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剩下最后一項御科考試。
將御科考試放在最后,也體現(xiàn)了它的重要性。
御本意為駕駛馬車,可以延伸為駕馭之意,其中包含運籌學、駕馭學、領導學等多方面的內容,總體可上升為治國理政之道。
學有所成通過科舉步入仕途,然后再實踐屬于自己的治國理念,這幾乎是所有讀書人的終極目的。
“時辰已到,御科考試開始!”
寧為玉深呼吸一口,躺過門口的松枝焚香盆,緊隨著百余名書生進入萬松堂內。
然后坐在自己的位置上。
寧為玉一點也不擔憂緊張,他對自己有著足夠的信心。
御科考試考的是治國理政之道,老子的“治大國如烹小鮮”,禮記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尚書的“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孟子的“得民心者得天下”,荀子的用人馭才理論等。
這些他都背得滾瓜爛熟了。
徐謂正了正嗓,隨即端著聲音道:“御科考試正式開始,各位要在兩柱香的時間內,答完書院先生所出的考題?!?p> “至于考試的成績,會在明日太陽落山之前,張貼于萬松堂外的告示欄內。”
“到時候,也會公布成功入學者的名字?!?p> 言畢,徐謂退回考官席。
在寧為玉滿心期待之中,向乘云抱著試卷一張張發(fā)放下來,很快就來到了寧為玉身前。
寧為玉拿到試卷后,迅速掃描了一眼題目,只見上面寫著一句話: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寧為玉頓時傻眼。
與寧為玉同一個表情的考生還有很多,不過大家在短暫的發(fā)愣后,便聚氣凝神,全神貫注在思考題目上。
寧為玉反復盯著題目良久,隨即開始垂目沉思。
寧為玉看到這句話后,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前幾日他們剛來求學時所經過的虎山。
他們所在的虎山,為考察禮科而放出的猛虎,以及御科考試題目“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三者之間,明顯存在著一定關聯(lián),像是想要表達一種意志。
出題者還真是用心良苦。
出題者究竟想要表達什么,寧為玉坐那里絞盡腦汁,也想不出個所以然來。
揣摩出題人想法這一方式行不通,寧為玉只能回歸這句話本身,再結合這次考試的范圍來思考怎樣解答題目。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并非出自某位先賢圣人之口,只是流傳較廣的一句俗語,最早出自明初一本叫做《水滸傳》的小說。
小說中有一名打虎英雄,名叫武松。
武松回家探望兄長武大郎,途經景陽岡,至酒家沽飲十八碗,醉后欲行趕路。
酒家告知武松,景陽岡上有虎傷人,勸其勿行。武松執(zhí)意要行,在景陽岡上果然遇一條吊睛白額的猛虎。
武松奮起平生之力,以雙拳將虎打死,為當?shù)乩习傩粘ヒ淮蠛Α?p> 這句話就是稱贊他勇猛過人,不畏艱險。
而整本小說的大概內容,往好了說是底層百姓反壓迫,往壞了說就是聚眾造反。
難道出題人意圖造反?
這個荒誕的念頭,在寧為玉腦海中一閃而過,隨即寧為玉自嘲地笑了笑,然后又盯著題目繼續(xù)思考。
這次考試,考的是御科,考的是治國理政之道,怎么說都要朝著這方面想。
寧為玉剛想到這里,他抬起頭,意外對上了向乘云眼睛。
向先生長得文雅清秀,臉上時常掛著微笑,讓人仿佛能聞到一股墨香,覺得那定是一個性格溫和到沒脾氣的人,但那雙眼睛卻格外堅定。
他上次看到這樣堅定的眼神,還是好幾個月前,在他的啟蒙先生臉上。
那是一位和藹又通透的老人家,知識淵博學富五車,卻一生沒有參加過科舉考試,寧為玉問過老人家為什么,老人家只告訴他是為了一個約定。
老人家年初時走了,在臨走前曾經給寧為玉說這樣的話:“這個世界上的每一個人,終將有一天會離開這個世界。
我們要去思考,我們?yōu)槭裁匆钤谶@個世界上,我們活在這個世界的目的是什么?”
“有沒有一種信念,讓我們?yōu)橹?,讓我們?yōu)橹馈!?p> 在聽到這些問題后,寧為玉頓時呆住了。
就像是一直活在水里的魚,突然有一天,有人問了那條魚一個問題,而這個問題就是“水是什么”。
腦子里靈光乍現(xiàn),仿佛捕捉到了什么,又仿佛一無所知,什么都沒有抓住。
寧為玉為這種感覺惶恐無比,又心癢難耐。
老先生是笑著離世的,寧為玉不知道老先生的信念是什么,但他明白,老先生一定堅守住了自己信念,并為堅守它而感到滿足。
老先生去死后,他臨終前的那些話,在寧為玉腦子里回蕩了很久。
因為每日都在想自己為什么活在這個世界上,想自己存在于這個世界上的意義是什么,想那個讓自己“為之生,為之死”的信念。
寧為玉整日里精神恍惚,騎馬時不小心摔下了馬。
也是自那時起,寧為玉的腦子開始變得不太正常,時不時地聽見奇怪的聲音,記憶也不連續(xù)的間斷失蹤。
有的時候,他甚至感覺,周圍的一切都太真實。
就像是在一個虛幻的世界里。
寧為玉回過神來,再看向題目時,也覺得題目沒那么難了。
他大概清楚要自己要寫什么。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寧為玉默念了一遍這句話,然后抓起了一旁的毛筆,用筆尖輕沾了一點墨。
隨即落筆寫下: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孔子曰成仁,孟子曰取義,看似各行其道,實則殊途同歸。
殺生成仁,舍生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
讀圣賢書,所學何事,只求今后,所作所為,于公無害,于德無傷,于民無損,于己無愧。
此乃寧某所求之道。
道之所在,雖有猛虎阻撓,吾往矣,雖千萬人,吾往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