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大秦公子復仇記

第六章 圍墻

大秦公子復仇記 青靈菌 2909 2021-09-26 20:00:00

  以營地的大河邊和大海邊為起點,分別延伸出兩條相交的“線”,這是經(jīng)過平整的地面,工人往下挖了30公分深的壕溝,在里面砌好石頭地基。

  十幾名泥水匠手拿木鏟,靈活地將一層黃泥漿刷在底層地基上,然后一將塊長約60公分,寬約30公分的泥磚壘到黃泥漿上面,然后重復這一動作,繼續(xù)往上刷泥漿壘泥磚。

  扶蘇也會參與工作,將干茅草踩進淤泥里,倒進模子內(nèi)壓實,脫出后在空地上晾曬。徐福曾勸說他大病初愈,就不要做體力勞動,但是扶蘇反駁說多活動一下,才會讓身體恢復得更快,天天呆在船上或營帳內(nèi),沒病也會憋出病來。

  而且他還想通過自己的行動傳遞一種信號,那就是在這個大集體內(nèi),無論是誰,都有勞動的義務。

  做泥磚不是一門技術(shù)活,基本看一遍就會,他很喜歡雙手沾滿黃泥的感覺,這讓他就像回到了小時候?qū)W校放暑假時,去鄉(xiāng)下外公外婆家下水田的日子。

  收割過的稻田經(jīng)過翻耕后,放水進來漫灌,然后外公外婆就會赤著腳將田踩熟,主要任務就是將老牛翻起來的大土塊踩碎,將稻茬踩進泥地里,讓稻茬在水田里腐爛,這就是最好的有機肥料。

  而他也赤著小腳在水田里到處亂踩,只是目標不是稻茬,而是那些被渾濁的泥水逼得浮上水面呼吸的小魚。

  當然快樂之余也有可怕的事情,那就是小腿上不知道什么時候會掛上了一兩條水蛭,拉都拉不掉,然后只能哇哇大叫哭著去找外公。外公就會摘下嘴里叼著的煙斗去燙水蛭,水蛭一受熱就蜷縮身子掉下來。

  真是快樂又有趣的童年啊。在扶蘇的記憶中,無憂無慮的童年就是在金色的稻田中度過的。

  為什么會想起外公呢?

  每當暑假結(jié)束的那幾天,父母接自己回市里上學,自己總會又哭又鬧不愿走。記憶中的最后畫面,都是外公孤零零的一個人站在村口的大樹下,目送自己遠去的身影。

  而這個身影和海邊目送船隊遠去的那位老人真的太像了啊。有時候他甚至會覺得,是去世的外公也穿越到這個世界復活了。做夢的時候,他已經(jīng)夢到好幾回,是外公站在海岸邊在等待他再回來。

  莫要讓等待變成永遠的遺憾,所以十年后,他無論如何必回大秦一趟。

  鹿兒島營地其他的建設(shè)工作基本都暫時停止了,所有人都加入了做泥胚子和壘泥磚墻的工作,整個河灣地鋪滿了一個個晾曬中的泥方塊,就像大地鋪上了一層巧克力。

  但是泥磚多少都不夠用,三公里長的圍墻所需的泥磚比扶蘇想象的要多得多,一開始他的設(shè)想是把圍墻修得像城墻一樣,十米高兩米寬,上面可以跑馬車那種,他為此詢問過泥水匠的意見,需要多長時間才能修好。

  得到的答復是五百人啥也不干,每天就修這個圍墻,大概三年就能修好。

  扶蘇只能干瞪眼。

  最后將兩米寬的城墻改為單面墻,高度也從十米降低到兩米,將工期壓縮到10天以內(nèi)。

  只有圍墻建起來了,人們才可以安心地在營地內(nèi)工作,而不用時刻擔心被野獸叼走。

  扶蘇已經(jīng)不強求圍墻的防御能力,只要能防住野獸就行,單面墻是單薄了一點,但是只要在墻外加上拒馬,防住野獸還是沒有問題的。

  可能存在的野人也不能不考慮,所以墻內(nèi)每間隔三十米就搭建有一座十米高的瞭望塔,平時負責警戒,戰(zhàn)時弩兵往上一站,那就是一座箭塔,起到加強防御的作用。

  圍墻東邊預留了一個口子,作為平時人員出入和運輸建筑材料的通道,晚上會用幾排拒馬堵上,白天再搬開。

  池塘里放養(yǎng)的大魚已經(jīng)滿了,又另開了一個池塘放養(yǎng)吃不完的魚。

  這個時代野生魚類資源真的太豐富了,不過想想也是,在淡水河內(nèi)那些鯉魚幾乎沒有天敵,又沒有人類活動對自然環(huán)境的破壞,這條河里的鯉魚長這么大了,估計也是第一次被人捉來吃,所以才顯得那么笨,反應那么遲鈍,不需要帶漁具,拿根棒子下水都能敲暈幾條魚帶上來。

