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大宋何所有

宋遼開戰(zhàn)

大宋何所有 猛男與拖拉機 1554 2022-01-07 23:49:31

  輕松收復吳越,首次親征便拿下北漢,讓趙光義的自信心變成了夜空中最亮的超新星爆炸。五月初五拿下北漢全軍班師回朝,還沒回到開封,全軍剛走到鎮(zhèn)州(今河北正定縣)趙光義就下令,不回開封了,全軍轉而北向,收復幽云十六州!

  說實話,讀史讀到這里,我真的是不寒而栗,人這一輩子,最怕的就是擺不正自己的位置,哪怕你是皇帝,之前幾次輕松地收復國土已經蒙蔽了趙光義的雙眼,讓他以為戰(zhàn)爭也就是這么回事,契丹人自前朝到趙匡胤時期也已經被打敗幾回了,不足為慮,只要兵鋒所指,必定能攻無不克戰(zhàn)無不勝。

  可問題是,遼國與之前的后蜀、南唐、吳越、北漢這些割據政權是一個檔次的嗎?

  遼國,是中國北方一個強大的帝國,不僅僅有游牧民族的彪悍,還有農耕民族的智慧,遼國不僅僅等同于契丹族,還有大量的漢人、渤海人女真人,遼景宗即位之后,勵精圖治休養(yǎng)民生,國力穩(wěn)步回升,頂在北宋國境線上的幽州(今北京),云州(今大同)在當時都是跟太原城一個檔次的城市,城高池深易守難攻。遼國國土異常遼闊,戰(zhàn)略縱深極廣,即使幽云十六州被攻占,遼國還有廣闊的國土可以迂回,你今天占我一城兩城我往后退一退過幾天我卷土重來,根本就不怕跟你硬碰硬。如果非要比較的話,當時的遼國跟二戰(zhàn)時期的蘇聯(lián)有幾分相似,你隨便打過來,看你能打成什么樣,我攢著勁兒收拾你。

  而且,更可怕的是,北宋從皇帝到老百姓一直心心念念的幽云十六州,真的人心向著北宋嗎?

  事實證明,由于遼國出色的民族政策,幽云十六州的漢人活的非常滋潤,中原大地五代十國打個不停,幽云十六州并入遼土之后至少避免了很多戰(zhàn)火,遼國統(tǒng)治者也一直對所有民族的百姓搞和諧社會政策深得民心。歷次中原王朝北伐都有漢人堅守國土堅決不投降的,誰都別說人家是漢奸,遼國可是地地道道的多民族國家,太平興國四年,距離幽云十六州成為遼國國土已經四十多年了,兩代人的時間,當?shù)氐睦习傩諏|國的認同感極強,對于當?shù)氐臐h人來說,遼國跟前朝的北魏北齊北周沒什么區(qū)別,國家的子民效忠國家,沒毛病。

  可沒辦法,人的自信心要是超新星爆炸了,攔都攔不住,趙光義力排眾議,全軍開拔。

  天文學上,超新星爆炸之后,就會變成一顆黑洞。

  趙光義的自信心變成了一顆黑洞,在下令北伐之后,趙光義又做了一個出乎意料的決定,就是不給北伐北漢的全軍將士封賞。

  這就很扯淡了,當兵的出生入死為了什么,不就是為了掙點錢養(yǎng)家糊口嗎?宋軍全軍上下本身就很疲憊了,突然間又要轉而打遼國,還不提之前打勝仗的封賞,還馬上要出發(fā),這仗怎么打?

  一個程序員團隊,辛辛苦苦忙活四五個月,終于給公司做成一個大項目,項目上線之后好評如潮,給公司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利益和聲譽,緊接著到了年底,老板卻不提年終獎也沒有項目獎金,這工作還怎么干?

  遼國百姓心向國家,宋軍還沒出征就垂頭喪氣,兩個帝國對決,一開始就已經分出了輸贏。

  宋軍所有人都不吭聲,崔翰吭聲了,支持趙光義伐遼,告訴趙光義,乘此破竹之勢,取之甚易。

  崔翰是從后周歷經戰(zhàn)火洗禮由周入宋的將領,可以稱得上是身經百戰(zhàn)了,每次戰(zhàn)斗中都身先士卒,在攻打太原過程中也立下了杰出的戰(zhàn)功,他這樣支持趙光義伐遼,不知道良心會不會痛。

