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入京
和上次差不多一樣的路線,只不過這次馮智彧先帶著人去了余干,在安置好了兩萬余眾將士之后他才再次去了洪州。
和去年一樣,洪州刺史很是熱情的給馮智彧找了船家,讓他順著長江而下轉(zhuǎn)入江南運河,最后直達余杭。
之前來過一次,這次再來就沒有什么新鮮的了,再者說了,上次來的時候也沒有什么新鮮感,更多的還是失望。
畢竟這個時候的西湖的確是不怎么樣。
不過今年好多了,因為馮智彧買下了余杭近萬畝的山地,而且能夠當官兒的人沒幾個傻子,最起碼的察言觀色還是多少會一點兒的,那個余杭的縣丞就是。
余杭的縣丞算是個肥差,因為江南運河的關(guān)系在這里收購農(nóng)產(chǎn)品以及蠶絲絹帛的商人很多,而他這個余杭的縣丞自然也能撈到不少油水了。
“自掏腰包”把這西湖修整了一番,那余杭的縣丞是這么說的,具體是不是這個情況馮智彧就不知道了,而且他也沒有那個興趣知道。
事情都擺上來了,而且西湖也的確是經(jīng)過修整了,雖然按理說這事兒和馮智彧沒什么關(guān)系,但任誰都知道這余杭的縣丞是因為他才修整這西湖的。
所以這份情馮智彧承了。
說歸說,馮智彧可沒有給什么好處,只是說了幾句話定一下這個縣丞的心罷了。
很簡單,無外乎畫幾個大餅就是了,像什么以后有機會的話就在他晉升刺史的路上助力一把。
余杭縣丞是個肥差,這杭州刺史更是肥的流油,這個縣丞可不傻,他不想調(diào)去長安啊、洛陽啊這些地方,那里雖然是天子腳下也更加繁華,但單論油水和自由性來說不如余杭。
天高皇帝遠的,想管也不方便,而且還有如此豐厚的“報酬”,所以這縣丞一心只想升任刺史。
這些馮智彧自然也是懂得,因此他說話也是比較含蓄,打了幾個哈哈之后就許下了幾張空頭支票。
至于兌不兌現(xiàn)就看他的心情了,因為他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想得起來,反正這縣丞也拿他沒辦法。
至于想打茶園的主意?一個小小的縣丞而已,他還沒這個膽子,先不說馮智彧馬上就要去長安了,虎踞在嶺南的馮盎單單是動動手指就夠他喝一壺的。
江南這邊開發(fā)程度低,山林密布,所以一般來說是不會發(fā)生大規(guī)模的蝗災的,而且據(jù)歷史記載貞觀三年有兩次蝗災,第一次是關(guān)中各州,第二次是京畿道,秦嶺淮河一線以南沒有什么關(guān)系。
呆在西湖茶園,馮智彧優(yōu)哉游哉的等著蝗災的到來,因為這個時候的他不等也沒有辦法,太早入京反而會引起長安那邊的猜忌。
說起來或許會有些冷血,為了不受猜忌而推遲入京的時間,這無疑會讓大量的災民會晚近一個月的時間才能收到賑災糧,這一個月不知道要死多少人。
但馮智彧沒有辦法。
他不是什么圣人,更不會說什么以天下蒼生為己任,這話說說就好,有機會他也會做,但卻不會在影響到他或者他家人的人身安全的情況下去做。
如果不要臉一點兒,這可以說是為了能救更多的人,因為馮智彧清楚的知道自己知道很多的事情,只要他還在,那么就能讓更多的人在自然災害這方面的損失降到更低。
不過馮智彧從來都不是什么自欺欺人的那種性格,一般來說他都會盡量把自己的位置擺正,盡量以更加現(xiàn)實的角度去看自己。
他沒有那么多的悲天憫人,如果能夠選擇的話他寧愿多考慮考慮怎么為馮代玉多準備一點兒嫁妝。
陽春三月,江南的天氣多少已經(jīng)有點兒熱了,不過也還算是宜人。
三月初一出發(fā),不過這次在路上花費的時間比較多,畢竟帶了兩萬余人的隊伍和四十余萬石的糧食,走得總歸是要慢一點,所以臨近月底馮智彧才到了余杭。
其實在他一到余杭的時候就聽到了蝗災的消息在坊間流傳,因為相對于高州來說余杭這邊消息的接收速度要慢上不是一點半點,畢竟經(jīng)過了前隋的擴張,黃河加上大運河是一條很快的消息渠道。
不過知道歸知道,馮智彧依舊是在西湖茶園住了下來,因為按照這個時代的速度和嶺南的地勢來說高州那邊想要接到消息還需要一段時間。
嶺南那邊水系也不少,但沒有什么成型的運河之類的,而且余杭這邊有不少的商人來往,得到消息要快上很多。
幾乎可以說是關(guān)中那邊剛發(fā)生蝗災,余杭這邊連五天都沒用的上就知道了這個消息,可如果消息想從余杭傳到高州那就需要最少半個月以上的時間。
這還不算兩萬余將士護送著四十萬石的糧食從高州再到余干那邊的時間。
因此馮智彧還是在余杭這邊停下了,期間余杭的那個縣丞還特意來“通知”了一下馮智彧蝗災的消息,看樣子是想做個順水人情。
送了點兒金銀,畢竟人家都對你示好了總是要有點兒回應的,在官場就要懂得官場的規(guī)矩,如果太過格格不入的話是沒有甚好好處的。
人情社會嘛。
上有天堂,下游蘇杭。
其實余杭這邊沒有這句話說的那么好,但其實也不是很差,只不過這句話只適用于三四月份的余杭罷了。
而且也不知道是錯覺還是怎么的,馮智彧總是感覺這大唐比起后世來要更加熱上一些,他一直都以為在這沒有溫室效應和那么多污染的時代天氣應該更加舒適一點。
之前他一直都在高州那邊,橫豎也跑不出春州和恩州,所以他一直認為夏天的悶熱難耐是高州那邊的事情,余杭這邊要因為年代和幻境的原因好上不少。
但事實說明他還是多慮了。
去年來過一次,馮智彧還以為那種酷熱是偶然的情況,畢竟天氣無常嘛,但今年又是這樣。
不過也沒什么辦法,他現(xiàn)在也沒什么好的去處,而且余杭這邊比起高州來說還是要強上不少的。
在余杭呆了半月有余,一直到四月中旬茶園的明前茶都采摘完以及炒制完成后馮智彧才動身順著江南運河進入了長江,在揚州那邊和早他兩天到達的將士們和糧食匯合。
時機到了,該北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