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前秦書

秦書 卷十上 北地太守、追贈烈宗、武昭帝本紀第十上

前秦書 張仕一 2472 2022-04-17 12:51:07

  先是,臣奉敕為《秦書》,本紀凡立十卷,高帝、太宗、孝宗、恭宗,一脈相承;光宗、穆宗、熹宗,中興再續(xù)。此則無可爭議,內(nèi)外許同。至于圣王、明王,或曰不當置于本紀,然二王協(xié)輔高帝龍興,共享太廟,雖身非萬歲,亦當入本紀,此雖有牴牾,蓋諸臣大略皆以為可。

  然則《北地太守、追贈烈宗、武昭帝本紀》之立,人口紛紜,或以不當立烈宗而當立中宗,或以不當立中宗而當立烈宗,或以中宗、烈宗當并立。

  言宜立中宗而不立烈宗者,以為永皇之朝,中宗南面,烈宗驅(qū)馳,自宜立中宗之本紀而不立烈宗。

  言宜立烈宗而不立中宗者,以為中宗永皇三年既焚宮,其事乃絕,而韃靼之亂猶彌,若不立烈宗之本紀以始末其事,則不能成東都一代之典,若韃靼之亂未平之貌,恐非宜,故以為當立烈宗本紀。而烈宗本紀既立,若再立中宗,史事疊覆,煩濫冗雜,不如惟立烈宗本紀,以全敘永皇、萬平之事。

  言兩者皆宜立者,欲擬高帝與圣王、明王之事。

  臣晝夜思索,窮心竭誠,以為中宗既焚洛陽,今上大圣皇帝登極長安,東都事確當結茲。然韃靼猶肆虐于河外(注曰:東都在河南,以河北為外),燕趙仍罹毒乎北狄,若亡究述其始末,則人何以知胡患之起平焉?故依臣鈍念,當立烈宗之本紀。而中宗在朝,事決楊遠、鄧兆,又與烈宗時事相重,故委中宗本紀而不立。然《秦書》既述東都之事,故萬平中四年之事,雖錄乎烈宗本紀,而不載于通紀,匪編于列傳,以明《秦書》之斷限也。此惟臣昧識愚見耳,自以為是,誠惶誠恐,頓首死罪。

  (注曰:臣以為,楊氏之所以立《北地太守追贈烈宗武昭帝本紀》者,非惟以此也。然事系先帝,臣若發(fā)辭,恐犯陛下龍顏;臣若不語,則隱然覆塵,后人終不能明。臣輾轉(zhuǎn)反側(cè),窮慮權衡,以為為史之人,以直為則,豈憚傾族而杜口乎?故斗膽言曰:

  先帝世祖皇帝既本非儲貳,逢洛都焚淪,為烈宗所立,因入奉纂,自然望立烈宗之本紀,以明奉統(tǒng);欲黜中宗之篇章,以示順承。以是不立中宗之本紀而立烈宗之本紀者,恐有斯意也。不然,何以惟立烈宗而不立中宗乎?若言其史事疊冗,則《高帝本紀》與《圣王本紀》無復出之事乎?

  然此皆臣斗膽昏狂,揣測圣意,恐有誤解先皇,錯會帝心,伏思陛下能貸狷宥愚,許臣張齒,臣誠惶誠恐,頓首頓首,死罪死罪。)

  北地太守、追贈烈宗、武昭帝諱繹,字奉淵,孝宗孫,巴國公玉次子。帝少好弓馬,能奔馳騎射,力足扛鼎,人言有太宗風。

  稍長,高隆三年,以公子起家為益州長史(注曰:益州郡之長史),封郫侯。七年為太守,在境討撫蠻獠,編戶萬口。

  泰盛二年,以北鄙多事,請效力于北塞諸郡,遂轉(zhuǎn)之為北地太守。既下車,修障筑亭,量置要塞,韃靼之屬數(shù)來寇,悉為帝所破,遂不敢犯北地境。

  天正七年,熹宗既北崩于陰山,韃靼寇虐,荼毒河北。七月,帝起兵,將眾萬余直趣朔方,拔之,斬胡四千余級。

  八月,莫佩他親將大眾十萬叩河內(nèi),楊遠將河南、關中諸軍十五萬與韃靼對壘于河內(nèi)北。是月,涿郡太守李增以城降。廣陽太守伍柏死戰(zhàn),城破自盡,廣陽陷。

