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大宋何所有

艱難立嗣

大宋何所有 猛男與拖拉機 3190 2022-05-24 11:51:08

  包拯的奏疏上報到了仁宗那里,收到了仁宗的肯定和表揚,然后仁宗繼續(xù)我行我素,不立嗣。

  與某些缺乏生育功能的皇帝不同(比如賣國賊宋高宗趙構),仁宗其實是有生育能力的,到了仁宗晚年嘉祐年間,后宮其實還一直還有嬰兒誕生,只不過新生兒都是女孩兒。

  嘉祐六年七月,仁宗的最后一個孩子,第十三女出生后,他終于疲憊了,不再堅持對自己血脈皇嗣的堅持,同意了朝臣的奏疏,下詔宣岳州團練使趙宗實入宮立為皇子。

  趙宗實拒絕了,也許是四歲入宮后又被送出宮給年少的趙宗實留下來心理陰影,他無論如何也不肯再次入宮。

  另一個原因可能與趙宗實父親濮王趙允讓有關,早在真宗年間,由于真宗長時間沒有皇子,趙允讓也曾經作為備選皇子進宮,后來仁宗出生,趙允讓被遣散出宮。

  年少的進宮又被遣返加上父親類似的遭遇讓趙宗實顧慮重重,面對入宮的詔書,他多次稱病拒絕,京城的使者來來回回多次,皇族其他長輩也來勸說,都改變不了他的心意,時間久了,仁宗逐漸反感,打算撤回詔書另選其他宗室子弟進宮。

  關鍵時刻,趙宗實親信周孟陽勸說他,抓緊時間入宮,并且告訴趙宗實,主上選中你作為皇子,如果你堅持不去,哪怕以后回到封地,其他人登基了,會放過你嗎?

  被迫卷入儲位之爭,歷朝歷代奪位失敗的皇子沒一個有好下場的。趙宗實驚出一身冷汗,突然明白了自己處境的兇險:不去,日后必定死路一條;去,則尚有一線生機。

  就這樣,經過包拯等人的苦苦勸諫、仁宗的思想斗爭和趙宗實的恍然大悟,皇嗣終于確定。可皇嗣雖然確定了,之前一起多次勸仁宗立嗣的歐陽修跟包拯又掐起來了。

  從嘉祐三年開始,文彥博和富弼先后因母喪回家丁憂,韓琦升任首相,歐陽修升任參知政事。升任副宰相這些年,除了勸諫仁宗立嗣外,歐陽修沒有放下自己諫官的老本行,繼續(xù)上梳彈劾百官,其中就包括彈劾包拯。

  按照政治理念來講,歐陽修跟包拯是同一陣營,都支持范仲淹改革,同屬于“君子”,可歐陽修沒對包拯手下留情。

  彈劾的原因是朝廷任命包拯做三司使而包拯沒有拒絕,要說朝廷任命官員又不是皇帝即位還要搞什么再三推讓,一般來說任命了你就走馬上任就行了,可包拯這次的三司使任命還真有些不一樣,因為之前連著兩個三司使都是被包拯彈劾罷官的。

  先是嘉祐四年時任三司使張方平在購買富豪田產時搞了些權錢交易,被包拯彈劾罷官,接著時任次相宋癢弟弟宋祁接任三司使,包拯繼續(xù)彈劾,稱長兄任宰相,弟弟應當避嫌不得在朝中任三司使,宋祁也被罷了官。

  三司使位高權重,除了不屬于宰執(zhí)班子成員其他權力遜于任何官職,仁宗考慮再三,既然包拯心細如發(fā)總能找到官員的問題,不如就由包拯親自擔任三司使吧,于是下詔任命包拯為三司使。

  包拯還沒來得及赴任,歐陽修的彈劾就來了,說包拯這是蹊田奪牛。

  別人牽牛踩了你的田,你數(shù)落別人的不是最后就霸占別人的牛,這就叫蹊田奪牛,歐陽修質疑包拯,別人三司使干得不好你有意見,最后你自己出任三司使,這合適嗎?

  包拯一生為官清廉自尊心極強,哪里愿意受這個氣,直接稱病不朝了。

  仁宗愛才心切多次下詔要求包拯赴任,最后詔書一封接一封的送過來,包拯實在是沒辦法再躲了,只好出任三司使。

  任職三司使大約一年時間,仁宗又升任包拯為樞密副使,正式進入宰執(zhí)班子,參與帝國重大事項決策。

  可惜包拯沒能在更高的官職上發(fā)揮多大作用,任職樞密副使不到一年,嘉祐七年,時年六十四歲的包拯在樞密院工作時一病不起,兩個月后溘然長逝。

  京劇《赤桑鎮(zhèn)》里面講了這么一個故事,說包拯從小失去父母,嫂嫂吳妙貞將其撫養(yǎng)長大,后來包拯做了開封府知府,老百姓來到京城擊鼓鳴冤,狀告蕭山縣令包勉貪贓枉法草菅人命。包拯經過調查發(fā)現(xiàn)確有其事,但是包勉是自己的侄子,哥哥嫂嫂的獨子,經過思想斗爭,包拯還是依法處斬了包勉。嫂嫂聽說之后趕到赤桑鎮(zhèn)截住包拯,怒斥包拯忘恩負義,讓包家絕后,包拯苦苦相勸最后感化嫂嫂,兩人和好如初。

  戲曲中往往有不少夸大其詞的演繹成分,但很多人不知道,包拯這個中國人心中圖騰式人物真的差點兒絕后,而且最后拯救包家香火的也確實是一個好嫂嫂。

  包拯長子叫做包繶,包繶在潭州做官時英年病逝,禍不單行,沒過幾年包繶的兒子也就是包拯的孫子包文輔也夭折了,年僅五歲。當時的包拯夫婦只有這一個兒子和一個孫子,老兩口悲痛欲絕,傷心之后一合計,兒子和孫子死了但是兒媳崔氏還很年輕沒必要在家里守活寡,就勸崔氏回老家改嫁吧,不要待在包家了。

  沒想到兒媳崔氏是個忠孝之人,說夫君包繶在世時曾經托付,父母年紀大了無人照顧希望自己能照顧父母,如今包繶去世了父母就是她唯一的親人,離開親人還能去哪里呢?

