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短篇

甲骨文隨想

甲骨文隨想

采遺思道 著

  • 短篇

    類型
  • 2021-12-17上架
  • 1568

    已完結(字)
本書由紅袖添香網(wǎng)進行電子制作與發(fā)行
©版權所有 侵權必究

居有屋食:“家”

甲骨文隨想 采遺思道 750 2021-12-16 21:38:21

  從甲骨文到今天的簡體字,各種漢字,在發(fā)展之中形變意變者不計其數(shù),字形和字意變化不大——那種你一眼就看得出來是什么的字,也有?!凹摇?,就是其中之一。

  這個字,不僅沒有淹沒在歷史長河之中,還隨著歷史的潮流歷久而彌新。

  甲骨文中“家”是一個有人字形斜頂?shù)姆孔?,里面養(yǎng)著一頭公豬——造字之人特意強調了這頭豬的性別。即便到現(xiàn)在的“家”字,“豕”也還是豬的意思。

  古文之中,公豬有一個專有的字叫做“豭”,這個字也讀作jiā。我不知道是不是巧合,這倆字緣分是肯定有的。

  我猜,這大概是《說文》里提到:“家,居也。從宀,豭省聲”的原由。

  看到“家”的甲骨文時,我第一時間回想到了那些年被中學歷史支配的恐懼。

  首先想到河姆渡人的干欄式房屋,它跟家字的甲骨文構造很像:也是斜頂房子、長長的柱子;這房子上面住人,下面飼養(yǎng)牲畜——“家”字的這房子里頭可不就是“養(yǎng)著”一頭豬!

  其次我還想到那一課的后面有一個補充的小資料,介紹的是大汶口文化遺址的一個墓葬,墓中有豬頭用以隨葬。這不但意味著原始養(yǎng)殖產(chǎn)業(yè)的家庭化,也意味著私有財產(chǎn)出現(xiàn)了。

  在遠古時期,生存是第一要義,能夠保證溫飽非常重要,家的房頂和墻壁給人遮風擋雨;而家里頭養(yǎng)的那頭豬,是家人飽餐的象征——如果自己都吃不飽又哪來的余糧養(yǎng)豬呢?

  到今天,人們對家的詮釋不再限于住所和“豬”,但為家而努力奮斗的精神一直都在,人們對家的祝福和期待也一都在。

  父母辛勤工作為兒女的衣食住行和上學而努力;父母老了,兒女也努力工作贍養(yǎng)父母。這固然是家中物質條件的運作,更是慈愛與孝道的體現(xiàn)。

  對豐裕富足的祝福也不僅寄托在“豬”身上:“年年有余”的畫作、“家和萬事興”的刺繡、“節(jié)節(jié)高升”的擺飾,甚至連小朋友都有自己小豬形狀的存錢罐……

  那座房,無論奢華或樸素,只要家庭和睦,一定是溫暖的;那只豬,也許不在屋里跑,卻從未在人心中消失。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