  九月,王師與韃靼戰(zhàn)于河內(nèi)北澇河村,莫佩他分道奇襲王師,王師不利,退還河內(nèi),未有大損。

  十月,青州刺史高望率軍北往至勃海,與韃靼戰(zhàn),設伏斬首四千級,韃靼援軍至,各退,壘于章武。是月,莫佩他連攻河內(nèi),不克,折損士馬萬余。帝散家財,招募關中及并州勇士。

  十一月,兗州刺史任眷詭道襲韃靼于河內(nèi),失利,退還。是月,常山陷,中山太守馬明英以全郡降。

  十二月,任眷移軍于巨鹿。

  永皇元年正月,中宗大赦,改元。是月,高望率軍與韃靼戰(zhàn)于勃海,不利,稍退,至于南皮。

  二月,莫佩他悉眾攻河內(nèi),不能克,乃解河內(nèi)圍。韃靼復轉(zhuǎn)掠巨鹿、河間,為冀州刺史蕭豹子蕭勞敗于柏鄉(xiāng)。先是,冀州刺史蕭豹病卒,洛陽疲于抗胡虜,未暇更至,至是,以蕭勞為冀州刺史。

  三月,莫佩他立譚飛為偽主于涿郡,國號曰燕,暑置百官,以書招帝,帝斬其使。

  五月,武昭帝將兵四萬余東進,遇虜于五原,克之,斬首八千余級,次于五原,與胡對壘。是月,以武昭帝為雍州刺史,加征討大都督,都督關中諸軍事,進爵為趙王,帝不受,猶自稱“北地太守”。

  六月,韃靼夜襲青州刺史高望于南皮,高望不利,匹馬南奔。折損將士一萬三千余,退守樂陵,韃靼遂陷勃海。是月,涿郡人范款舉義,連接諸塢堡,幽燕響應,屢破韃靼,莫佩他親往擊之。是月,楊遠將兵八萬次巨鹿。

  七月,鎮(zhèn)北將軍柳專將兵光復上黨。以江南諸軍益冀州刺史蕭勞、兗州刺史任眷。

  八月,楊遠與冀州刺史蕭勞合兵巨鹿,莫佩他潛還巨鹿,襲之,楊遠、蕭勞不利,崩潰百里,巨鹿陷。趙郡太守棗竿以郡降胡,趙郡陷。

  是月,雍州司馬元則言于武昭帝曰:“今胡虜肆虐魏齊之間,不以我為憂,若我偏師詭道,襲擊定襄,直搗雁門,絕虜歸道,則大事可定?!蔽湔训墼唬骸吧??!彼熳詫⑵珟煱饲?,電趨定襄,與虜戰(zhàn)于武成縣,斬首四千余級,拔定襄。莫佩他大驚,急召軍赴雁門。武昭帝聞之,乃使參軍郎轉(zhuǎn)將兵發(fā)五原,鄉(xiāng)云中,武昭帝回師云中,合擊破胡,克復云中。

  九月,莫佩他集大兵于雁門,鄉(xiāng)武進縣,武昭帝北迂大漠,逕襲其尾,別將江辰將兵合擊,大破之,斬首七千。莫佩他退還雁門。是月,豫州刺史李越輕兵襲韃靼左賢王果木于曲周,于陣中斬之,王師大振。

