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太子殿下的詩才!
約法三章,李承乾只能接受。
等他離開后,唐皇李世民站在大殿中央,望著東北方向佇立良久。
直到一名身穿綠色官袍,溫文儒雅的中年官員從殿首的帷幕后走出來。
李世民沒有回頭,問道:“依你之見,太子究竟是以退為進,還是真想遠離長安,置身事外?”
“臣擅長的是天象星占,不擅看人面相,若是臣的好友袁天罡,或許能回答陛下,臣卻不敢妄言?!?p> 中年官員俯首道:“臣唯一能確定的,是太子殿下真心想要經(jīng)營遼東,平定高句麗,為大唐開疆擴土。若是如此,無論太子殿下初心為何,于大唐而言,總是好的。至于陛下的擔憂,不無道理。
但換個角度看……從古至今未有千年王朝,數(shù)百年后倘若中原大亂,大唐江山風雨飄搖之時,遼東太子殿下一脈或可入關中原,匡扶社稷。便似西漢末年,光武帝劉秀再造山河,為漢朝續(xù)命兩百年。”
這名綠袍官員為太常博士李淳風!
負責星相祭祀之事,品階并不高,但卻是天下間有名的道士,深得唐皇李世民信任。
所以,才敢說出“幾百年后大唐江山風雨飄搖……”這種話。
而李世民也對李淳風的直言直語習以為常,聽完他的話后,沉思片刻,終于輕輕點頭。
“愛卿所言有理,那便擬旨吧?!?p> “擢冊封故禮部尚書武士彟次女武照為太子妃,擇中秋完婚。另劃分營州以東之地,建大唐安東都護府,命太子李承乾為大都護,統(tǒng)領一切軍政,年后上任……”
話音響起時,自有太監(jiān)在提筆急書。
先將圣上所言記錄下來,隨后再擬定正式的圣旨。
大殿內(nèi)外,太監(jiān)宮女和侍衛(wèi)無不心神激蕩。
誰都知道,這兩份圣旨一旦發(fā)出,將會在長安乃至整個大唐掀起何等驚濤駭浪。
對于大唐蒼生黎民而言,朝堂上的一?;覊m,落在他們身上就是一座大山,何況是這等事關太子的大事。
不過,也有不少人驚疑。
為什么圣旨中只有冊封安東都護府大都護,卻沒有罷太子封王的內(nèi)容?
當然。
帝心難測,也沒有人敢多問。
李淳風面容平靜,心中卻在暗自沉吟,自己能為太子做的也就只有這么多了。
……
東宮,崇文館。
李承乾從皇宮回來后,自是第一時間將事情原原本本和武照復述一遍。
聽到皇帝會下旨冊封她為太子妃,并在中秋完婚,武家小娘子頓時雙眸含笑地依偎在李承乾懷中。
“千頭萬緒,現(xiàn)在才踏出第一步?!?p> 李承乾摟著她凹凸有致的嬌軀,沉聲道:“還有不到一年的時間準備,眼下最重要的是往遼東送人!普通百姓也好,修行者也罷,士農(nóng)工商……咱們?nèi)家蕉嘣胶?。尤其是今年大災,災民?shù)量龐大,只要愿意去遼東的,全部包路上的食宿,到營州后每戶再給五貫錢的安家費!”
這個條件,不可謂不優(yōu)渥。
至少,遠比逃荒淪為流民,吃了上頓沒下頓,甚至直接餓死要好得多。
李承乾剛從鄭家得到了一百萬貫錢和五十萬石糧草,剛好有了用武之地。
按照每戶平均三口人計算,鄭家那一百萬貫錢就能往遼東送二十萬戶,六十萬人!
有了這些人,遼東也就有了發(fā)展的根基。
李承乾也不擔心自己出手太闊綽,會引起李世民的懷疑。
兩人都約法三章了,區(qū)區(qū)一些銅錢的來源,還有什么好計較的。
況且,如今河北大災,朝廷正在為怎么安置災民頭疼。
要知道,大災之年最容易生出禍端。
災民一旦聚集,稍有人蠱惑,就可能會引發(fā)叛亂。
李承乾將大批災民,送往遼東,也算是為朝廷分憂。
武照聽后輕輕點頭,舉一反三道:“嗯,人是一切的根基,不只普通百姓,還要網(wǎng)羅人才。等陛下的圣旨下來,咱們可以以安東都護府的名義貼榜文,廣招天下英杰去遼東建功立業(yè)。
自突厥和吐谷渾已被平定,吐蕃馬上會和大唐聯(lián)姻……能打仗的地方越來越少,留給大唐男兒立功封侯的機會也不多了。榜單一出,勢必會有很多人動心。”
“是這個道理,還有修行門派,只要愿意去遼東,可以允諾直接劃地給他們建立山門,先去先選!”李承乾笑道。
“可惜朝廷肯定不會幫我們往全國傳榜,以咱們現(xiàn)在的力量……消息恐怕只能在關中和河北傳遞。”
武照嘆道:“如果有大文宗為咱們寫首詩就好了,若是千古絕句最好,到時候自然會有人幫我們宣揚?!?p> 聽聞此言,李承乾頓時眼睛一亮。
真要是有這么一首名詩,詩文傳到哪里,安東都護府廣招英杰的消息就會隨之傳到哪里。
比他們派人一個州一郡的宣揚,不知道要快多少,關鍵是還省心省力。
想到這里,李承乾在腦海中仔細回憶搜尋片刻后,矜持道:“其實……本宮……咳咳……也是會寫詩的。”
“哦?”
武家小娘子眨了眨眼,發(fā)的第二聲。
不是她不想相信,而是實在沒法相信。
她來東宮的時間也不算短了,還真從沒聽說太子殿下以前寫過詩。
“不信?”
“拿筆,聽好了……”
李承乾呵笑一聲,傲然吟道: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遼東三十州。
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
落地有聲,一氣呵成!
詩成時,武照手中的毫筆也停下。
然后。
她看著面前紙上的詩,怔怔出神。
“男兒何不帶吳鉤……若個書生萬戶侯。妙呀!我若是一個書生,也忍不住想要投筆從戎了。”
武家小娘子忍不住贊嘆。
以她的家學淵源,自然能看出這首七言絕句的好。
文采尚在其次,關鍵是簡直寫到不甘于平凡,想要成就一番事業(yè)之人的心坎里。
將來,但凡有人懷才不遇,或是心生壯志,都難免會想起此詩,并以之激勵自己。
因此……
這首詩,幾乎板上釘釘會流傳千古!
“太子哥哥,此詩何名?”武照將詩文捧在手心,美眸霧氣蒙蒙。
她往往沒想到,太子殿下竟還有如此超凡脫俗的文采才情。
“名字?”
這李承乾倒是沒有提前想好。
這首詩原本的名字為“南園十三首·其五”。
顧名思義,是原作者李賀在南園隱居所作十三首詩中的第五首。
眼下長安可沒有什么南園,再用現(xiàn)成的名字明顯就不合適了。
李承乾沉吟少許,淡淡道:“就叫‘東宮十三首·其五’吧?!?p> 反正李賀還要一百多年后才出生,不可能告他侵犯版權。
武照聽聞美眸頓時熠熠發(fā)光:“東宮十三首,意思是殿下還有另外十二首詩作?”
“那是自然,不過本宮今天乏了,剩下十二首大作,以后有機會再給你拜讀罷。”
李承乾擺了擺手,昂首闊步走出書房。
他還不確定,自己腦子里記的那些千古絕句,夠不夠湊齊十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