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論道,就算是留之先生和諸糅真人,在鄭浪之面前也只有推崇備至,聽的份!
此消息一暴露出來,讓原本就已覺得細思極恐的顧傾城更是滿臉的震驚。
留之先生,那可是讓他們所有人都仰慕的存在!
至于諸糅真人就更不必說了,那是一眾士子根本就不指望能隨便見到的道家高人。
可現(xiàn)在蒨武小王爺卻說,連他們那樣的高人,在鄭經(jīng)面前,都只有聽道的份,這讓他一時之間豈能不震驚?
震驚過后,他意識到了一件更為讓他震驚的事。
“這么說來……關(guān)于道的新定義,是浪之先生的主張?”
他立即就把心中的疑惑問了出來。
回答他的還是陳蒨武:“必須是?。榇?,真人還硬拉著老師給他講了兩夜的道,連覺都不想讓老師睡?!?p> 顧傾城:“……”
天哪,一向都是別人哀求諸糅真人講道,現(xiàn)在卻變成了真人硬拉鄭浪之講道?
那鄭浪之的道行會是何等之高?
聞之即恐!
但新的疑惑也從他內(nèi)心冒了出來,他立即又問道:“那……關(guān)于這道的新定義,真人就沒異議?這可是顛覆了道家的數(shù)個核心主張啊!”
這算是幫徐玄機把心里話問了出來。
這一下,陳蒨武終于沒法替自己的老師回答了。
“還好,我并沒有徹底把道家給顛覆的想法,事實上,道家的那些核心主張,也談不上被我徹底顛覆,只不過是需要重新理一理就是了?!?p> 已被自家徒弟捧得高高的鄭經(jīng)又不得不出聲了。
“這又該如何理解?”
顧傾城不解,又虛心請教。
“人之道這東西,原本就是前人在為人處世方法方面的感悟,只要出發(fā)點是好的,立意是勸人向善,那就沒有否定的必要,畢竟道道不同,受眾的人也不盡相同?!?p> 鄭經(jīng)又回道。
這也是大實話。
從一開始,他便是主張融合諸子百家,而不是顛覆某一家。
包括道家。
但他關(guān)于道的重新定義新主張一出,但確實也讓道家的很多核心主張搖搖欲墜,對此,諸糅真人不可能沒反應,也正因為有反應,這才硬拉著他一連論了兩晚的道,直到他說出了他替道家解決了隱患的方法。
之前席希明用來駁倒顧傾城的道家經(jīng)典典故,連席希明都能想到,諸糅真人又豈能想不到?
因此,鄭經(jīng)剛才那番傲視群雄的論述,其實只不過是炒剩飯而已,在跟諸糅真人論道時,他就曾經(jīng)以此也駁得諸糅真人啞口無言,徹底放棄了質(zhì)疑道的新定義的想法。
至于鄭經(jīng)的解決方法……
“也正因為道極為深奧,難以理解,因此前人以物來喻道,并沒有什么不妥,就好比道家的道法自然、上善若水主張,也算是人生哲理的一種,并沒有錯。
“就好比別家可以主張上善若火一樣,這種說法并不算錯,并且還便于大眾理解,確實沒必要顛覆?!?p> 鄭經(jīng)又解釋道。
其實這一點,一旦說通了,也還是很好理解的。
就好比說到了后世,就有一個幾乎人人皆知,也人人敬佩的比喻,那就是把老師比喻成蠟燭,燃燒自己,照亮他人。
這樣的比喻,其實就跟老子的“上善若水”主張類似,以物喻人,勸人向善,便于大眾理解和接受。
“因此,道家需要做的,并不是擔心被顛覆,而是根據(jù)道的新定義重新來完善自己的主張?!?p> 鄭經(jīng)又補充道。
這也是他讓諸糅真人徹底放下心來的說法。
也的確如此,既然人之道變幻萬千,道道不相同,信者奉為圣典,不信者嗤之以鼻,又何必糾結(jié)于想讓所有人都信?
這就是所謂的道不同不相為謀,信我者得永生,不信者也無所謂。
諸糅真人就是被他這么說服的。
但此時的顧傾城卻還有疑惑,又問道:“既然如此,那又何必重新定義道?”