  十月,韃靼寇樂陵,為青州刺史高望所破。是月,任眷、李越合兵七萬薄趙郡,為韃靼右賢王歇雜所沮。

  十一月,青州刺史高望病卒,以其弟高鸞為青州刺史。楊遠、蕭勞將兵擊巨鹿,韃靼稍卻,持于任縣。是月,韃靼左賢王百托來陷河間,屠害人口數(shù)萬。

  十二月,莫佩他襲武昭帝于云中,武昭帝逆擊,莫佩他不利,少卻,仍持于云中、雁門,帝數(shù)破之。

  二年正月,韃靼寇清河,蕭勞往沮,不利,韃靼亦折損士馬頗多,各退還。是月,吐谷渾復寇益州,為邊軍所摧。

  二月,免并州刺史冉由,以雍州司馬元則為并州刺史。

  四月,武昭帝連攻雁門,雖多殺傷而不能克。勃海民王登舉義,響應者數(shù)萬人,殺韃靼兵三千余人,西依蕭勞。

  五月,莫佩他潛還巨鹿,陽使巨鹿兵北歸,楊遠信之,無備。十九日,莫佩他精騎三萬襲楊遠于任縣,王師折損四萬余人,楊遠死國于陣中。莫佩他復乘鋒全拔巨鹿,南偪鄴城,京師大震。

  六月,任眷、李越援鄴,為歇雜追擊于武安,死者七八千,退至河內(nèi)。是月,武昭帝擊雁門,拔數(shù)縣。

  七月,莫佩他圍鄴,晝夜攻之,城陷,屠戮居民,死者萬計。是月魏郡陷。

  八月,莫佩他拔湯陰。帝以中書臺令鄧兆為都督內(nèi)外諸軍事(注曰:此帝謂中宗,中宗在時,武昭帝皆書“武昭帝”),率軍七萬,防御河內(nèi)。

  九月,湯陰陷。鄧兆將兵至于朝歌,與莫佩他相持。是月,武昭帝光復雁門。譚飛所置偽太原太守王鳳良寇雁門,為武昭帝所破。

  十月,上黨太守楊成以郡降胡。韃靼左賢王百托來將大兵赴太原,與武昭帝相持,帝稱其方至,使強弩沮擊,殺其三千人。是月,太原民司馬邦起義,為百托來所殺,追贈晉陽侯。

  十一月,韃靼右賢王歇雜攻安平,為蕭勞所挫。鄧兆、李越、任眷合兵十萬余,與莫佩他壘于朝歌。

  十二月,青州刺史高鸞悉兵北鄉(xiāng),克復勃海。韃靼右賢王歇雜往寇之,各有折損,然勃海猶在我。

  三年正月,武昭帝攻太原,不克。百托來陽欲與武昭帝戰(zhàn),實合兵上黨。

  二月,韃靼左賢王百托來寇河內(nèi),破林慮,至朝歌,與莫佩他合兵擊鄧兆,兆大敗,死者十四五,退還修武。武昭帝聞訊悉全軍攻太原,敵有備,光復數(shù)縣而不能全拔。

  三月,百托來轉(zhuǎn)寇山陽、野王,皆陷,鄧兆棄修武,退至溫縣。

  四月,百托來反太原與武昭帝相持。是月,歇雜屢攻安平,頻為蕭勞所沮。

  五月,莫佩他陽攻溫縣,奇兵拔成皋,緣河西進。十三日屯于芒山,京師大震。十四日,鄧兆回救京師,為韃靼名王卡柯冷率軍五萬所伏截,死者五萬余,任眷匹馬東逃歸兗州,鄧兆死之。余眾四散,豫州長史呂章收合散卒二萬余人北經(jīng)河東,往依武昭帝。是日,莫佩他進圍洛陽??吕渎受娕c莫佩他合圍洛陽,晝夜攻之,公卿百姓皆上城負板。

  六月,武昭帝率軍鄉(xiāng)洛,欲勤王,未至,七月,洛陽失守。帝焚宮自盡,公卿在洛者或為囚虜,或死戰(zhàn)火,百姓子女死者十余萬。武昭帝聞訊,使郎轉(zhuǎn)將兵歸雁門,自急赴長安,立帝弟秦王炟為帝,是為今上大圣皇帝,追先帝為中宗,謚號曰懷皇帝。改明年元為萬平。按臣《自序》,東都事當終于此,然韃靼未平,下畢述之。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