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三章 有時候,標準答案未必是正確答案
“所以說?!?p> “有些時候我也會產(chǎn)生這個疑問?!?p> “為了改變世界而努力,那到底值不值得?”
“每當這種時候,我就會想我做這件事的另外一個目的?!?p> “當想到自己做的這一切努力,最終會讓皇權鞏固幾千年的時候,就又有前進的動力了?!?p> 既然為了天下人而努力,獲取不到足夠的動力。
那就把努力的方向,換成為了基因的延續(xù),以及家族的榮耀好了。
締造出一個至少能延續(xù)千年的皇族,這本身就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不是嗎?
朝著這個方向去努力,多多少少會激起足夠的動力。
更不要說,除了這些實際存在的利益之外,他還能留下千古第一帝的名聲。
名聲、財富都有了,那還有什么可抱怨的呢?
繼續(xù)向前行進,那就可以了。
收起了復雜的心情,李治轉(zhuǎn)身回到書房,打開木箱開始看起了卷宗的內(nèi)容。
從武德五年的卷子開始看起,按照時間順序往后翻看。
這么做的目的,是為了能從歷年的錄取考卷中,看出朝廷對學子們的要求轉(zhuǎn)變。
期間,李治看到了不少讓他感到啼笑皆非的問題和答案。
比如有一個考題是這么出的。
當朝御史大夫貪贓枉法、受賄白銀八兩,當如何處置?
落到李治手里面的,全都是中舉的答案。
這些答案無一例外,匯總起來就是一句話:由陛下處置。
這個問題其實是有標準答案的。
如果都是正常的回答,根本就不會出現(xiàn)這么模糊且離譜的答案。
不管是按照《武德律》還是按照《貞觀律》,但凡是涉及到“枉法”的臟罪,受賄金額超過十五匹絹的,一律處以絞刑。
十五匹絹換算過來,那就是七兩五錢左右的白銀。
換句話說,八兩剛好過了這個界限,可以處死了。
但按照大唐律,但凡九品以上的在朝官員,犯罪都要罪減一等。
所以絞刑就變成了流三千里。
這就是正確答案。
另外這個問題還可以延伸出該如何減刑。
比如捐多少錢,可以再把刑法往下加一等之類的問題。
但考卷上沒有這么問,答卷上也沒有這種回答。
但凡是錄取的答案,全都是:由圣上做主。
看到了嗎?
正確答案其實根本就不重要,重要的是得按照皇帝的想法來。
御史大夫那是從三品的朝廷重臣,還輪不到三司來定罪。
要是真有人頭鐵,按照標準答案往上寫,那就等著落榜吧。
誰不知道貞觀年間沒有“貪贓枉法”的官員,非要頭鐵跟皇帝作對,這不是自討苦吃嗎?
當官是一門學問,要是找不到門路,就算《貞觀律》學得再好,那也沒啥鳥用。
就算前面過五關斬六將,到了最后一次考試,照樣會被刷下來。
這些考題處處都是陷阱,壓根就不是考一個人的知識儲備。
而是在考驗這人對待皇帝、朝廷的態(tài)度。
但凡是態(tài)度不對的,別想做官。
科舉是用來給皇帝服務的,可從來就不是給平民翻身做主人的階梯。
要搞清楚科舉對朝廷的意義,要是連這點小問題都看不明白,還是趁早歇著吧,別忙和了。
忙了一下午的時間,李治已經(jīng)把武德年間的明法科考卷都看完了一遍。
接下來,就該輪到貞觀年間的考題了。
等李世民上位之后,考校的重點又發(fā)生了稍許的轉(zhuǎn)變。
從對皇權的順從,變成了對待百姓的態(tài)度。
這個改變很有意思,看得李治是津津樂道。
和武德年間的答案不同,這次的參考標準變成了是不是施以仁政。
換而言之,但凡是對百姓寬容的答案,全都獲取到了高分。
反之則沒有。
之所以出現(xiàn)這個變化,多半是李世民意識到了士族的危害,想以這種方式來把士族篩選出去。
畢竟士族對待百姓的態(tài)度是出了名的苛刻,通過考卷的答案多半就能看出答題者的身份。
但這個方法也就使用了兩年,估計是第二年的科舉中,有人看穿了答題的風向,給出的答案基本都千篇一律。
華夏人在應試方面的才華,那自是沒得說的。
李世民想用這種辦法把士族篩選出去,怕是想多了。
不過接下來的考題,就開始變得有意思起來了。
反正在李治眼里,那就是一次又一次與士族之間的博弈。
朝廷極盡可能地給士族挖坑,就變成了出題的主旋律。
看著那豐富多彩的考題,李治別提有多開心了。
他能從出題人的思路中看得出來,為了給士族挖坑,他們到底想了多少辦法。
比如有一道題,問的是一竊賊偷了鄰居肉兩斤,試問該如何判刑?
沒有接觸過油鹽醬醋的士族,一看到這道題絕對懵逼。
因為他換算不過來兩斤肉到底是多錢,該以什么標準判刑。
而且兩斤肉剛好卡在了一個極限值上,如果不懂市價的就很容易做錯。
往往這種題一出來,就能篩選掉那些十指不沾陽春水的學子們。
嗯,對。
李治也被囊括在內(nèi)。
看到這題他也是一臉懵逼。
只知道大概在杖一百,外加笞五十到笞七十之間,具體是哪個傻傻分不清楚。
雖然對于偷竊者來說,不管是哪個刑罰都差不了多少,都是要命的罪刑。
但對考生而言,就不一樣了。
知道物價的一下就能寫出答案,不知道的只能靠瞎蒙。
幾道題下來,基本上別想蒙中全部答案。
這樣一來,但凡是家里有點錢的土財主,大多被篩選出去,留下的就只有寒門子弟。
看著這些博弈題,李治都快被笑慘了。
朝廷這是被士族逼成什么樣,才會想出這種餿主意去篩選考生。
想要把底層民眾提拔上來,真的是要經(jīng)過層層考驗。
看完一部分的考題,李治心里縈繞出一句話:“朝廷實在是太不容易了。”
不過也正是有了這些考題,朝堂上如今能有寒門學子的一席之地。
雖說這些寒門跟貴族差不了多少吧,但總比士族要強上不少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