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塊檀木吧,有安神的作用?!彼哪赣H思索著,接著說,“讓人看看,能雕成什么模樣。是成親需要的?!?p> 宮女一邊答應,一邊在冊子上勾了,又在一旁寫著。馮清則看著那一串蜜蠟佛珠出了神。
雞油黃蜜蠟佛珠。她想,御賜的,是她的那一串。
她三哥馮寶業(yè)還沒有成家,東西便也是她母親收著,不然,他隨手賞了人也是有的。御賜的,不會。但她聽她母親身邊的宮女說過她三哥跟前的丫鬟。
那丫鬟來公主院子里領她三哥馮寶業(yè)的物品,太師府四小姐馮清在一旁學著記賬,便也聽說了。說是她父親馮太師給她三哥的,也拿去賞了人。
是西域過來的。對方家里覺得貴重了,又讓人送了回來……“若是外頭不相干的拿了了?!?p> “外頭不相干的,哪里近得了三少爺跟前?!蹦茄诀叩椭^,在冊子上寫著,反問一句。
“你還跟我犟?”
大概是聲音提了提,馮清便也看了一眼。
有了印象。她看著一水之隔的男孩子,放馬飲水,跟她二哥馮思政差不多大,一直在看她。
皮膚白,就顯得眼瞳亮且跟柳葉似的長,顧盼神飛。
移開了眼睛。而她還看了,也是要上他母舅家提親。
一個人。
不是說,他二哥馮思政,也是她父親馮熙帶著。她的公主母親說,“不然,我?guī)еグ??!?p> 生氣了。馮太師便答應了。太師府四小姐馮清便只是看著他。他不說話,她也不。
就看著?,F(xiàn)在,結親還有父族的叔家。叔,是父親或者丈夫的兄弟,也就是父叔或夫叔。
現(xiàn)在,這里這門親事,則是因姨娘而來。是親上親姨表親的又一種變形,就像如夫人常氏。
又是姨娘常氏。她的公主母親說,“漢人講究孝道,天子也在推行。妾常氏和太師府其他的妾,也就不同。聽說,南朝的妾生子不得從父姓?!?p> 又說,“說是天子除外,諸王也如此。魏宮怎么就不學了?!?p> 馮清似懂非懂,是她祖母姚氏魏母的緣故,還有她大哥馮始興是她父親最年長的兒子。
也是因為常氏的長女,她二姐,曾進了魏宮吧。說是后來患病,便被魏宮送回了娘家。
魏宮有傳言,獻文帝拓跋弘實是她姑母馮氏所出。這種婚姻,據說是緣起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媵妾婚。
媵妾婚,先秦時期婚姻制度的一種風俗。古代貴族實行的一種以媵妾隨嫁的多妻制婚姻,相傳盛行于中國春秋戰(zhàn)國時期。
周代,諸侯娶一國之女為夫人,女方須以侄(兄弟之女)娣(妹妹)隨嫁,同時還須從另兩個與女方同姓之國各請一位女子陪嫁,亦各以侄、娣相從,一共九人,只有夫人處于正妻地位,其余都屬于貴妾。媵,相送,引申指陪嫁。
諸侯的正妻如亡故或被休徑,不可再娶,應由眾妾中依次遞補,此種制度稱為媵妾或媵婚制度。此論參取《公羊傳》。
《公羊傳·莊公十九年》:“媵者何?諸侯娶一國而二國往媵之,以侄娣從;侄者何?兄之子也;娣者何?弟也。諸侯一聘九女?!?p> 天子媵嫁,與諸侯相似,唯媵嫁數(shù)目更多,連正妻共十二人。這一制度,體現(xiàn)了周人對嫡庶的嚴格區(qū)分,但同時也是對多妻的現(xiàn)像的承認,使其明確化和合理化。
隨著周王室權威的下降,戰(zhàn)國時代有的諸侯行天子之制,一娶十二女,表示對周天子的蔑視,但仍被視作“僭越”的行為。至后來,有的甚至娶得更多。
或一娶再娶。至此,周禮不再被看重,媵妾制即走向沒落。
而在這里,它仍然是承認的。也有了改進。就像是她沒入魏宮的姑母馮氏,其實進宮的是她和她姐姐兩人。
也不是沒入,而是魏宮里的戶籍制度更早,由宗譜而家譜,和房屋造型等的出現(xiàn)仿佛,推廣民間滯后于宮廷。
也是要早于西漢時的編戶齊民。就像廷議,他們的身份也是獨立出來,專門的地方管理。她二人被視作北燕以公主和親太武帝拓跋燾的姑祖母馮氏的媵。
屬從屬地位。而她們的到來,到了天子身邊,也意味著姑祖母馮氏的地位扶正。姑祖母馮氏是太武帝拓跋燾的左昭儀。
在南安王拓跋余繼位的時候,據說,原本也是要冊立貴人馮氏為皇后。也就是現(xiàn)在的太后馮氏的姐姐。而姑祖母馮氏,地位就僅次于明皇帝拓跋嗣的赫連皇后。文成皇帝繼位的時候,也是要晉的。
昭儀是魏嬪妃中的第一等。左昭儀,也是一種爵位,可視作魏的假皇后,晉升爵位為正,也就是皇后馮氏。
