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張家口的范永斗家財物資,正有條不紊地運送到大同。
在朔州的王登庫、靳良玉、田生蘭這三家的家財,亦先后運送到大同,過程還算順利。
由于物資太多,大同城內總兵府倉庫顯得面積不足,部分存放在城外黃云發(fā)的莊院,專門有士兵把手著。
到了十二月初五傍晚,李智雀押送著最后一批物資返回大同。
姜瓖叫上張發(fā)可,在總兵府跟李智雀一起吃晚飯。
姜瓖道:“賢弟啊,這段時間讓你守在范家,辛苦你了!”
李智雀高高興興道:“不辛苦,住在范家,有范家丫鬟伺候著,我看上了那個最漂亮的,納做小妾?!?p> 古代人結婚早,姜瓖、李智雀、張發(fā)可三人在陜西延川時就已成家,有原配夫人、子女,家人都還留在延川。
張發(fā)可道:“恭喜雀弟了!大哥用新方法練兵,這段時間你不在,要加緊訓練,別拖后腿。”
姜瓖道:“新兵剛招募齊備,計劃分為4個營,兩位賢弟各兼任其中一個營的游擊?!?p> 兩人都是參將兼任其中一個營部隊長,從職位來說沒問題。
在近代和現代,同樣有出現副團長兼任某營營長現象。
李智雀誓言旦旦第表示,會加強訓練,絕不拖后腿。
原本留守張家口、朔州的官兵,會專門安排人員訓練。
當天晚上,三人在浴室內,各一個大木桶洗澡,有兩人在,姜瓖沒有讓趙小滿入內伺候。
兩人都夸贊趙小滿很美,建議姜瓖把她收了,在大同就不會寂寞了。
姜瓖笑呵呵地沒有明確答復。
————————
大同城內有專門駐軍的軍營,但軍營面積有限,大同城內空間有限,姜瓖專門在城郊建造了軍營,以供新兵居住、訓練。
一些來往于大同的人,能望見軍營和操練中的新兵,當然,他們只能遠遠觀望,閑雜人禁止接近軍營和訓練場。
原本大同就有些流民,大同城外施粥之事逐漸傳揚開來,周邊一帶的饑民得知后,紛紛向大同而來。
這樣一來,姜瓖就得每天消耗更多的糧食,才能確保每個流民每天三碗粥。
這樣下去可不行,要是整個北邊流民都來大同,就算姜瓖有金山銀山也遲早會被吃光。
姜瓖招募的萬余新兵,就有近一半是從饑民中招募,兵工廠亦招募了數百人成為工匠,但無奈饑民太多,在大同鎮(zhèn)防區(qū),饑民數以十萬計,區(qū)區(qū)數千工作崗位,難以消化龐大的人口。
所謂“流民”,在封建統(tǒng)治時期并不少見。
受古代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模式影響,農民對抗自然災害以及兵災的能力差,因此在往往發(fā)生災禍時,官府救災不力,所以農民迫于生存,只能背井離鄉(xiāng),逃往外地。
我國歷朝歷代,有專門解決流民的辦法。
漢朝時期,朝廷實行限制、鎮(zhèn)壓、遣返、控制、安撫相結合,主要把流民安排到其他比較穩(wěn)定的地方,或者修建城池、新設郡縣安置流民。
這種做法主要是針對大規(guī)模的流民,有許多流民被遣返,結果是大量的流民在回鄉(xiāng)路途上死亡,那些被安排入籍其他地方的人很多都淪為了奴隸,有些則參加農民起義造反了。
隋唐時期,官府比較開明一些,采取了一些急救措施,比如開倉賑災,廢除暴政法令,減免賦稅,以途挽救統(tǒng)治危機。
這些措施雖然有一定的成效,但從整體上來看,收效甚微,流亡現象依然屢有發(fā)生。
宋朝時,將大量流民招安為官軍,結果造成“冗兵”現象,造成朝廷很大負擔。
明朝中期,以嚴厲的戶籍管理、疏散和鎮(zhèn)壓對待流民,特別是荊襄一帶流民起義,就是因為官軍殺戮過重,導致流民直接造反了。
產生流民的原因,不外乎天災和人禍兩種,如果兩者疊加,便一定會造成“赤地千里、流民百萬、盜賊蜂起”的情景,動搖國家的統(tǒng)治根基。
到了明末,流民問題是天災和人禍兩者疊加的結果。
當然,明朝滅亡,原因更為復雜。
可以這么說,在大一統(tǒng)王朝中,各王朝的滅亡原因,以明朝最為復雜。
——————————
“快快快,滾回去!”
在山西中部前來大同府的官道上,大同府的衙役們設卡攔截。
這是大同知府鄒桐的命令,禁止外地流民進入大同府地界。
流民在外地是生是死與他無關,但進入大同府后,要是流民數量太多、死亡的人太多,都會影響鄒桐的政績。
“求求你,放我們過去!”
有流民哀求著。
“滾,大同不歡迎你們!”
衙役們無動于衷,大聲叱喝驅趕著,他們揮動著刀或棍棒,兇神惡煞般。
對于沒半點值錢之物、說不定看不到明天太陽的流民,縱然部分衙役有憐憫之心,也必須遵命行事。
流民們得知在大同鎮(zhèn)有官兵施粥才趕來,設卡的官兵無法澆滅流民們求生的欲望,他們通過小路或者翻山越嶺進入大同府,鄒桐無法做到把所有小路都堵死,他只能減緩流民進入的速度,無法完全阻止流民。
大同城四道城門外,每天都有新的流民到來。
鄒桐讓衙役在城門外嚴密把手,就算不能完全阻止流民來大同,也不能讓流民入城。
————————
中旬這天,鄒桐來到總兵府見到姜瓖。
“姜總兵??!你設粥引來無數流民,那是招惹麻煩??!求求你別再施粥了!”
鄒桐委婉地向姜瓖訴苦。
姜瓖是個狠角色,又有把柄被他捏著,他語氣不敢過于嚴厲,以免惹惱姜瓖。
姜瓖冷冷道:“鄒大人,就算沒外地流民進來,在大同地界的流民,你從來都是不聞不問?!?p> 鄒桐“苦笑”道:“姜總兵,本官是無能為力,死幾個流民,沒什么大不了!求求姜總兵別再施粥了,那些流民死活對總兵沒影響,總兵練好兵去打建奴才是本職工作!”
姜瓖很不爽,冷冷回應:“鄒大人,本將軍如何做,用不著你來教!我倒是奉勸鄒大人,做個好官!”
對于這種狗官,姜瓖懶得跟他客氣。
一個是不顧百姓生死的貪官、一個是關心百姓疾苦的好軍官,相互之間根本不是一條道上的,道不同不相為謀,雙方不歡而散。
————————
“該死的姜瓖,盡給我惹麻煩,遲早會有人收拾你,你不會有好下場!你要么被陛下處死,要么死于建奴之手!”
鄒桐回到府邸后,自言自語罵著姜瓖,把姜瓖祖宗十八代都罵遍了。
————————
在總兵府內的姜瓖,心情有些煩躁,流民越來越多,該如何處理?總不可能無限期地施粥。
姜瓖在書房內來回踱步,作為幕僚的趙天麟亦在此。
他說道:“姜總兵,若是這樣發(fā)展下去,流民越來越多,我們說查抄的糧食,恐怕只能支撐數個月?!?p> 姜瓖急道:“你可有解決之法?”
趙天麟道:“卑職已想到了辦法,只是方法有些特殊,就看將軍敢不敢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