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超脫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在華夏源遠流長的歷史中,春秋戰(zhàn)國時期,有一位奇人,名李耳,道號老子,被世人稱為道家創(chuàng)始人,著作《道德經》流傳于世。
《道德經》中第一章眾妙之門,就有關于道的詳細解釋。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道”既是“無”,“道”也是“變”,而變化是永恒的,所以“道”也是永恒不變的。
“道”就是這樣一個自相矛盾的概念,因此才說“道可道,非常道”。
三界這個概念,從佛教中脫穎而出,指欲界,色界,無色界。
五行是華夏古代的一種物質觀,現今廣泛地應用于哲學,中醫(yī)學和占卜方面。
五行由五種要素組成,現代人們俗稱金木水火土。
認為大自然由這五種要素構成,隨著這五個要素的盛衰,而使得大自然產生變化,不但影響到人的命運,同時也使宇宙萬物循環(huán)不已。
浩瀚的宇宙,無垠的星空,數以億計的星系,某片神秘未知的星系中,被天文學家稱為銀河系。
在古代,晴朗夜空中可以看到一條形狀不規(guī)則的銀白色光帶,古代哲學家憑借視覺主觀想象,故稱銀河,而缺乏科學依據。
到了現代,1785年,英國天文學家威廉赫歇爾利用天文望遠鏡,觀測1083次,一共發(fā)現統(tǒng)計出了117600顆恒星,再加上若干假設,從而得出了天文學史上第一個銀河系模型。
故這片神秘未知的星系,暴露在世人的眼中,被名稱為銀河系。
而太陽的位置,根據銀河系模型推斷,位于銀河系的中心。
到了1918年,美國天文學家沙普利利用球狀星團的空間分布,正確地推斷太陽并不位于銀河系中心,而是位于比較靠近銀河系邊緣的地方。
這時,距赫歇爾提出第一個銀河系模型已經過去了130余年。
銀河系的邊緣地帶,是一個以太陽為中心,受太陽引力約束在一起的天體系統(tǒng),包括太陽、行星及其衛(wèi)星、矮行星、小行星、彗星和行星際物質。
被天文學家,稱為太陽系。
太陽系形成的說法,大約始于46億年前一個巨型星際分子云的引力坍縮。
太陽系內大部分的質量都集中于太陽,余下的天體中,質量最大的是木星,八大行星逆時針圍繞太陽公轉。
八大行星中,靠近太陽第三位置的是一顆多種顏色混雜的星球,七成的海洋,三成的陸地所組成,被科學家稱為生命的源地。
在古代,缺少觀測手段,古人普遍認為天圓地方,地球是宇宙的中心,生命的原點。
地球的名稱,并不是從希臘或羅馬神話中得到的名字,Earth一詞來自于古英語及日耳曼語。
這里當然有許多其他語言的命名,在羅馬神話中,地球女神叫Tellus-肥沃的土地,希臘語:Gaia,大地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