樣的新物種?
機器人技術(shù)日新月異,他與人類的界限只會變得越來越模糊——至少在地球上會是這樣。
也許人類就是人類,不需要別的什么解釋。
然而生物學家和倫理學家依然爭吵不休,總是想要提出一個完美的定義,用來定義人類究竟應該用哪些形容詞和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