這樣的她,便可將姑母馮氏,安排到天子跟前服侍。也就是南安王拓跋余的貴人馮氏,還有,文成皇帝的貴人馮氏。等到赫連皇后病逝,魏宮就是她姑祖母馮氏。
姑母馮氏的姐姐馮氏。在她父親馮熙來了魏宮,更重要的是她姑母馮氏成功手鑄金人,接替重病的姑祖母,成了魏宮的皇后馮氏。
她便想要出宮了。也有的說是,文成皇帝的文,有文明之意。因為他留下了遺詔,后宮三夫人之下盡遣出宮,讓她們自由擇人而嫁。
北魏有個駙馬,同魏長城公主和離,娶了姑母馮氏的姐姐,南安王拓跋余的貴人馮氏。這事是魏宮同意的。不知怎的,也被視作她姑母馮氏得寵于文成皇帝的佐證。
宗親里至今還有人在說。馮氏諂媚于上……說是不讓繼承了。而在天子不曾想到的歲月里,她們則屬于下任天子需要考慮的問題,但天子登基大多年幼,便被他輔政的叔叔們瓜分了。
現(xiàn)在,則可擇人而嫁,簡單來說,是他得以正妻的身份迎娶。北魏是從部族聯(lián)盟的奴隸社會,來到了農耕地主的封建社會。而拓跋氏的宗親貴族,雖然有了草原和牛羊,認識由奴隸主上升到地主的高度,還需要一段時間。詳見《魏書·卷二十七·列傳第十五》:
“(穆)子乙九……子真,起家中散,轉侍東宮,尚長城公主,拜駙馬都尉。后敕離婚,納文明太后姊。尋除南部尚書、侍中。卒,謚曰宣。高祖追思崇勛,令著作郎韓顯宗與真撰定碑文,建于白登山?!?p> 也就是說,后宮三夫人之下盡遣出宮,讓她們自由擇人而嫁。哪怕對方是魏公主的駙馬,也需要以正妻的身份。
穆真,本姓丘穆陵氏,代郡高柳(今山西省陽高縣)人。北魏官員,富城靜公穆乙九的兒子。
門蔭入仕,授中散大夫、東宮侍奉,迎娶長城公主,授駙馬都尉。奉詔離婚,再娶文明太后的姐姐馮氏,累授南部尚書、侍中。卒于任上,謚號為宣。
魏宮有傳聞,她姑母馮氏聰明,好讀書。據說,還作了《勸戒歌》勸導還是太子的獻文皇帝,文成皇帝也夸過她賢。
遂又作《皇誥》十八篇?,F(xiàn)在的魏天子拓跋宏也要學。太師府的少爺小姐便也要學。
這時候官學不興,家學就是必須的,就像太師府練字都是抄寫經書。馮太師命人刻什么,她們兄弟姐妹就抄寫什么。
太師馮熙遂命人將太后馮氏所作《勸戒歌》三百余章和《皇誥》十八篇刻了。
父族的姑與叔,母族的舅與姨,走動也多,是現(xiàn)在平城人家結親考慮得多的。
親上做親。
時年結親都是結兩家之好,走動得多的人家。而富貴人家,世代聯(lián)姻,便有了家譜。
家譜,又稱族譜、宗譜等。是一種以表譜形式,記載一個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跡的書。
由官修到私修,所錄內容不斷豐富,作用增加。據研究表明,中華古姓來源于圖騰崇拜,系氏族徽號或標志。
家譜逐漸成了記載某個姓氏家族子孫世系傳承之書,具有區(qū)分家族成員血緣關系親疏遠近的作用,到了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結親便要看郡望家譜。
而遠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侯王便已世代聯(lián)姻,乃至和現(xiàn)在鮮卑拓跋氏鮮卑慕容氏一樣,一國分兩國三國。
但是,北逃官員帶來自南朝而來的消息,北魏朝堂很重視。
太師馮熙所在的洛州鄴城,是北魏收容北逃的劉宋官員的一個地方。
消息紛繁而雜亂。馮太師遂在家里庭議其中的一些事情,他拿不定主意的,在堂上和他們兄弟姐妹討論,沒有結果。
于是揭曉答案,“王子犯法,庶民同罪。”
出自《史記·商君列傳》,意思是說,王子違背了法律,會和老百姓一樣處以懲罰,沒有特殊對待。指王法對于王子、平民是一樣的。
不管是誰,犯了錯都是要承擔后果的。馮太師言之鑿鑿,“做錯了就是做錯了。并不因他的地位身份,而有不同,確切的說,王子量刑是高于平民的?!?p> 只有高于它,才能取代原本的處罰。這是廷議的傾向性。太師府四小姐馮清聽太師馮熙提過,負責城務的城主和鎮(zhèn)將,棄城而逃,在這時是死罪。
也是士高于庶民。并不多的。而來了長江以北的南朝的官,其實是犯了錯的,或者因父兄的錯,牽連前途。
能夠被北魏重用,實也不多。馮熙是自家人知道自家事,遂跟兒女提了一句,“做人要厚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