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402年,建文四年,朱棣搶了侄子的皇位當上了皇帝。朱棣從坐上皇位的那一天起就不敢一刻松懈,他想功過相抵,用自己的功績洗清造反的罪名。先是穩(wěn)固了國本,在永樂二年立朱高熾為太子,永樂九年立朱瞻基為太孫。然后開始發(fā)展遠洋貿(mào)易,宣揚大明國威,從永樂三年開始,派遣鄭和先后下了六次西洋。朱棣為了讓自己能夠流芳千古,便有了修書的打算。他做這些就是為了證明他朱棣比那個大侄子強太多。
在介紹《永樂大典》之前,必須先介紹這位總纂官。
解縉,江西吉安人,明代大臣,文學家,永樂年間官至內(nèi)閣首輔、右春坊大學士,參預機要事務,“好圣孫”的開創(chuàng)者。生于洪武二年(1369年),他于洪武二十一年考中進士。建文四年,朱棣攻入南京,解縉憑借自己阿諛奉承、溜須拍馬、察言觀色的專業(yè)技術(shù)很快就成為了永樂帝朱棣的寵臣。
朱棣之所以器重解縉,很大原因在于他準確的判斷出解縉就是那個能勝任大典主編工作的人。
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朱棣將編纂《永樂大典》的任務交給了他。朱棣給他的要求是“凡書契以來經(jīng)史子集百家直言,至于天文地志陰陽醫(yī)卜僧道技藝之言,備輯成一書,毋厭浩繁”。大家不要小看修書這件事,在信息并不發(fā)達的當時,書籍即使出版后也是很容易失傳的,因為當年也沒有出版后送一本給圖書館的習慣,小說之類的書很多人看,但某些經(jīng)史子集之類的學術(shù)書籍就很少有人問津(這點和現(xiàn)在差不多),極易失傳。而某些不傳世的書籍就更像武俠小說中的秘籍一樣,隱藏于深山密林之中,不為人知。要采集這些書籍,必須要大量的金錢和人力物力。所以雖然每個朝代都修書,卻大有不同。比較窮的朝代官方修書數(shù)量有限,只求修好必須修的那一本——前朝的史書。
朱棣要修的是涵蓋古今,包容萬象,蘊含一切知識財富的百科全書!當朱棣將這項工作交給解縉時,他是把希望和重擔一起賦予了這個年僅三十四歲的年輕人,可是讓人啼笑皆非的是,在朱棣看來無比重要的事情,在解縉那里卻成了一項“一般任務”。在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十一月,他就向皇帝呈送了初稿,名《文獻大成》。應該說這套初稿也是花費了解縉很多心血的,但他沒有想到,自己的這番心血換來的是朱棣的一頓痛罵。朱棣是一個做事干脆的人,他雷厲風行的解決了問題,他將編撰的總部設(shè)在了文淵閣,并給這些編書的人安排了住處,要吃飯時自然有光祿寺的人來送飯,編書的人啥也不用管,編好你的書就行了。沒有錢,沒有很多的錢,這書能修成嗎?貧窮的王朝整日只能疲于奔命,一點國庫收入拿來吃飯就不錯了,哪里還有閑錢去修書?盛世修書,實非虛言。朱棣還給解縉派去了一個幫手,和他共同主編此書。這個人說是幫手,實際上應該是監(jiān)工,因為在此之前,他只做過一次二把手,不巧的是,一把手正是朱棣。這個監(jiān)工就是姚廣孝。
當朱棣以排山倒海之勢擺出這樣一副豪華陣容時,解縉才終于明白,自己將要完成的是一件多么宏大、光榮的事情。如果不能完成或是完成不好,那就不僅僅是丟官的問題了。在經(jīng)過領(lǐng)導批示后,解縉同志終于端正了態(tài)度,沿著領(lǐng)導指示的方向前進,事實證明,朱棣確實沒有看錯人。解縉充分發(fā)揮了他的才學,他合理的安排者各項工作,采購、辨析、編寫、校對都有條不紊的進行著,每次編寫完一部分,他都要親自審閱,并提出修改意見。當這上千人的編撰隊伍在他的手中有序運轉(zhuǎn),所修大典不斷接近完成和完善時,解縉終于實現(xiàn)了自己的人生價值和夢想,他不再是懷才不遇的書生,而是國家的棟梁。在修撰大典的過程中,朱棣還不斷地給予幫助和關(guān)照,永樂四年(1406)四月,朱棣在百忙之中專門抽出時間探望了日夜戰(zhàn)斗在工作崗位上的各位修撰人員,并親切地詢問解縉在工作和生活中有何困難,解縉感謝領(lǐng)導的關(guān)心,并表示一定再接再厲,把工作做好,以報答皇帝陛下的恩情,不辜負全國知識分子的期望。