  崔氏一邊說一邊哭,哭的是一把鼻涕一把淚,把包拯夫妻給感動的,只好答應崔氏留在身邊互相照顧一同生活。

  包繶是包拯原配夫人董氏生的,除了董氏之外,包拯還有個妾叫孫氏,孫氏在后來因故被包拯遣送回了娘家,回到娘家之后孫氏發(fā)現(xiàn)自己壞了身孕,便在娘家生下了孩子。崔氏知道這件事之后經常去探望孫氏,母子倆生活比較窮困崔氏就接濟母子倆,解決日常生活開銷。

  包繶死后,包拯夫婦倆年紀逐漸大了,孫氏離開包家后包拯工作太忙也就沒有再娶,轉眼間包拯六十大壽,滿朝文武都來慶賀,仁宗也親自來到包拯家中祝賀愛卿六十大壽。大家熱熱鬧鬧慶祝完陸續(xù)離開,包拯夫婦頓覺凄涼,這時崔氏把孫氏所生幼子帶到家中,告訴包拯夫婦其身世,包拯夫婦簡直幸福來得太突然,給孩子取名包綬。

  天倫之樂總是短暫的,四年后包拯去世,仁宗前往包家吊唁,得知小包綬的身世不僅心生憐憫,包拯一生清廉家無余資,為了小包綬以后生活有個著落,仁宗不顧包拯遺命強行賜給包家大量財物,并安排官府記錄在冊,包辦包綬今后學習和入仕。

  又過幾年,包拯夫人董氏病逝,嫂嫂崔氏一個人養(yǎng)育包綬,好在有朝廷特別照顧,包綬成長環(huán)境一直很好,長大后在崔氏的主持下與文彥博女兒結婚,接著崔氏又派人把包綬生母孫氏找回來共同生活,骨肉團聚。

  包綬的故事只說到這里,再講下去就話長了,包拯生前曾定下家風,“后世子孫仕官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后不得葬于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

  這里我引用的是史書原話,任何語言來翻譯和評價這樣一個偉大的靈魂都顯得太蒼白。另據(jù)史書記載,包綬后來做官公正無私,一生清貧,酷似包拯。

  在今天河南開封市博物館中,珍藏著一件國寶級文物叫“開封府題名記碑”,上面鐫刻了北宋一百八十三名開封府知府姓名和任職年月,這其中包括寇準、呂夷簡、歐陽修、宗澤這些鼎鼎有名的官員,但包拯任職年月對應的姓名處,卻是一處深深地凹陷無法看清楚姓名,原來這是后世老百姓懷念包拯,每次在碑前輕輕撫摸包拯姓名,久而久之,把包拯名字的地方給摸凹陷下去了。

  嘉祐七年七月包拯病逝,仁宗授意給包拯舉辦了隆重的后事并輟朝一日。到了八月趙宗實終于進宮,履行儲君之職了。

  屢召不來再加上忠臣離世,仁宗沒給趙宗實好臉看,而趙宗實也自知形勢比人強,不敢有所怨言,只能忍氣吞聲低調行事。按照宋制,趙宗實進宮后受賜名改名趙曙,郁悶的趙曙本以為這又將是一場漫長的宮廷待機,沒想到半年之后嘉祐八年三月,仁宗不行了。

  仁宗是再次突發(fā)急病的,二月突發(fā)急病,三月里人就不行了,雖然在此之前仁宗身體已經很差了,但這次駕崩還是突然的讓整個大宋朝來不及反應。

  北宋自趙匡胤開國到仁宗駕崩已經一百年,雖然經過太祖太宗兩人皇帝開拓,北宋卻未能完成大一統(tǒng)的歷史使命,而即使是在這樣一個不完整的帝國統(tǒng)治下,經過真宗仁宗兩代皇帝一心維穩(wěn)的指導思想的統(tǒng)治,國家太平,百姓安居樂業(yè),砍死平平無奇,可對比后來連年的對夏戰(zhàn)爭和災難般的花石綱之役,皇帝只要不折騰,就是天下百姓之福。

  真要折騰,您能折騰贏,像漢武帝唐太宗那樣把敵人折騰死了,那老百姓咬著牙跟著您一起折騰也算有個盼頭,敵人打趴下了我們還能有個太平日子,否則,就像真宗仁宗兩任皇帝就行了,與民休息就是最大的仁政。尤其是仁宗,真宗還追求個虛榮搞個封禪崇拜個天書,仁宗是徹底不搞這些虛的,以身作則,不鋪張浪費,不窮兵黷武,所有的執(zhí)政思想都是為了國家和百姓能更好。

  試想,換個皇帝,范仲淹、歐陽修、富弼、包拯、狄青這些人能受到重用嗎?仁宗朝人才輩出群星閃耀,歸根到底還是國家有個好皇帝。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