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鳩摩智
僧人的身份正是那吐蕃國師鳩摩智。
雖說他的目的是為了六脈神劍,不能嚴刑逼供的情況下對段譽還是沒多少好辦法,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但是尋常的時候還是很好說話的,當然主要是國師嘛,不差錢兒。
帶著段譽擠進了酒館,眼見沒有座位,鳩摩智正在皺眉。
那邊段譽四處觀瞧,卻正巧一眼看到窗邊的孫曄,頓時眼前一亮,大聲呼喊道:“孫公子,孫公子,你也來了?”
孫曄頓時一笑,道:“正好剛剛遠處就看到段公子走過,不想又來到同一酒樓,若不嫌棄的話不妨同坐。”
“我與孫公子前后幾番相遇正是緣分所致,理當同坐。”
段譽頓時露出喜色,他也見過孫曄的武功,雖說看不太明白有多高,但是比他父親段正淳高是肯定的,很有希望打敗自己身旁的大和尚。
鳩摩智自己眼見孫曄年級輕輕,心里首先就沒當回事,又看段譽已經(jīng)過去,也兀自走了過去,唱了聲佛號。
鳩摩智雖說未對孫曄有多重視,但是也未有蔑視,全當是路人而已。
“請問施主貴姓?”
“免貴,姓孫,名曄,承蒙同道高看,喊一聲不壞金剛,敢問大師如何稱呼?”
“原來是進來武林中聲名鵲起的不壞金剛閣下,貧僧吐蕃國鳩摩智。”
“原來是吐蕃國師當面,失敬失敬!”
鳩摩智自沒將孫曄放在眼里,就算對方聲名鵲起也只是當做武林后輩來看,但想自己從未來過中原,慕容先生的家不易找尋,有孫曄領(lǐng)路,那就再好不過了。
坐下之后,孫曄給對方先是點了一碗素面,然后就聽鳩摩智扭頭說道:“貧僧要去慕容氏的府上,敢問孫公子是否慕容先生所居的參合莊坐落何處,孫公子若是得知,還請指點一二?!?p> “不瞞大師,在下由南及北的拜訪各大門派,下一站正是姑蘇慕容氏,大師若是不嫌棄不放同去?!?p> 孫曄正好也是要去參合莊,又想瞅準時機幫段譽一把,干脆邀請對方同行,現(xiàn)在兩人動手孫曄倒是不怕,但是可能會傷到段譽。
鳩摩智在桌前坐下,店小二識趣的過來添了一副碗筷,孫曄又叫了只雞,幾斤羊肉和一些小菜,大部分都是摻雜葷腥的。
“段兄,一別數(shù)日,沒想到今日竟是又成了階下囚,哈哈~”坐下之后,孫曄舉起酒杯,對段譽打趣笑道。
“孫公子,你就別挖苦我了,段某可沒有你那身高強的武功”,段譽面露尷尬之色,有些不好意思。
“來,在下倒是不知明王前輩是數(shù)禪宗還是密宗,若是大師可以飲酒的話,我敬明王一杯,若是顧忌戒律以茶代酒也無妨。喝完酒卻有一事向大師請教!”
孫曄舉起酒杯,卻是先敬鳩摩智。
鳩摩智饒有興趣的看著孫曄,道:“貧僧數(shù)密宗門派,不戒葷腥,不知孫公子有何見教?”
“明王的事跡我還是很佩服的,不只是佛法高深,武功也是登峰造極,世間當屬一流,我敬你,乃是佩服你的心性,尤其要說的是毅力,活到老學到老、百折不撓的心性真不是誰都能做到的。但是唯有具有這種心性的人才是最容易成功的?!?p> 孫曄一飲而盡,開口說道,先不說別的,要是能用嘴遁將段譽就出來總比動手的好。
“孫兄,你可說錯了,這大和尚去大理強搶六脈神劍不成又把我掠來,只能算是搶,哪能說學啊!”