  六月十三日全軍開拔,可令趙光義沒想到的是,大軍還沒出發(fā)就開始出現(xiàn)逃兵,趙光義大怒要以軍法處置,被眾將勸阻。宋軍雖然士氣低落,但畢竟開國初期軍隊攜新勝之勢,戰(zhàn)斗力依然強悍,一路推進速度飛快,到了六月二十日便到達了宋遼邊境的遼國東易州,東易州刺史投降,旗開得勝。

  遼國表面上不動聲色,其實早已調兵遣將防備北宋,在幽云十六州集合了皮室軍主力十萬大軍,幽云周邊地區(qū)另有十萬兵力保持機動,根據戰(zhàn)爭需要隨時前往增援。而此時宋軍精銳主力不過十萬左右,加上隨軍民夫不過二十萬,全軍上下還處于一種面對遼軍能打勝仗的心理優(yōu)勢之中。

  宋軍繼續(xù)推進,連下遼國涿州、鹽溝屯,六月二十三日到達幽州城下。

  幽州,是遼國五京之一的南京城,遼稱南京析津府,是遼國重要城市。當時的幽州留守是漢人韓德讓,統(tǒng)領幽州本部遼軍的馬步軍都指揮室耶律學古,遼景宗為了防備宋軍侵略又專門派了北院大王耶律希達統(tǒng)軍駐扎在幽州城北協(xié)防。

  韓德讓雖是漢人,卻是遼國有名的紅三代,祖父韓知古跟著耶律阿保機東征西討打天下,阿保機稱帝后又負責創(chuàng)制遼國的禮儀制度。父親韓匡嗣與遼景宗自幼便是好友,韓匡嗣受恩蔭擔任遼太廟侍衛(wèi)統(tǒng)領,遼景宗即位之后大力提拔韓匡嗣,歷任遼國上京留守、南京留守,宋軍侵遼當年升任南院樞密使,兒子韓德讓繼任遼南京留守。

  宋軍大軍兵臨城下,韓德讓并未驚慌,而是妥善加固城防工事,做好了充足的戰(zhàn)爭準備。幽州城實在過于堅固,硬攻很難一蹴而就,宋軍便打算還采用圍攻太原的方法,拔掉外圍的釘子,把幽州城困死。于是宋軍在幽州城外開始了地毯式的搜索,這一搜索便在城北遇見了耶律希達。宋軍的先鋒部隊二話不說上去就打,耶律希達是異常的郁悶,主場作戰(zhàn)卻被宋軍打了個措手不及,慌忙迎戰(zhàn)。可北宋初年的宋軍實在戰(zhàn)斗力強悍,加上主力就在附近源源不斷趕來增援,宋軍越打越多,遼軍越打越少,沒過多久就被宋軍擊潰,耶律希達跟副將蕭討古率殘余部隊直接跑了。

  面對遼軍首戰(zhàn)告捷,宋軍上下喜氣洋洋,尤其是趙光義,聽說耶律希達被擊敗,以為遼軍不過如此,下令追擊遼軍殘余部隊,務必除惡務盡。

  耶律希達向北逃跑,跑到得勝口(今長城德勝口)不跑了,因為耶律斜軫在這里。作為契丹戰(zhàn)神,耶律斜軫在軍中威信頗高,他在這里收拾耶律希達的殘余部隊,重整軍勢,遼軍勉強恢復了點元氣。宋軍追擊過來,耶律斜軫把軍隊一分為二,佯攻部隊仍用耶律希達的軍旗,對上宋軍不作長久戀戰(zhàn),佯裝敗退誘敵深入。主力埋伏在得勝口兩側,等宋軍深入得勝口兵線拉長之后突然從側面和后方襲擊宋軍,宋軍遭到偷襲,敗退到清沙河(今北京昌平西南),與耶律斜軫隔河對峙。

  耶律斜軫雖然止住了遼軍的頹勢,但畢竟兵力較少不足以戰(zhàn)勝宋軍主力。宋軍經過幾天摸清了耶律斜軫的底牌,便部署一支偏師在清沙河防備耶律斜軫,其余主力部隊開始正式攻城。

  趙光義作為御駕親征的皇帝,其軍事素質顯然是不及格的,長城依靠崇山峻嶺,關鍵處就那么幾個,得勝口是幽州城通向漠北最近最方便的通道,控制了得勝口便占據了幽州攻防戰(zhàn)的主動,控洛陽必取虎牢,據長安必取陷潼關,想要穩(wěn)定占領諸如幽州城這種歷史名城的必須牢牢地占領其周邊山川險要。未來,遼國的軍隊將源源不斷的從得勝口南下,而宋軍終將為放棄占領得勝口付出代價。

