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唐】韓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
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
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p> 元熙二年東晉覆亡,這年南朝宋武皇帝劉裕建政,改元永初元年(公元420年),下令分南海、新寧2郡地域設立新會郡。
新會之名自此開始。
不過,遇風浪的馮業(yè)停下來的地方,可能靠近時年崇山峻嶺的嶺南,走出多少里不見人煙的現實窘境,更不要說劉宋的官署衙門。
嶺南,原是指中國南方的五嶺之南的地區(qū),是中國一個特定的環(huán)境區(qū)域。
這些地區(qū)不僅地理環(huán)境相近,而且,人們生活習慣也有很多相同之處。由于歷代行政區(qū)劃的變動,現在提及到嶺南一詞,多指代廣東、廣西、海南、香港、澳門五個地域。
當時地處江南的劉宋王朝連年征戰(zhàn),實際管控的區(qū)域大概不曾覆蓋至此,或者不曾在意。
也就是當時相對偏僻,地廣人稀,不曾被朝廷開發(fā)的法外之地。直到唐宋,嶺南還是貶斥官員的一個地方。
與唐朝著名文學家韓愈同為唐宋八大家的宋官蘇軾,也曾被貶官,貶官至此,留下膾炙人口的詩作《惠州一絕/食荔枝》。
原文如下:
【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p> 蘇軾(公元1037年1月8日-公元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美食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
引碑入草開創(chuàng)者李志敏評價:“蘇軾是全才式的藝術巨匠?!?p> 北宋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蘇軾進士及第。宋神宗時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
江南好啊。
有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一生致力于老少咸宜的白話文文學推廣的白居易的詩作《憶江南》為證。
原文如下: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所以,馮氏這三百人遠離了夢想中的江南,來了現實中的嶺南。
嶺南古為百越之地,是百越族居住的地方。人生地不熟,是必須面對的現實窘境。
就此和北方的馮家失去聯系。而他們自己,一開始可能也不知道來了哪里。
終馮業(yè)一生都無法和北方的馮家聯系上,或者說通過劉宋朝廷聯系上他們,也就不知道其父馮弘和其他兄弟的境遇。
這一刻走下船的他們,面臨語言不通,甚至找不到當地人的窘境。
地廣人稀,叢林茂密,而樹林里看上去都差不多的。有指南針,也在他們的航海地圖上找不到吧。
大概是相顧無言,一言難盡。
如果是荒山野嶺,樹上也許還有猴子探頭探腦,看著他們看個新鮮。
權當一樂吧。
“這是哪里……”馮弘五子馮業(yè)等下了船,四處沒有人煙,不過新會這地方可能有成片野生的荔枝林,或者盧橘林,或者楊梅林。
“有人嗎?”
“這里不是長江吧……”
“還在中土嗎,為什么我有種不好的預感……這漂到哪里來了?!?p> 然后,從天而降的果子如雹子……抬頭看,樹上的猴子吱吱直樂,抓耳撓腮。
算是歡迎他們的到來吧。第一次看到這么多船,船上下來這么多人的猴子,在樹上也很興奮。
這是高興看到他們的意思。
“這里是劉宋,可是……”幾年后,從官府衙門出來的馮業(yè),徹底死了心。
或者,最后留下與南宋陸游《示兒》仿佛的一首詩: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南宋(公元1127年6月12日—公元1279年3月19日)是宋朝的其中一個時期,與北宋合稱“兩宋“。
北宋以開封被金人攻入及占領而結束,1127年6月12日,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趙構南逃至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是為宋高宗,改元建炎。
因以臨安(今浙江杭州)為都城,史稱南宋,以別于北宋。紹興和議后,大部分時間與金朝東沿淮水(今淮河),西以大散關為界。
第三次“衣冠南渡”。
中間還有一次,唐朝“安史之亂“后,中原士庶避亂南徙;定都江寧府(南京),建立南唐。
天下大亂,中原政權和士族相隨南逃。三次“衣冠南渡”,始于東晉,中有南唐,終于南宋。
突發(fā)奇想,不知這三次“衣冠南渡”,多少人下南洋乃至下西洋去了。
亂世中,身如柳絮,不由己,似浮萍,逐水流。人,也該存點念想:
活下來,活下去。
就算去了異國他鄉(xiāng),也能夠扎根下來,茁壯成長。
一路順風。
【唐宋八大家,又稱為“唐宋散文八大家“,是唐代和宋代八位散文家的合稱,分別為唐代柳宗元、韓愈和宋代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八位。
其中韓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運動的領袖,歐陽修、三蘇(蘇軾、蘇轍、蘇洵)四人是宋代古文運動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鞏是臨川文學的代表人物。他們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詩文發(fā)展的陳舊面貌煥然一新。】
言歸正傳,北魏占北燕龍城舊地,太武皇帝拓跋燾又向高句麗征索馮弘。
高句麗不從。
太武皇帝欲興兵高句麗,被臣下勸阻。
馮弘去了遼東后受到高句麗王的冷遇。高句麗先將其置于平郭(今遼寧蓋州市西南),不久又遷徙到北豐(今遼寧瓦房店市)。
因馮弘在國之時,對高句麗多有輕辱。此時寄人籬下又混不拿自己當外人,還當是在北燕當君王了。
政刑賞罰,猶如其國。多有掣肘。
馮弘遂于劉宋元嘉十五年(公元438年)三月,遣使劉宋,請求南下歸宋。
宋文帝遣使者王白駒、趙次興等前往迎接。
高句麗王不想馮弘南下,遣將孫漱、高仇等殺馮弘于北豐,及其子孫十余人,上馮弘謚號為“昭成皇帝”。
王白駒等見狀,即率所領七千余人掩擊孫漱、高仇,斬高仇,生擒孫漱。
高句麗王又擒王白駒等人,送回劉宋。
至此,馮氏北燕政權在維持了二十八年之后,也最后滅亡。
但北燕王室卻沒因此滅亡。
而自古以來,皇帝是有皇帝的死法和安葬,上馮弘謚號為“昭成皇帝”。
后遼西王馮崇的長子入高句麗,以招魂的形式葬昭成皇帝馮弘于祖地長樂,神主遷入長樂馮氏家廟。
而京都平城的長樂馮氏昌黎郡王馮熙一支的家廟,也祀,從文成皇帝馮跋、昭成皇帝馮弘的父親燕宣皇帝馮安始。
【題外話:這些家廟族譜,我沒有見過,但中國古代的大家族確實有這種記錄自家血緣和人口的一種方式,可視作古代一種風俗。
這樣的人家大多是人丁興旺,需要這么來排一下長幼次序。祭祀、招魂等也是他們自家的一種信仰。但現在已經很少見,古代也不會讓外人進去看的,現在也不會,這些都是自家關起門來做的。
所以,我這里與之有關的記載,都是杜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