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區(qū)域,常常和“深山老林”扯上關系,給人一種交通不便、窮鄉(xiāng)僻壤的感覺。
實際上,這話不算錯,但也把山區(qū)的優(yōu)勢給完全忽略了。
即使只考慮游戲,如果指揮官開局處在一片峽谷當中,那這也是一種較為尷尬的開局。
在這種區(qū)域,如果不精心規(guī)劃建筑的擺放,很可能連作戰(zhàn)實驗室都建造不出來。
如果放在現實當中考慮,要想在山區(qū)中建設工廠,即使不說不可能,但開發(fā)成本也要比平原地區(qū)更大。
不過,越是那些山脈聚集的區(qū)域,也越有可能出現各類礦物。
在各類地圖中,如果說好端端的城市區(qū)域,突然冒出來了一大片的露天礦物,這是屬于匪夷所思的現象。
但如果說,在山脈地帶,采礦車可以輕易地挖掘出各類礦物,這倒是有可能。
雖然對于各個勢力來說,即使山區(qū)本身具有著充足的礦物,但如果不能把它們從深山中運出來,到頭來仍然跟沒有差不多。
但這仍然是不一樣的,本身就沒有礦物,與本身有礦物但運輸不出來,屬于兩種狀況。
至少對于后者而言,可以說它很“貧窮”,但不能說它很“貧瘠”。
至于眼下,自從晶體礦石與金色礦石出現以后,山區(qū)的開發(fā)潛力變大了。
縱使晶體礦石可以導致生物變異、環(huán)境變化,有著千百種不是,但它同化其他礦物的能力,也同樣讓采礦工作減輕了不少。
當晶體礦物不斷地蔓延、傳播,不斷地從地下抽取其他礦物的時候,它們也變相的完成了礦物的挖掘、冶煉過程。
晶體礦石,本身蘊含了豐富的礦物,甚至只需要稍稍加工,便可以拿去鑄造武器、戰(zhàn)車與建筑。
至于與晶體礦石伴生的副產物,也就是那些“金色礦物”,它們甚至不具有感染能力,甚至能夠讓毫無防護的工人對其進行開采。
這些“金色礦石”,作為晶體礦石的伴生物,本身就是各類礦物的聚合體,能夠讓幸存者勢力對其進行直接利用,具有著豐富的價值。
原本需要挖掘、開采的礦物,現在被直接露天擺在了地面上,靜靜地等待著各個勢力的開采。
等于說,哪怕沒有太過先進的挖礦工具,只要能夠想辦法把它們運出去,也就獲得了鑄造坦克的資源。
那,為什么不去試試呢?
因此,無論是為了躲避大都市中的洶涌尸潮,為自己找一處安穩(wěn)的環(huán)境,還是覬覦著豐富的礦物資源,想要在末世中成就一番功績,山區(qū)在目前的環(huán)境下,都成了一處可以考慮的區(qū)域。
自然,林云也不能免俗。
但他有著更加強大的開采能力,能夠更快速的完成采集、精煉的過程。
自從基地匯報了“礦物異?,F場”后,他便順著基地給出的提示,進一步的搜索了下去。
只見那些洶涌奔流的河流附近,常常能夠發(fā)現成批成批的礦物。
礦物中,有散發(fā)著詭異輻射的晶體礦物,也有安安靜靜躺在地上的金色礦石。
可以說,由于這些礦物所帶來的未知變化,使得這一區(qū)域的自然現象都變得不正常了起來。
但反過來說,如果能夠順著這些異?,F象進行搜索,那他也能夠順藤摸瓜,找出來一片片的新型礦脈。
雖然主基地周圍的礦脈,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得越發(fā)稀少,采礦車也不得不跑到更遠的區(qū)域,才能夠完成礦物冶煉的工作。
雖然到現在為止,由于往返路途過遠,武裝采礦車一天只能夠完成一次來回,一天只能夠采集1000資源了。
但林云的礦車也變得多了起來,而且,還有了奴隸礦場。
普通采礦車、武裝采礦車,一天只能往返一趟,共計提供了1500資源,而新出現的超時空采礦車,一天能夠往返兩次,能夠提供1000資源。
至于奴隸礦場,本身同時是礦車與礦場,所以一天就能夠為主基地提供5000資源。
一天7500資源的收入,能夠轉換成7——9輛坦克,也意味著一兩天就能夠挖空一片礦區(qū)。
可以預想得到,隨著時間的繼續(xù)推移,當礦區(qū)不斷地遭受采集,遲早有一天,林云還會與其他的幸存者勢力,爆發(fā)爭奪礦物資源的斗爭。
雙方都需要造坦克,都需要采集資源來給自己提供武裝力量,這是不可調和的沖突。
不過,在那一天到來之前,林云還可以從容的安排兵種的生產。
就比如,他在探明“河畔敵軍”的情況后,便開始考慮起“夜鷹直升機”的生產——
1000資源一架,只要有“2代盟軍戰(zhàn)車工廠”即可建造。
在火力配置上,它裝載了一挺航空機槍,火力比“火箭飛行兵”的武器更強,同樣也能夠對地、對空,但威力實在有限。
它的耐久度也要比“火箭飛行兵”多上一些,但仍舊算是脆弱的單位。
可以說,以夜鷹直升機這樣的功能配置而言,很難說它到底能夠打敗什么單位。
但是,如果僅僅以火力強弱來評論它,據此認定它一文不值,那也是錯的。
很多人在評價2代各個子陣營的強弱時,常常會認為“法軍”屬于盟軍最強、“伊軍”屬于蘇軍最強。
很明顯,這話不算錯誤,但肯定是基于“陸地對戰(zhàn)”的角度提出的。
然而,還有許多玩家鐘情于海戰(zhàn)模式,喜歡“海嘯”這樣的地圖。
在這種情況下,縱使犀牛坦克威力更強,但它們也沒法跨海,沒法在前期大兵壓境,滅掉弱小勢力。
與此相對,在蘇軍沒法發(fā)揮“裝甲優(yōu)勢”的同時,盟軍卻有著獨有的“投射優(yōu)勢”。
夜鷹直升機,就是一個代表性兵種。
它能夠運輸5位步兵,以空中運輸的方式,在前期就可以達到各個地點,幫助工程師占領一些島嶼上的中立建筑。
可蘇軍前期是很難做到這一點的,就容易在這類地形上吃虧。
作為一個靈活的運載單位,它能夠跨越地形,以較快的移動速度完成任務,達成一些出其不意的效果。
甚至,它還能讓雷達無法探測自己,做到在小地圖上隱形的效果,從而能夠趁敵不備發(fā)起偷襲。
因此,夜鷹直升機從來都不是必選單位,整個2代都是如此。
它負擔著特殊而明確的任務,本身參與的就不是常規(guī)戰(zhàn)斗。
在它被視為一種功能型單位、一種戰(zhàn)場上的支援力量時,就決定了它只是個備選單位。
但是,夜鷹直升機卻能夠在抓住戰(zhàn)機的時候,發(fā)揮出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因此,直接用一句話簡單粗暴的認定它很強或者很弱,都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