  潘美在城下總領北伐攻城部隊,派宋偓率軍一萬攻擊幽州東南,崔彥進率軍一萬攻擊幽州西北,劉遇率軍一萬攻擊東北,孟元喆率軍一萬攻擊西南。宋軍攻城將領和士兵都是剛從太原打過硬仗過來的,攻城對他們來說就是輕車熟路,上面命令一下達,下面就開始行動,宋軍軍勢浩大,幽州城苦苦支撐。耶律斜軫的部將、幽州城守軍不斷出現(xiàn)逃軍和向北宋投降的,韓德讓心急如焚,在城頭親自督戰(zhàn),并帶領遼軍守軍在城墻日夜加固防御工事。南京本部軍隊統(tǒng)帥耶律學古原本率親兵在城外駐守,宋軍圍城后拼死從水道進城增援韓德讓。六月二十六日,趙光義來到清沙河督戰(zhàn),宋軍氣勢大盛一路掩殺過去,耶律斜軫不敢硬拼只好率軍退卻。三十日趙光義來到幽州城下督戰(zhàn),宋軍再一次氣勢大盛,從城墻和城墻根上下齊攻,攻城墻的搭云梯進攻,城墻根的挖地道進攻。耶律學古率軍在城頭與宋軍血戰(zhàn),打退了宋軍的攻勢,接著又堵住了宋軍在城下挖開的地道,宋軍暫時沒能更進一步。

  當時的戰(zhàn)況就是這樣,宋軍團團圍困日復一日的攻城,遼軍守城部隊同仇敵愾意志堅決,雙方就在幽州城僵持不下。

  托了遼國自古以來四時捺缽的好傳統(tǒng),皇帝常年到處游走,通訊十分落后,遼景宗直到六月底才知道自己的南京城被圍困了,氣得大罵耶律希達和蕭討古無能。但事已至此,絕不能坐視南京城被宋軍攻占,遼景宗火速派遣老熟人耶律沙率大軍增援,耶律沙一走,惕隱耶律休哥也來請戰(zhàn),遼景宗沒有猶豫,直接命耶律休哥統(tǒng)帥精銳五院軍三萬另行馳援。

  對付數(shù)十萬之眾的宋軍主力,有的人十萬都不夠,但對于耶律休哥來說三萬足矣,因為他是與耶律斜軫齊名的契丹戰(zhàn)神。

  耶律休哥是宗室后代,祖父耶律釋魯是耶律阿保機的兄長,剛剛成年時恰逢穆宗朝烏古部叛亂,耶律休哥隨軍平叛立下戰(zhàn)功被遼穆宗封為惕隱,主管宗室事務。長年的內政工作沒有磨去他心中的血性,國家危難之際果斷站出來為國盡忠。由于征召部隊稍晚,耶律休哥于耶律沙出發(fā)后才出發(fā)。七月初六,耶律沙率軍在幽州城外高粱河(今北京西直門外)與宋軍遭遇,趙光義親自督戰(zhàn),耶律沙與宋軍拼殺了半天終于不敵宋軍,率軍向北敗退。宋軍趁勢追擊,從中午追到晚上往北追了十多里,遇上了耶律休哥主力。

  耶律休哥早先已經知道宋軍士氣旺盛,可戰(zhàn)場有死無生,他所率的遼軍是遼國短時期能夠動員的最后一支精銳部隊,如果他耶律休哥再被擊敗,遼國將徹底失去幽云十六州。耶律休哥來到戰(zhàn)場,就沒做往回敗退的打算,寧可戰(zhàn)死沙場,也要保住大遼的國土。

  耶律休哥戰(zhàn)意很強,但不代表著他只會正面硬剛,了解到前方戰(zhàn)事之后,耶律休哥命令全軍夜行每人雙手各持一支火把,三萬的軍隊前進出六萬的氣勢。宋軍夜間遭遇耶律休哥部,一看這陣勢心里發(fā)虛,戰(zhàn)爭打到這份兒上遼國居然還有這種實力的軍隊,于是主動放棄追擊耶律沙,退回高粱河防守。

  宋軍撤退之后耶律休哥沒有閑著,他急忙幫助耶律沙收拾殘余部隊,耶律沙貴為南府宰相,是所有統(tǒng)兵大將的領導,先后被耶律斜軫和耶律休哥兩個部下所救,早已對宋軍充滿憤恨,內心的尊嚴已經不允許他再敗給宋軍。站穩(wěn)腳跟后,他親率遼軍中軍反攻,當夜耶律斜軫率軍前來與耶律沙會師,契丹兩大戰(zhàn)神終于同臺登場,遼軍軍威大振,耶律沙安排耶律斜軫和耶律休哥分率兩翼遼軍趁夜渡河包抄宋軍,自將中軍與宋軍主力對決。