孫曄這番話,段譽就不能接受了,對孫曄這番話也是心知是真,但還是開口反駁。
“段公子,本座說過多次,求六脈神劍只為與慕容先生之約,小僧定然不會偷看一眼?!?p> 鳩摩智寶相莊嚴的澄清道。
“我剛剛一杯酒,是敬明王的毅力,即便明王是真的貪圖六脈神劍,這種追求的程度,還是讓人欽佩的?!睂O曄搖頭笑道。話鋒一轉(zhuǎn)。
“但是大師也是佛學精深的高僧,有時候仔細想想現(xiàn)在的瘋魔程度是不是有些入魔了?”
“孫兄,你可莫要被這番僧騙了,他嘴上說得好聽,實際上不過是把慕容先生作幌子來騙我大理的六脈神劍罷了。”
在段譽看來,鳩摩智所做的一切,都只是為了六脈神劍,自然也不相信他真的對慕容博能有多少情誼。
這是實話,鳩摩智貪圖六脈神劍的欲望,或者說追求天下第一的欲望實在迫切,思想走入極端,導致練武也不分種類,見一種高強的武功就垂涎一種,想辦法搞到手,更沒有一個固定的方向。
“段公子,本座一路上禮待有加…”,這番話,鳩摩智自然是不喜歡,臉色一沉。
孫曄不等鳩摩智表示什么就打斷了對方的話,再說下去段譽就要吃苦頭了。
“明王息怒,段公子也不過些許埋怨之言罷了。”
孫曄開口道,頓了頓,轉(zhuǎn)移話題似的問道:“大師勿要動怒,且聽我把話說完,看大師現(xiàn)在的行動是想追求什么目標呢?武功天下第一還是想追求學盡天下武功呢?若說學盡天下武功大師肯定也覺得不現(xiàn)實對吧?”
“而且看大師所練的小無相功,我也曾聽說過,‘小無相功’是道家之學,講究清靜無為,神游太虛,以之運用道家武學方能體現(xiàn)無相之名,不著形相,無跡可尋,較之佛家武功中的“無色無相”之學,名雖略同,實則大異。就我所知,所有練過小無相功無一練習佛家武學,大師可知原因?!?p> “愿聞其詳?!兵F摩智先是聽聞小無相功先是面色大變,接著又立刻平靜下來,但是桌子上出現(xiàn)的手印顯示出了對方的心情。
“明王著相了”,孫曄卻是笑著搖搖頭。
“哦?公子何解?”,鳩摩智詫異問道。
“我也不甚明了其中原因,但是在下可以說一下自己的見解?!睂O曄一笑,放下筷子,就要陳述起來,能用嘴說服對方那就再好不過了。
“請公子賜教!”鳩摩智卻面色凝重。
“武功無非精氣神三者的修煉,而每種功法創(chuàng)造出來天生帶著創(chuàng)作者的精神狀態(tài)與身體狀況甚至是習慣的印記,當然視開創(chuàng)者的高明程度這些個人印記有深有淺,但是在下平生所見的武功之中以道家功法和佛家功法對精神狀態(tài)的影響為最。”
“每個人修煉一種武學之后,首先是初學者只能按部就班的按照功法來照貓畫虎,就算修煉之后有所進益,但是因為不能完全契合功法就完全發(fā)揮不出原本的威力。”
“普通人經(jīng)過長時間的學習之后,身體會自發(fā)的適應(yīng)功法,就算不能發(fā)揮原作者的威力也會有所增長,但是這個增長會被淹沒在長時間的內(nèi)力修煉之中無法察覺,同時練習某種武功會在自身的基礎(chǔ)對練習者的精神狀態(tài)有些微的影響?!?p> “高明者會在長時間的修煉中對功法進行微調(diào),自發(fā)調(diào)整到更適應(yīng)自身體質(zhì)和精神的狀態(tài),更高明者會在此基礎(chǔ)上修改功法或者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功法,大師以為然否?”
“……”鳩摩智一時無言,但是仔細想想自己的以往經(jīng)歷,這個說法卻是還算合理,畢竟內(nèi)力是以精神感應(yīng)外界能量結(jié)合身體能力形成的,修煉時會對身體與精神形成滋養(yǎng),自然會根據(jù)不同的性質(zhì)對精神有所影響,甚至到高深處想要突破都會對精神狀態(tài)有所要求也屬正常,就如同佛家就有知見障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