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出門談事
在李之魚的前世《外地媳婦本地郎》因為一個特殊的記錄而聞名——這是前世華夏最長的一部電視劇,在李之魚穿越之前,這部劇已經(jīng)有三千六百多集。
該劇于自從2000年11月4日開播以來,每周六日晚19:00在廣東廣播電視臺珠江頻道播出2集,直到李之魚穿越前,21年無間斷。
《外地媳婦本地郎》也當仁不讓地成為了前世華夏廣電史上播出時間最久、播出集次最多的電視劇作品。
這也是李之魚想要的,只要李之魚愿意,這部電視劇可以像前世一樣成為一部無限播出的電視劇,無論是用來培養(yǎng)新人,還是用來建立IP,亦或者單純地當做一項固定收入業(yè)務來做都是穩(wěn)賺不虧的。
這次蘇臺長和李之魚只是簡單地談了談,其他的事情還沒有說好,不過大部分事情已經(jīng)很清楚了。
首先粵東電視臺想要的是一部單純地劇本,不是制作完成的電視劇,他們希望拿到劇本后自己開拍。
這一點李之魚可以理解,畢竟華夏地大物博,南北文化差異其實很大,尤其是粵語地區(qū)的南方等身份,其實和北方文化差別很大。
這一點從李之魚的《編輯部的故事》和《我愛我家》這兩部電視劇的收視率也能看出來一二,呈現(xiàn)明顯的北高南低的現(xiàn)象,同時春晚也有這樣的現(xiàn)象。
所以李之魚認為把這部《外地媳婦本地郎》明顯有南方特色的電視劇留著自己拍肯定不如交給粵東電視臺自己拍攝,別的不說,找那么多兩廣地區(qū)會說粵語的合適演員在京城就不容易。
至于報酬,剛才第一次見面,雙方只是互相說明一個意向,還沒來得及談這個,不過李之魚個人的心理預期差不多就是前四十集二十萬了。
二十萬買一部他李之魚這個當紅編劇的一部四十集的電視劇劇本,在他本人看來還是比較合適的一個價格。
雖然說粵東省因為地理位置和相關政策的原因,現(xiàn)在已經(jīng)基本上是華夏經(jīng)濟最好的幾個省份之一了,但是李之魚仍然覺得二十萬對于粵東電視臺已經(jīng)是一個極限了。
畢竟自己的第一部電視劇《編輯部的故事》滿打滿算也不過動用了二十五萬就完全拍攝完成了,二十萬已經(jīng)不少了。
腦子里面把經(jīng)濟賬大概過了一下,李之魚開始準備起了劇本,畢竟目前八字還沒有一撇呢,一切都要先把劇本大綱寫好,然后把前兩集劇本寫出來給蘇臺長他們看了再說。
人家還不一定用自己的劇本呢。
李之魚習慣在寫一部劇本之前先給劇本定一個基本的調(diào)子,雖然這些聚集都在自己的腦子中,不過把他們轉(zhuǎn)化成劇本,那也是一件需要技巧性的事情。
《外地媳婦本地郎》這部劇講得是粵東省省會粵州“昌盛街”里面居住的來自外來各地的和粵州本土的居民在同一街巷下生活的零碎瑣事。
這部劇的核心就是華夏各地區(qū)之間的文化“沖突”,通過日常生活來展示本地文化和外地文化的差異。這就是這部劇的核心。
這個年代正是第一波南下打工潮興起的時代,粵東這樣的沿海地區(qū)進入改革開放新節(jié)點,幾千萬農(nóng)民涌向粵東等沿海城市打工,形成一股打工潮。
而部分人就會留下來,留到粵東,和粵東當?shù)氐睦习傩战Y合成為新家庭,而《外地媳婦本地郎》的故事就發(fā)生在這種情況下。
講述的是粵州老城區(qū)一個有著四個兒子的大家庭,娶了天南海北的四個外地媳婦,由于生活習慣和文化背景的差異,產(chǎn)生了一系列的喜劇故事。
從橫向來講,這部劇主角一家涉及到了華夏東南西北各個地方的文化風俗,從縱向來講,這部劇涉及到了主角一家老中青三代人。
李之魚在分析這部劇的時候,也不得不感慨,這部劇的立意和切入點實在是巧妙,想必粵東電視臺的蘇臺長只要有些相關審美或者眼光,都能夠看出來這部劇的不凡之處。
想到這里,李之魚對于做成第一單生意的信心又多了幾分,手中鋼筆在信紙上不斷地移動的速度都不由得快了幾分。
劇情梗概,人物設定,前兩集劇本,大約到了第二天的中午,李之魚已經(jīng)完成了這些工作。
李之魚從座位上站了起來,伸了個懶腰,喝了一口趙子揚送進來的濃茶,拿起了桌上的電話,給劉子琳打起了電話。
“喂,學姐,劇本我已經(jīng)寫得差不多了,你幫我約一下蘇臺長他們吧。”
“好的,學弟,他們住在粵東駐京辦下屬招待所,我來約一下他們。”
合作了半年,劉子琳對于李之魚遠超旁人的創(chuàng)作速度已經(jīng)有些習以為常了,因此她并沒有吃驚感慨什么,而是直接掛斷了電話,開始辦起了正事兒。
幾分鐘后,李之魚收到了劉子琳回撥過來的電話,對方請自己到粵東駐京辦下屬招待所吃飯,待會兒有車來接,車牌號為粵Axxxxx。
李之魚大概收拾了一下劇本,就準備出門,想了想,又到了給趙子揚和白棕在的休息室,說道:“子揚,小白,和我出去一趟,粵東電視臺的人請咱們談事情?!?p> “好的,李老師?!壁w子揚和白棕兩個同時站了起來立馬開始準備了起來。
有時候編劇行業(yè)在李之魚看來是一個比較公平的行業(yè),收視率幾乎可以代表一切,自己的作品好收視率,就可以給趙子揚和白棕當“老師”,換在別的喜歡論資排輩的行業(yè)是不可能的。
李之魚的一般雜事都是交給趙子揚和白棕這兩個助理來處理的,如今即將到了影視劇商品化的時代,李之魚認為自己有這個義務,帶著兩個名為助理實為弟子的出去結交一下圈內(nèi)人物,積攢一下人脈。
影視圈作為一個小圈子,人脈的重要性自然是不用多說的,這一點將會在影視劇創(chuàng)作商業(yè)化后更加明顯,帶他們多認識幾個“甲方”方便他們以后吃飯,在李之魚看來是一件順手為之又義不容辭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