  兩翼遼軍摸黑來到高粱河宋軍兩側,突然發(fā)動猛攻,宋軍倉促應戰(zhàn)抵擋不住紛紛后退,耶律沙率中軍直奔而來,宋軍更加無力抵擋,由敗退變成潰退。遼國南京府本部軍隊看到宋軍開始敗退直接打開城門,耶律學古率守城遼軍殺向宋軍,宋軍被徹底打懵了,耶律沙在后追擊,幽州城守軍在前堵路,耶律斜軫和耶律休哥率騎兵在宋軍陣中來回沖殺,宋軍全軍大亂。

  遼軍越戰(zhàn)越勇,耶律休哥領兵沖殺在第一線,身負重傷堅持不下火線,反觀宋軍這邊,全軍大亂之后,全體宋軍將士發(fā)現(xiàn)一個很嚴峻的問題,皇帝不見了。

  這下可麻煩了,偏師將領戰(zhàn)死了大家可以去找主帥,主帥戰(zhàn)死了可以找副將找監(jiān)軍,主帥副將監(jiān)軍死完了大家大不了一哄而散各自逃命得了,這下皇帝沒了,萬一朝廷里再立個皇帝要清算軍隊怎么辦?

  其實趙光義沒死,也沒失蹤,而是看見這仗打成這樣嚇破了膽,找了個驢車跑了。

  當夜,宋軍十萬主力連帶民夫近二十人幾乎全軍覆沒,耶律休哥在戰(zhàn)斗中身受重傷生命垂危,連馬都騎不了了仍然不肯回營帳,讓屬下找了個車拉著他在前線發(fā)號施令追擊宋軍,一直追到涿州(今河北涿州市)城下,俘獲宋軍的兵仗、符印、糧草、金銀財寶不可計數(shù),殘余宋軍躲進涿州城終于保住性命,而耶律休哥此時已經昏迷了。

  將者,國之輔也。

  打敗之后的宋軍躲進了涿州城保住一命,趙光義卻覺得涿州離遼國太近不安全,開著驢車繞城而過直奔南方的金臺屯,到了金臺屯過了兩天到了七月初九,發(fā)現(xiàn)宋軍眾將領一直聚在涿州,沒幾個來金臺屯的,派人去涿州一打聽壞了,大家都以為趙光義已經死在戰(zhàn)場上,已經有將領在涿州商量著立趙德昭為皇帝了。趙光義一聽心急如焚,急令崔翰去涿州招命眾將班師回朝,眾將得知趙光義還活著便不再議論另立新君之事,七月二十八日,宋軍眾將隨趙光義一起回到開封。

  王朔的《過把癮就死》里面曾經敘述了這樣一個小故事:兩個貪心的人挖地下的寶藏,結果挖出一具骸骨,雖然迅速把骸骨埋回去了,甚至在上面種了樹栽了花,但都清楚的知道底下埋得是什么,看見樹看見花,想到的卻是地底下的那句骸骨。

  北宋太宗年間,趙光義就是那個唯一的貪心人,不同的是他把骸骨埋回去之后覺得不放心,終于又把骸骨挖了出來,毀掉了。

  而骸骨,不止一具。

  八月初二,趙光義開始問責高粱河慘敗的失職之罪,貶西京洛陽留守石守信為崇信軍節(jié)度使、貶平定北漢重要功臣劉遇為宿州觀察使,平定北漢的所有將士無論生死全部取消封賞。此番問責一出,舉朝嘩然,全軍將士舍生忘死跟著皇帝親征,皇帝指揮失當導致高粱河大敗,結果到頭來連平定北漢的功勞也給取消了,趙光義再次顯露出一個私企小老板的心胸。

  滿朝文武都在勸諫趙光義不要這么做,包括武功郡王趙德昭,趙德昭勸趙光義先行太原之賞,再行幽州失律之罪。

  趙光義心里的骸骨被挖了出來,想起眾將曾在涿州謀立趙德昭為新君,頓時大怒,憤怒的告訴趙德昭,待汝自為天子,賞未晚也。

  趙德昭聽聞趙光義的怒斥之后大驚,退朝之后便匆匆自殺了。

  趙光義聽說趙德昭自殺之后內心五味雜陳,也許石頭落地,也許羞愧內疚,也或許兩者皆有,慌忙來到趙德昭府邸,抱住侄兒的尸體痛哭流涕,癡兒何至此邪?

