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死后,劉禪繼位。洛伊對劉備的死并沒有太過的悲傷,相比較于關羽張飛,他跟劉備的感情相對淡了一點。
時間一晃過了五年,三方勢力雖有小的摩擦,但未曾傷及動脈,主要都是以養(yǎng)精蓄銳為主。直到有一天,曹丕駕崩了,這個短命鬼。曹睿繼位,曹睿封司馬懿為驃騎大將軍。簡簡單單司馬懿就伺候了三代魏主,成了一個三朝老臣了。蜀國覺得自己行了,準備發(fā)兵伐魏,臨行前還給劉禪寫了一篇后人及其討厭的文章《出師表》,為什么說討厭呢,篇幅又長,考試出題的概率又小,你說說就一分,但是你卻要背八百字左右,是不是很討厭。
洛伊想了個很損的主意,你諸葛亮不是要伐魏嗎,行,魏軍將士給我全員背誦出師表,一方面自己嘗嘗當老師的滋味,另一方面加深士兵對諸葛亮的恨,可以大大提升士氣。自己也跟著拜讀拜讀,就當重走高考之路了。
“來,跟我一起背:先帝創(chuàng)業(yè)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wèi)之臣,不懈于內;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也。
誠宜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費依、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之于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穆,優(yōu)劣得所也。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亮死節(jié)之臣也,愿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慮,恐付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當獎帥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于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依、允等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復之言,則責攸之、依、允等之咎,以彰其慢。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泣,不知所言?!?p> 給魏兵恨得都直牙癢癢,一刀捅死我吧,背這個玩意太遭罪了,諸葛亮有病吧,打仗就打仗,費什么話啊。現(xiàn)在整個魏國的士兵都恨不得把諸葛亮這三個字貼在腳底板,太可恨了。
即便是如此憎恨諸葛亮,首次交鋒還是失利了,魏國剛剛換主,舉國上下還比較動亂,給了諸葛亮可乘之機。
魏延認為曹魏關中守將夏侯楙怯懦無謀,于是向諸葛亮建議,由自己率領五千精兵,從褒中沿著秦嶺往東行進,到子午以北,奇襲關中,就像當年的韓信一樣,與諸葛亮異道會師于潼關。但諸葛亮認為這樣進軍過于兇險,沒有采納魏延的計策。
諸葛亮讓趙云率領一支疑兵出褒斜道,占據(jù)箕谷,佯攻魏國關中地區(qū),吸引魏國主力部隊的注意力。諸葛亮自己則率領主力部隊,進軍祁山。
由于魏國事先毫無防備,突聞諸葛亮率大軍殺來,導致隴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無力抵抗,天水、南安太守甚至放棄守城向東逃竄,魏國天水守將姜維、梁緒、尹賞、上官雝等投降諸葛亮,雍州刺史郭淮則退往上邽固守待援。
頃刻間,隴右五郡隴西、南安、天水、廣魏和安定有三郡投降了諸葛亮,僅有廣魏郡和隴西郡拒不投降。隴西郡太守游楚堅決抵抗。曹魏整個朝廷“朝野恐懼”。
“眾位愛卿,如何是好啊?!?p> “不如派驃騎大將軍司馬懿,前去救火?!?p> “對,朕的驃騎大將軍呢?”
“臣在?!?p> “朕命你為三軍統(tǒng)帥,親自指揮,切記要將蜀軍趕回到漢中去!”
司馬懿鬼魅一笑“領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