“之所以重新定義道,是定義給你這樣的讀書人聽的,普通老百姓可以不懂道,不悟道,只需信即可,但對于有志于探求真理的讀書人來說,光是信是遠遠不夠的。
“想悟道,想探求真理,就得先懂道,若是連道的定義都錯了,這道又怎么悟?”
鄭經(jīng)正色道。
這震耳欲聾的一句,頓時就讓顧傾城赫然。
是啊,若是連道的定義都錯了,那道又怎么悟?不是一開始就走了歪路嗎?
“先生高見?!?p> 他立即深深地一作揖,以示受教。
他謙謙君子的一面又展現(xiàn)出來了,此時的他,因為佩服鄭經(jīng)的道行,已尊鄭經(jīng)為先生,而并不因為鄭經(jīng)比他還年輕幾歲而失禮。
當然,尊敬的姿態(tài),是為了更多的請教。
“我還有一事不解,有請先生繼續(xù)指教?!?p> 他閉門兩天,確實也相通了一些道理,但與此同時,更多的疑惑也冒了出來,尤其是聽了剛才鄭經(jīng)的那番論述后,疑惑就更多了。
他又問道:“聽先生的意思,道家的道法自然主張其實也不算錯?”
這是他最大的疑惑之一。
畢竟道的新定義一出,道家道法自然的主張似乎就不成立了,可現(xiàn)在鄭經(jīng)卻說,他并沒有徹底顛覆這一主張的意思,這讓他很是不解。
“道法自然這一說法錯沒錯,取決于道家怎么來解釋,也取決于大家怎么來理解?!?p> 鄭經(jīng)回道。
這對他來說,其實又是一道已經(jīng)跟諸糅真人論述過的剩飯。
“就好比說上善若水?!?p> 為便于顧傾城理解,他開始舉起了具體的例子。
“水往低處流,這是水之自然屬性。
“水滴石穿,是利用水的自然屬性加時間累積屬性,可以理解為柔能克剛,堅持不懈加以仿效。
“水善萬物,也是水之自然屬性,但可以將它譽為犧牲精神加以弘揚。
“……”
他干脆拿《道德經(jīng)》的第八章,上善若水的典故來舉起了例子。
“之所以要道法自然,首先是得理解自然之道,然后順應自然、掌控自然,然后擇其優(yōu)點仿效之,最終的目的,應該是讓人類生活得更美好?!?p> 他最后總結(jié)道。
由此,顧傾城心中所有的疑惑豁然開朗。
是啊,如果按照先生的說法,重新定義的只不過是道的概念而已,上善若水用不著被推到,道法自然也用不著被顛覆,那還有什么好擔心的?
原來的顧傾城,覺得《道德經(jīng)》深奧無比,極難理解和融合貫通,現(xiàn)在,經(jīng)鄭經(jīng)把最底層的邏輯一講通,瞬間就讓他覺得:原來《道德經(jīng)》里的那些道理只不過是如此嘛!
也確實如此。
古文之難,就在于其表述極為隱晦,同樣一個字,再相近的位置,就很可能存在多種不同的理解,就好比說上善若水這一章里,善字就多達九個,意思都不盡相同,若是逐字逐句去理解,反反復復無數(shù)遍也未必能悟透其中真正的含義。
可若是按照鄭經(jīng)的方法,單字單句的理解還有那么重要嗎?
弄得其最底層的邏輯,就理解了圣人想表述的真正用意啊!
這就是所謂的“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讓顧傾城覺得收獲巨大。
但人心是貪的,他還想再多讀幾十年書,甚至最好能天天讀,那怎么辦?
好辦。
前賢有太多的佳話可以仿效。
他立即又是深深一作揖,鄭重其事地說道:“先生高才,傾城自愧不如,愿奉先生為師。”
既然昔日儒家的孔圣人,都因仰慕道家李圣人的才學,多番登門請教,而現(xiàn)在,鄭浪之連道家李圣人的經(jīng)典主張都可以輕松推翻,這樣的才學,他奉他為師又有什么不妥的?
這可是連諸糅真人和留之先生那樣的高人都自愧不如的高人??!
他的想法就這么簡單。
只是這么一來,就把德王妃等人給看呆了。
啥?
大名鼎鼎的江南第一才子顧傾城,現(xiàn)在竟然要奉鄭浪之為師?
這怎么讓我想起了另一經(jīng)典。
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
此時的德王妃看得目瞪口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