  這句話我用的是史籍原話,畢竟是自己的親侄兒,在經歷了那些跟隨兄長南征北戰(zhàn)的艱苦歲月之后,我相信趙光義心中還是有親情的。

  可皇家的政治斗爭實在過于殘酷,之后,趙光義將繼續(xù)在親情與權力的糾結中做出一系列備受煎熬的抉擇。

  北宋這邊對三軍將士薄情寡恩不作封賞,遼國那邊可沒這么混賬,耶律沙率軍回師之后,作為遼軍前線官職最高者,領著遼軍在白馬嶺差點被郭進全殲,后來在高粱河要不是耶律休哥及時救援又要再一次被宋軍打趴下,好在后來率領中軍與宋軍決戰(zhàn)意志堅定,打贏了高粱河之戰(zhàn)。遼景宗考慮再三,遼軍最大領導耶律沙不獎不罰。耶律斜軫、耶律休哥、韓德讓耶律學古等人都進行了重重賞賜,論功行賞之后,遼景宗又大宴眾將士,跟一幫將領們喝了個痛快。

  痛快之后,遼景宗決定給北宋點顏色瞧瞧,打從后周開始遼國就被中原王朝數(shù)次侵略,要是再算上后唐打輸?shù)哪菐状螒?zhàn)爭,遼國作為北方軍事帝國顏面何存?當年九月,遼景宗趁北宋還沒從高遼河慘敗的經歷中回過神來,發(fā)兵南征。

  鑒于耶律沙低劣的軍事水平,遼景宗果斷的安排他這次當了監(jiān)軍,而南征主帥選擇了燕王韓匡嗣。

  要說遼國也真是神奇的國度,對于漢族人待遇真不算低,韓德讓老爸韓匡嗣在高遼河之戰(zhàn)中因在中央做官沒能到前線參戰(zhàn),戰(zhàn)后被封為燕王,漢族人在中原王朝能封異姓王的屈指可數(shù),而在遼國就這么給韓匡嗣封了,而且直接跳過了郡王的級別,一封就是親王。遼景宗對韓匡嗣此次出征寄予厚望,安排的配置也是頂級,耶律休哥率所部從征,韓匡嗣所率主力近十萬大軍,又命大同軍節(jié)度使耶律善補從山西出征作為偏師牽制宋軍。

  遼軍發(fā)兵速度很快,九月沒出就攻入宋境,到達北宋滿城(今河北滿縣),準備進一步攻取河北時卻發(fā)現(xiàn)北宋居然早有防備。崔翰與孟元喆率兵駐守定州,崔彥進鎮(zhèn)守雄州,劉廷翰與李漢瓊鎮(zhèn)守鎮(zhèn)州,其中劉廷翰作為統(tǒng)帥總領河北各路宋軍,以上這幾位都是參與了平定北漢和高粱河之戰(zhàn)的大將,對遼軍并不陌生,托了趙光義瞎指揮的福被遼國在高粱河打的滿地找牙,都憋著一口氣要跟遼國好好算賬,如今遼軍來了反而如同久旱逢甘霖,終于等到你了!

  遼軍在滿城,劉廷翰率領宋軍主力集結到了滿城附近的徐河(今河北徐水縣),副將趙延進率斥候前去探查敵情,發(fā)現(xiàn)遼軍聲勢浩大,軍勢強盛,便向劉廷翰建議到,遼軍主力實力強悍,我們必須要把力量集中起來與遼軍對決,這樣才有希望取得勝利。

  趙延進說的是一個非常普遍的軍事理論,毛主席曾經講過打仗就是要集中優(yōu)勢兵力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删褪沁@么一個合理化建議卻被劉廷翰拒絕了,他告訴趙延進,要依陣圖列陣迎敵。

  陣圖,學名平戎萬全陣,是偉大的民間軍事家趙光義所創(chuàng),自認為可以媲美孫子兵法的圖文并茂的連環(huán)畫,說實話第一眼看到這陣圖的時候我是很震撼的,一張紙上密密麻麻的排布著各兵種的排布位置,下面的文字介紹一大堆,考慮到陣圖已經被歷史證明了就是個笑話我就不詳細介紹陣圖的排布方式了,只說一點,這個小小的陣圖安排了約11萬人的作戰(zhàn)位置,方陣寬度超過20里,陣中各小陣之間距離超過一百步。

  都知道遼軍騎兵厲害,對付人家的騎兵用這種連綿20里,小陣之間距離超過一百步的陣型,那么等宋軍陣型擺好之時就可以等著遼軍的騎兵沖進來順利的將宋軍切割接著各陣殲滅了。

  趙延進苦苦勸說劉廷翰沒用,劉廷翰就堅持一點,不按皇上的安排來作戰(zhàn),皇上怪罪下來怎么辦?

