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宦游生涯的第一個驛站是陜西鳳翔,任鳳翔府任簽書判官,職務全名很長,足足有21個字——“將仕郎、守大理寺評事、簽書鳳翔府節(jié)度判官廳公事”。前面兩個官名都是虛的,分別代表級別和待遇,級別是從九品下,享受正九品待遇,只有最后一個是實際職務,也就是鳳翔府簽判。
宋代的簽判掌諸案文移事務,主要掌管機關日常公文,也分管一部分案件、稅務等工作。
鳳翔古稱雍,項羽封章邯為雍王,即在此地。因“鳳凰鳴于岐、翔于雍”的傳說,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改為鳳翔府。
到了北宋王朝,鳳翔是西北重鎮(zhèn),地位遠超一般州郡。所以,蘇軾的仕途起點不可謂不高,這也是因為韓琦、歐陽修等重臣的獎掖推薦,朝廷才對其破格重用。
蘇軾的弟弟蘇轍十九歲時,曾被任命為澠池縣主簿,未到任即與蘇軾一起中進士。蘇轍與蘇軾赴京應試時,路經澠池,同住縣中僧舍,同于壁上題詩。
蘇軾赴陜西鳳翔做官,又經過澠池,憶及蘇轍曾有《懷澠池寄子瞻兄》一詩,作《和子由澠池懷舊》: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p> 鴻爪留印屬偶然,鴻飛東西乃自然。偶然故無常,人生如此,世事亦如此。蘇軾用巧妙的比喻,把人生看作漫長的征途,所到之處,諸如曾在澠池住宿、題壁之類,就像萬里飛鴻偶然在雪泥上留下爪痕,接著就又飛走了;前程遠大,這里并非終點。人生的遭遇既為偶然,則當以順適自然的態(tài)度去對待人生。果能如此,懷舊便可少些感傷,處世亦可少些煩惱。
蘇軾的人生觀如此,他勸勉愛弟的深意亦如此。這種亦莊亦禪的人生哲學,符合古代士大夫的普遍命運,亦能寬解古代士大夫的共同煩惱,所以流布廣泛而久遠。
蘇軾到了鳳翔,下車伊始,便加班加點投入工作。他在《鳳翔到任謝執(zhí)政啟》中自述:“伏自到任以來,日夜厲精”。
蘇軾很快就發(fā)現(xiàn)了一個讓當地老百姓痛恨和畏懼的問題。
那就是“衙前之役”,這是宋朝的一種徭役,顧名思義,就是差遣百姓幫著衙門辦事。辦事的范圍很寬泛,比如給衙門做飯、泡茶、煮鹽等等,但主要職責是看管倉庫、運送公物。
這都不是容易的活兒??磦}庫,倉庫失火了、進水了、被盜了,都得照價賠償甚至治罪。運送公物則更苦了,當時治安很差,路上萬一被“梁山好漢”打劫,那就得賠上身家性命了。
因此史書對此評價說,“役之重者,自里正、鄉(xiāng)戶為衙前,主典府庫或輦運官物,往往破產”。
蘇軾所在的鳳翔,更是衙前之役的重災區(qū)。這里的老百姓每年都要在終南山砍伐無數木材,編成木筏,裝載著西北諸州縣的官物,沿著渭水進入滔滔黃河,一路漂流而下。經過三門峽等險峻之地,運抵位于黃河下游的首都開封,交割完畢,才算任務完成。真可謂九死一生!
更讓蘇軾感到氣憤的是,當地部分官員毫無悲憫之心,很多公物明明無須緊急運送,卻還強迫服役的百姓趕在黃河汛期出發(fā),這不是驅民入淵嗎?
蘇軾抓住了問題要害,果斷修改了制度規(guī)定,讓服衙前之役的百姓可以自己選擇運輸時間,避開黃河汛期,這樣衙前之役的危害減少了一半。
1063年3月,宋仁宗去世,宰相韓琦任“山陵使”,負責修建仁宗皇帝的陵墓。修陵需要大量巨木,韓琦就把這個任務壓到了森林密布的鳳翔府。而蘇軾作為鳳翔簽判,負責具體落實運輸巨木的任務,需要組織大量民夫服衙前之役、運送巨木。
韓琦是當年提攜蘇軾的伯樂,無論是于公,還是于私,蘇軾都得盡心盡力,甚至超額完成任務,方能報答知遇之恩。
可是,蘇軾卻毅然給韓琦寫了一封信。在這篇《上韓魏公論場務書》中,蘇軾直言“軾官于鳳翔,見民之所最畏者,莫若衙前之役?!毖笱鬄?、直抒胸臆,把自己見到的真相寫了下來,論述了鳳翔衙前之役對百姓的危害。在信的末尾,蘇軾懇求“及今使郡吏議之,減定其數。伏惟相公留意,千萬幸甚?!眲裾f韓琦裁減數量,盡量紓解民困。
在運送這批巨木時,恰逢渭水干涸,民夫只能變身纖夫,用萬千血肉之軀挽木而行。蘇軾看到“千夫挽一木,十步八九休”的場景,將其寫在《和子由聞子瞻將如終南太平宮溪堂讀書》長詩中,感慨“王事誰敢愬,民勞吏宜羞”。
即使他為這一方百姓做了這么多好事,他依然感到羞愧?!懊駝诶粢诵摺边@五個字,應該送給那些勞民傷財的庸吏,該感到羞愧的絕不應該是蘇軾。
在那些欺壓百姓的惡吏面前,蘇軾則展示了他雷厲風行的一面。他很快又發(fā)現(xiàn)了一個“潛規(guī)則”。
當時鳳翔府的監(jiān)獄里關押了不少良民,很多是因為服衙前之役獲罪的,正如他在《上蔡省主論放欠書》中說“或管押竹木,風水之所漂;或主持糧斛,歲久之所壞”,有的是因為運送的竹木漂走了,有的是因為看管的糧倉里的糧食時間長了變質,便被抓了起來。
其實,朝廷對這類事已經下了詔書,要求赦免有關人員。鳳翔府負責此事的官吏卻把朝廷明詔秘而不宣,“凡今之所追呼鞭撻日夜不得休息者,皆更數赦,遠者六七赦矣?!贝罅俊扒舴浮北魂P在牢中,以追討他們所“欠”的財物,甚至有遇到六七次赦免都繼續(xù)關押的,導致朝廷詔書成了一紙空文。等到這批人把家底兒全都吐出來之后,當地官吏才公布赦免詔書,可是人也關了,錢也罰了,詔書還有什么意義呢?
蘇軾得知內情之后,親自到監(jiān)牢里面詢問。“問其以不得釋之狀,則皆曰:‘吾無錢以與三司之曹吏?!?p> 蘇軾通過親自“詢囚”,敏銳洞察了一切,果斷釋放了這些百姓,讓他們回去安居樂業(yè),又嚴厲懲罰了惡吏,并把這個“潛規(guī)則”如實上報上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