  現(xiàn)在扶蘇有些能理解后世美國的密西西比河亞洲鯉魚為什么能泛濫得那么厲害。

  在暫停營地建設(shè)工作,全部人都在掏泥巴制造泥磚的時候,修建圍墻的進度就變得很快,也不知道是不是秦人天生就帶有修筑城墻的天賦加成,原來預計10天的工期,提前三天就完成了。當扶蘇站在簡易腳手架上,很有儀式感地將最后一捆茅草鋪在圍墻頂上時,一面彎彎曲曲在平原上綿延三公里的圍墻正式完工。

  頂上鋪著的茅草可以讓圍墻免遭雨水的直接沖刷。墻面用黃泥和木屑碎草的混合物涂抹平整,顯得非常光滑,可以有效保護墻體。圍墻外面是兩排削尖的拒馬,然后是一排竹矛和密密麻麻的竹簽。加在一起整道圍墻防護線其實有將近兩米寬,扶蘇相信沒有哪種野獸可以在兩米外的距離,躍過兩米高的土墻進入營地內(nèi)。

  而在外側(cè)圍墻地面,還插著許多從野外收集回來的荊棘條,等到來年開春的時候,圍墻就會多出一道自動生長的“鐵絲網(wǎng)”。

  營地東邊留有大門。西邊是大海,修建了一個木制碼頭停泊五艘大船。北邊是大河,扶蘇已經(jīng)讓人下水探查過,河中心水深超過二十米,應該沒有哪種野獸能游過這近百米的河面,但是為了預防萬一,他還是讓人沿河岸修建了一道木籬笆,并且也修建了瞭望塔,讓人看守河對岸。

  有了圍墻之后,營地的建造效率明顯提升,人們不用再提心吊膽地工作,即便是太陽下山之后,也可以依靠火把照明,繼續(xù)工作一段時間。

  除了外出運送木材和石頭的隊伍需要護衛(wèi)外,營地周圍已經(jīng)不需要士兵時刻巡邏,只要站上瞭望塔,整個河灣平原的情況盡收眼底。

  在修建圍墻的時候,順帶也就把地基挖好了,修筑地基的巖石來自營地外丘陵山區(qū)的幾處斷崖,沿著斷崖燒壁采石的熊熊大火從未熄滅,受熱膨脹的巖石不斷從崖壁上剝裂開來。

  那十匹戰(zhàn)馬已經(jīng)變成了專職運送石頭的工具,每天拉著板車來回營地與丘陵。那些斥候兵非常心疼,干過這類重活的戰(zhàn)馬,以后基本就沒辦法再上戰(zhàn)場了。但這也是沒有辦法,建設(shè)工作更加需要這些馬。

  砍伐下來的原木則被工人推到大河內(nèi),下游會有人將原木再打撈上來。大河在入??诘牧魉俨豢?,下游的人有足夠的時間去處理這些順流而下的原木。一些人拿著帶鉤子的竹竿和拋索,將靠近岸邊的原木勾過來。一些遠離河岸的原木,則會有人劃著木筏子過去,將原木推到靠近岸邊。

  營地中最先被蓋起來的,就是中央的“東宮”,扶蘇的住所。這是一個兩層的木制復式小樓,主體框架已經(jīng)搭建起來了,占地大概100平方,上下兩層面積共150平,雖然只有兩層,但已是營地內(nèi)的最高房屋建筑,其余的都是平房。

  徐福覺得這房子小了,作為秦國長公子,才100多平的占地面積實在是太寒酸。但是扶蘇認為夠了,別人一個五口之家也就50平的規(guī)劃面積,而且還是平房,他只是一個人住,實用就好,沒有必要在這里還要勞民傷財、大興土木,搞鋪張浪費那一套。

  秦人的筑造能力真的非常的強大,扶蘇眼看著兩個大漢用斧頭修剪掉原木上的枝杈后,兩兩扯動鋸子把原木分成小段,再從中間破開,推平后變成一塊塊木板。

  扶蘇看了自己的房子,門窗都是碗口粗的樹干拼成的,雖然看著簡陋,卻非常的結(jié)實,處處透著大氣,當然與咸陽宮是沒法比,但是在這個荒郊野外的背景下,已經(jīng)稱得上是富麗堂皇。

  燃燒著的松枝被扔進“東宮”內(nèi),上面還蓋上了一層濕綠的松針,白色的濃煙升騰而起,從木材間的空隙鉆出,使得整棟房子變成了一個烤爐和桑拿房。

  濃煙與熱量起到祛除昆蟲、烘干木材的作用,畢竟單憑幾天的晾曬并不能完全去除木材內(nèi)的水份,如果不去除木材內(nèi)的水份就對房屋內(nèi)部進行裝修,后期木質(zhì)就容易發(fā)霉腐朽或者扭曲開裂。

  煙柱直沖云霄,如果周圍有別的人類群體存在,應該可以輕易地觀察到。

  不過圍墻已經(jīng)建起來了,讓扶蘇心中有了一些底氣,就看這即將到來的第一次接觸是朋友,還是敵人。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shè)置
設(shè)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