  趙延進表示愿意一人承擔所有后果,劉廷翰還是不愿變陣,戰(zhàn)局兇危,眼看著宋軍就要面臨滅頂之災,這時候另一名副將李繼隆站了出來,告訴劉廷翰,皇上怪罪下來我李繼隆愿意獨自擔當。

  李繼隆,李處耘之子。受到其父的恩蔭早早入朝為官,參與了平定南唐和北漢的戰(zhàn)爭,高粱河慘敗之時,所有軍隊都被打散了,只有李繼隆所部完整的撤回國內,到了滿城之戰(zhàn)期間,李繼隆已經在軍中有著很高的威望。

  除此之外,李繼隆的親妹妹還是趙光義的皇后。

  從李繼隆后來還多次違反趙光義命令而沒有被處罰的情況來看,趙光義對李繼隆還是比較袒護的,這期間的奧秘劉廷翰也懂,李繼隆都站出來阻止了,他作為一軍統(tǒng)帥何樂而不為,還要著陣圖有何用?于是全軍變陣,將原本零散的各陣重新整編成為兩個集團軍,派崔彥進領軍潛伏在黑蘆堤的長城附近,靠近遼軍西北側;安排李漢瓊和崔翰從鎮(zhèn)州和定州出兵挺進遼軍西南側;自率主力向遼軍東側進軍,三路宋軍共八萬余人。

  劉廷翰在決戰(zhàn)之前先派了一員將領去遼軍處詐降,韓匡嗣信以為真,沒有及時向北宋腹地進攻,而是悠然的等著宋將領兵來降。耶律休哥提醒韓匡嗣,宋軍整裝有序不像輕易會投降的樣子,我們最好嚴陣以待,切不可掉以輕心。韓匡嗣不以為然,沒有安排周密的防守部署。

  遼軍全軍就在滿城等著宋軍投降,左等右等,降兵沒來,殺神來了。宋軍從東北、西南和正東三個方向殺過來,遼軍毫無防備,軍營大亂,韓匡嗣慌忙之中點將出征,遼軍中軍眾將無一人敢應戰(zhàn),大家一門心思只有逃命。

  滿城西面是太行山,南面是宋朝腹地,只有向北逃跑才能回到遼國。于是全體遼軍集體向北潰敗,宋軍追出去上百里,從滿城一直追到遂城(今徐水縣遂城鎮(zhèn)),遼軍死傷無數(shù),殘兵一路逃回易州。

  然而即使遼軍敗成這樣,耶律休哥所部依然沒有受到損失,完整的在韓匡嗣之后收拾殘兵有序的退回遼境,耶律休哥手里依然是當初他帶出來的三萬五院軍,八萬宋軍在殲滅了韓匡嗣主力后,沒有敢直接與耶律休哥硬碰硬。

  滿城之戰(zhàn)就這樣結束了,遼景宗大怒,好不容易想給北宋點顏色瞧瞧結果偷雞不成蝕把米,痛斥韓匡嗣五大罪狀,當場就要砍了他,幸好皇后蕭綽苦苦相勸,遼景宗饒了韓匡嗣一命,從燕王降為秦王,攆出了中央政府,打發(fā)到南京去做了留守。耶律休哥收拾殘兵有功,避免了遼軍全軍覆沒,遼景宗便不再讓耶律休哥做惕隱,而是直接提拔為北院大王,負責對宋戰(zhàn)爭的一切事務。

  韓匡嗣的處罰結果挺奇怪,領兵領成這樣按說皇帝砍了他一點兒也不虧,結果皇后三言兩語居然只是降了官職離開中央到地方上做官,甚至連王位都沒有丟。

  這其中的奧秘不在于韓匡嗣本身,而在于皇后蕭綽,或者說在于他的兒子韓德讓。

  蕭綽本是契丹拔里氏女子,因為遼太祖耶律阿保機認為契丹族乙室、拔里兩姓一直跟隨耶律家忠心耿耿,便以漢朝名臣蕭何比作兩姓,賜這兩家姓蕭。遼國除阿保機皇后述律平是回鶻人姓述律外,其他所有皇后都姓蕭,而蕭綽就是這其中最為杰出的一名皇后。