最后他提出,大典經(jīng)史部分已經(jīng)差不多完成了,但子集部分還有很多缺憾。朱棣當即表示,哪里有困難,就來找我,一定能夠解決,不就是缺書嗎,給你錢,去買,要多少給多少!之后他立刻責成有關(guān)部門(禮部)派人出去買書。有了這樣的政治支持和經(jīng)濟支持,再加上解縉的得力指揮和安排,無數(shù)勤勤懇懇的知識分子日夜不休的工作著,他們在無數(shù)個燈火通明的夜晚筆耕不輟,舍棄了自己的家庭和娛樂,付出了健康甚至生命的代價(其中有不少人因為勞累過度而死),只為了完成這部古往今來最為偉大的著作。
在這些人的不懈努力下,永樂五年(1407)十一月,這部大典終于完成。此書收錄上自先秦,下迄明初各種書籍七、八千余種,共計一萬一千零九十五冊,二萬二千八百七十七卷,三億七千萬字。它的內(nèi)容包括經(jīng)史子集、天文、地理、陰陽、醫(yī)術(shù)、占卜、釋藏、道經(jīng)、戲劇、工藝、農(nóng)藝,涵蓋了中華民族數(shù)千年來的知識財富,它絕不僅僅是一部書,而是一座中華文明史上的金字塔。以解縉為首的明代知識分子們以廣博的胸懷和兼容并包的思想,采集了幾乎所有珍貴的文化資料,為我們留下了一筆巨大的財富。
朱棣的夢想終于實現(xiàn)了,他鄭重的為這部偉大的巨作命名——《永樂大典》。
它保存了14世紀以前中國歷史地理、文學藝術(shù)、哲學宗教和其他百科文獻,與法國狄德羅編纂的百科全書和英國的《大英百科全書》相比,都要早300多年,堪稱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珍品。據(jù)粗略統(tǒng)計,《永樂大典》采擇和保存的古代典籍有七、八千種之多,數(shù)量是前代《藝文類聚》、《太平御覽》、《冊府元龜》等書的五、六倍,就是清代編纂的大型叢書《四庫全書》,收書也不過3000多種?!队罉反蟮洹沸迺^程中,對收錄書籍未做任何修改,采用兼收并取方式,保持書籍原始內(nèi)容。但據(jù)專家表示,《永樂大典》有不少錯漏,并非如人所譽“不曾擅減片語“,謝保成即指出《永樂大典》卷一九六三七“目“字韻下“醫(yī)目“條引《林唐語》,原文出自《因話錄》卷六《羽部》,《永樂大典》隨意刪改此文的情況非常嚴重,連“善醫(yī)者沈師象“也訛作“喜醫(yī)者沉大師象“。永樂年間修訂的《永樂大典》原書只有一部,現(xiàn)今存世的皆為嘉靖年間的抄本。明世宗十分喜歡《永樂大典》,經(jīng)常隨身攜帶,翻閱查找驗方。嘉靖四十一年八月下令抄寫了一部。隆慶初告成,原本歸還南京。其正本貯文淵閣,副本別貯皇史宬。這套書到乾隆年間存有8,000冊,因此有人懷疑當時并未抄完。對于原書的去向一直是一個不解之謎,歷史學界有多種猜測。顧炎武《日知錄》斷定大典“全部皆佚“。另一個猜測是,原書已給嘉靖皇帝殉葬。嘉靖駕崩后沒有馬上入葬而是等了很久,當時抄本正在進行中,有人認為是在等抄寫工作結(jié)束。而最后嘉靖的抄本只有8,000冊,讓人懷疑可能是急于下葬而沒有抄完。若果真如此,嘉靖入葬的永陵經(jīng)遙感探測已證實內(nèi)部全部積水,那么《永樂大典》的原書已經(jīng)無法再讓后人看到了?,F(xiàn)在,我朱棣終于可以說,在我的統(tǒng)治下,編成了一部有史以來最大、最全、最完美的書!終有一天,我會老去,但這部書的光榮將永遠光耀著后代的人們,告訴他們我們這個時代的輝煌!光榮!但這絕不僅僅是朱棣的光榮,這是屬于我們這個國家,這個民族的光榮!我們經(jīng)歷了數(shù)千年的風風雨雨,曾經(jīng)光耀四方,強盛一時,也曾曲膝受辱,幾經(jīng)危亡。但我們最終沒有屈服,我們的文明傳承了下來,并引領(lǐng)著我們頑強的站立起來。
永樂大典的偉大之處正在于此,它絕不僅僅是一部書,而是一種精神,文化傳承、自強不息的精神。我們要感謝這部書,因為如果沒有它的誕生,很多古代書籍,今天的我們將永遠也看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