  蕭綽父親蕭思溫是北院樞密使兼北府宰相,共有三個女兒,蕭綽是小女兒,蕭思溫在遼景宗即位過程中有擁立之功,遼景宗即位之后納了蕭綽作為貴妃,緊接著就冊封蕭綽為皇后。

  蕭綽小字燕燕,又叫蕭燕燕,名字很萌,人卻堅決果敢,一點兒都不萌。遼景宗保寧二年(公元970年)五月,父親蕭思溫在跟隨遼景宗打獵途中遇刺身亡。蕭綽堅持一查到底,殺了一大批涉嫌謀殺蕭思溫的皇親國戚,自此蕭綽開始參與朝政。

  遼景宗身體一向不好,蕭綽幫助他處理朝政后,便逐漸的把國家日常大事全權交給了蕭綽。到了保寧八年,遼景宗正式下令皇后詔命等同于圣旨,對蕭綽的依賴達到了極致。

  當遼景宗要殺韓匡嗣時,蕭綽阻止了他,不是因為韓匡嗣罪不至死,而是因為韓匡嗣是韓德讓的爹。

  拜民間各種野史、路邊社小道消息所賜,蕭綽在普通老百姓的世界里口碑極差,什么生性淫蕩啊什么太后下嫁啊,加上以訛傳訛的說書人潑臟水,蕭綽就成了白天作威作福晚上夜夜笙歌的風流太后,其實蕭綽可沒那么差勁,而是一個優(yōu)秀的政治家。

  韓匡嗣雖然打了敗仗,可畢竟還有著優(yōu)秀的政治才能,兄弟子侄也都是遼國重臣,最重要的是兒子韓德讓守南京立了大功,剛給國家立了大功的股肱之臣,國家不能讓他心寒。別說什么軍法如天,誰家兒子力挽狂瀾拯救國家于危難之中,當老子的都有資格法外開恩。

  當然了韓德讓這個時候跟蕭綽有沒有什么感情就不好說了,畢竟蕭綽年輕時曾在遼國南京幽州城住了很久,倆人也是老相識,從后來的感情線索來看倆人確實是真愛,不過從國家的角度考慮,蕭綽的處理方法是得當?shù)摹?p>  韓德讓和蕭綽的感情戲我們先放一放,畢竟這次宋遼滿城之戰(zhàn)北宋打贏了,我們先看看趙光義怎么對待功臣的。

  北宋太平興國四年十月,趙光義在滿城之戰(zhàn)勝利后良心發(fā)現(xiàn),覺得之前平定北漢沒給將士們任何封賞實在有些不地道,于是趁著滿城之戰(zhàn)的勝利大肆封賞了一番,曹彬潘美崔彥進李漢瓊等人皆有封賞,所有從征北漢者也都給予了獎賞。

  干活兒的人領了賞,總算沒白干,北宋將士心里勉強有了點安慰,可惜好日子沒過多久,遼國又來報仇了。

  上次滿城之戰(zhàn)打輸了之后遼景宗覺得很沒面子,因為身體很差,平時處理朝政都是蕭綽在代為處理,可滿城之戰(zhàn)的戰(zhàn)敗激發(fā)了他心中的血性,堂堂大遼帝國豈能讓北宋騎在頭上欺負,遼景宗調兵遣將決定搞一波大的,狠狠地教訓教訓北宋。

  太平興國五年三月,距滿城之戰(zhàn)過去不到半年,契丹人又來了,遼國西京大同府節(jié)度使蕭咄李率軍十萬攻打雁門關。

  而守雁門關的,是北宋名將,代州刺史楊業(yè)。

  楊業(yè)是土生土長的山西人,作為傳統(tǒng)藝術作品《楊家將》中男主角,楊業(yè)在中國歷史中有著極高知名度。當然了,知名度這么高也是楊業(yè)的實力決定的,楊業(yè)最大的特點就是特別能打,作戰(zhàn)勇猛,所率部隊戰(zhàn)斗力極高。早先追隨劉崇在北漢任職,因為戰(zhàn)斗力實在太過彪悍人稱“楊無敵”,后來北漢滅亡歸順北宋,趙光義早就聽說楊業(yè)能打,便任命他為代州刺史兼兵馬部署,專門防守遼國。

  在之前的滿城之戰(zhàn)中,耶律善補所率的遼軍偏師從大同南下進攻,本想牽制宋軍,可惜剛走到雁門關就被楊業(yè)打了個大敗而歸。

  但如今遼軍主力十萬,實力遠遠強于耶律善補之前的偏師,楊業(yè)手上的西北邊防軍不足五萬人,當時西北最高軍事統(tǒng)帥是潘美,率宋軍主力駐扎在太原。楊業(yè)向潘美求援,潘美認為雁門關不足以據守,不如退守太原,憑堅城抵抗遼軍,竟然拒絕了援助楊業(yè)的請求。

  昔日平定天下的名將,大戰(zhàn)在即居然會做出這樣的決策,潘美如果堅持雁門關守不住大可以把楊業(yè)撤回來放在太原一起協(xié)防,如果相信楊業(yè)就應該堅定的率主力挺進雁門關與遼軍決一死戰(zhàn)。結果潘美就這樣放棄楊業(yè),讓雁門關守軍自生自滅,顯然是不仗義的。

  后來潘美被寫進《楊家將》里,成了一名奸臣,讓人嘆息。

  不過楊業(yè)既然被稱作楊無敵,那他就有無敵的理由。意識到潘美不發(fā)援軍之后,楊業(yè)孤注一擲,決定對遼軍采取斬首行動。

  遼軍到了雁門關之后,楊業(yè)留下副將防守,親自帶領數(shù)百名精騎從雁門關北口繞行到了遼軍后方,蕭咄李率領中軍在后方督戰(zhàn),沒想到楊業(yè)居然會繞行到自己后面。楊業(yè)在進攻前仔細觀察了遼軍陣營,發(fā)現(xiàn)了騎著高頭大馬的主帥蕭咄李的位置,然后突然發(fā)難率百名騎兵向遼中軍沖鋒,遼軍一時被打蒙了沒來得及組織抵抗,楊業(yè)的敢死隊如同殺神一般直取中軍大營,陣斬蕭咄李,俘虜遼軍大將都指揮使李重誨而歸,主帥一死遼軍大亂,全軍退回大同。

  楊業(yè)斬首成功,幾乎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膽大、心細、武藝高強這些優(yōu)點缺一不可。北宋此戰(zhàn)雖勝,其實只能算是險勝,遼軍退回大同,但主力未受大損失。遼景宗坐不住了,一敗再敗實在不能忍,他又調集軍隊,來到南京幽州城親自掛帥,說什么也要打贏這場尊嚴之戰(zhàn)。

  十月初一,趁著北宋南邊的交州叛亂,遼景宗糾結了遼國五京中除西京大同府之外其他所有四京的兵力近二十萬大軍,向南進攻。十月二十日到達固安,一路勢如破竹,河北的宋軍這次執(zhí)行趙光義的陣圖作戰(zhàn)法很到位,堅決按照陣圖迎敵,結果沒一個能打的。遼軍一路南下打到瓦橋關走不動了,這里的守將是雄州刺史張師。

  瓦橋關在固安南不足百里的地方,位于易水河北岸,遼軍橫掃河北,瓦橋關已成為宋軍在易水河北岸一座孤城。張師決定固守待援,與遼軍形成對峙,遼軍擅長野戰(zhàn),對于攻城戰(zhàn)一時也沒什么好辦法,于是派出偏師渡河,到易水河南岸掃蕩了一圈,南岸的宋軍拒戰(zhàn)不出,也沒有任何渡河援救瓦橋關的行動。

  瓦橋關畢竟只是一座小小的關城,城小糧少,遼軍圍困近半個月,張師近萬人守軍已經斷糧了,再這么下去軍隊非嘩變不可。張師決定突圍,十一月初三,瓦橋關守軍突圍,耶律休哥帶了數(shù)百精騎沖入宋軍直取主帥張師,張師不及防備被耶律休哥陣斬,宋軍大亂,近萬人軍隊死傷殆盡,僅剩些許兵力退回到瓦橋關城中。

  瓦橋關宋軍被打殘,接下來就要繼續(xù)南下收拾的其他宋軍了,十一月初七,耶律休哥率遼軍先鋒精銳騎兵近萬人渡河,南岸的宋軍毫無招架之力,被打的落花流水一路逃竄到莫州。

  宋軍一敗再敗趙光義坐不住了,再一次決定御駕親征,并安排崔彥進擔任抗遼總指揮節(jié)制河北所有宋軍,遼軍在莫州城外打敗了宋軍之后沒有繼續(xù)進攻莫州城,宋軍退守莫州城后知恥后勇,又整合部隊悄悄派出一支部隊趁遼軍大意期間渡河劫營,把遼軍打了個大敗。

  遼景宗此次進攻搶了不少糧食金銀,占了不少便宜,知道趙光義御駕親征之后,不想在此時與宋軍主力對決,于是就此退回幽州城。趙光義走到大名府后聽說遼軍撤了長舒了一口氣,便也班師回朝。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