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似道被貶而死的同時,南宋朝廷迎來了一段難得的喘息之機,德祐元年三月元軍在攻占溧陽后突然暫停了進攻,原因是農歷進入四月份,江南開始炎熱起來,伯顏的蒙古將領和士兵們受不了了。
趁著敵人休整的工夫,朝廷火速下詔各路勤王,在趕來入衛(wèi)臨安的各路勤王之師中,贛州知州文天祥帶來了五萬軍隊,成了臨安最后的可戰(zhàn)之師。
文天祥原名文云孫,吉州(今江西吉安市)人,端平三年生于吉州富田村,相傳出生前祖父夢到孫子“騰紫云而上”,故給孫子起名文云孫。
文云孫家中一共兄弟姐妹七人,文云孫是老大。父親文儀是當?shù)赜忻拇笕?,文云孫自幼便受到了父親的諄諄教導,父親不僅自己給七個孩子教授知識,還聘請家鄉(xiāng)其他名師來家中授課,文云孫兄弟們便在這樣的教育環(huán)境下逐漸長大。
隨著年齡的增加,文云孫學到的知識越來越多,而父親文儀也發(fā)現(xiàn)了文天祥一個有趣的愛好:除了普通的四書五經外,文云孫特別愛讀史書中的忠臣傳,歷朝歷代忠臣們的故事都被他如數(shù)家珍。
自古英雄出少年,文云孫也不例外,由于學問扎實,文云孫早早便考完了吉州貢士,寶祐四年,二十一歲的文云孫趕赴臨安參加科舉考試,一般來說,二十一歲的年紀如果能高中進士已經是天才了,可文云孫可謂天才中的天才,他在這一年的策論中高中榜首,成了當年進士科的狀元。
文天祥的策論寫的實在太漂亮了,漂亮到理宗都為之贊嘆,親自召見了他勉勵,并且給他賜了字-宋瑞,意寓著大宋有了你文云孫是國家的祥瑞。
皇帝親自賜字何等榮耀,由于文云孫本來是有字的,字天祥,理宗賜的字又不能不用,于是干脆把字做名,改名文天祥,字宋瑞。
少年狀元、意氣風發(fā)的文天祥本該有著遠大的前程,可就在自己中進士不久,噩耗傳來,父親文儀病逝,文天祥回鄉(xiāng)守孝。
開慶元年,居喪期滿的文天祥被朝廷任命為寧海簽判,就在當年忽必烈南下圍攻鄂州,臨安震動,董宋臣請求遷都四明。文天祥聽說之后立即上梳請求誅殺董宋臣以安社稷,后來因為賈似道成功茍合南宋朝廷不再追究任何人的任何過錯,董宋臣也因此未受處罰。
雖然文天祥沒能扳倒董宋臣,但這位仁兄名聲實在太臭了,鄂州議和后諫官們不斷上梳彈劾,理宗不厭其煩最終還是罷了董宋臣的官,把他攆出了皇宮??珊镁安婚L,景定四年,晚年的理宗似乎又想起了董宋臣的貼心,再次把董宋臣從外地召了回來。當時文天祥任職刑部郎官,聽說大奸臣董宋臣又回來了立即上梳請求理宗收回成命,否則自己就辭官不干了。
小小的刑部郎官在皇帝那兒根本就不夠看,文天祥的上梳沒等來任何回應,董宋臣還是回到了宮中,失望的文天祥見狀辭職回鄉(xiāng),經過幾年為官生涯,文天祥對腐敗的吏治心生厭倦,雖然此后在賈似道安排下短暫出知瑞州(今江西高安市),但不久后因母喪再次去職守孝,一直到咸淳五年才再次出來做官,轉任多職,咸淳九年開始任贛州知州。
德祐元年正月,南宋朝廷下詔諸路入衛(wèi)臨安勤王,文天祥在贛州散盡家財以為軍資,加上贛州本地守軍,短短數(shù)月間居然聚集起一支五萬人的大軍,于當年七月正式率兵北上。
朝廷的勤王詔書雖然便傳諸路,真正形成有規(guī)模戰(zhàn)斗力的卻只有文天祥這一支援軍。文天祥到達臨安后,朝廷在主和派宰相陳宜中的主導下一心求和不修戰(zhàn)備,文天祥多次上梳要求重整全國防務均未收到回應,陳宜中派出去求和的使者也被元朝拒絕,南宋朝廷想打打不過,求和求不得,就這樣一直耗到了十月。
到了十月,耗不下去了,因為秋高氣爽天涼快了,元軍再次開打了。元軍此次南下開戰(zhàn)主要兵分兩路,一路由阿術率軍攻打江北揚州的淮東宋軍,另一路由伯顏親率南下攻打臨安。
伯顏大軍南下,臨安危在旦夕,慌亂之下南宋朝廷只得派出手上有些兵力的文天祥率軍抵抗。德祐元年十一月,文天祥奉命來到平江府(今江蘇張家港市),此時元軍已經接近常州,文天祥派部將朱華、尹玉率軍三千前往常州救援,恰逢朝廷也派了將領張全率軍兩千前往救援。元軍進攻常州期間朱華尹玉奮勇抵抗,張全畏敵潛逃,造成宋軍大敗,尹玉戰(zhàn)死,朱華率殘兵撤退,常州很快淪陷。眼看著元軍馬上要兵臨平江府,此時臨安再次急調文天祥回援,因為另一支元軍經太湖南岸湖州等地已經接近臨安城了。
平江要收守,臨安也要守,反復權衡之后,文天祥將近五萬大軍一分為二,一半兵力仍然留在平江,由部將王舉之率領防守,另一半由自己親率,急赴臨安城西的獨松關防守。
十一月十八日文天祥率軍趕赴獨松關,文天祥所部宋軍多為步兵,行軍較慢,還沒等進入獨松關,二十一日便傳來了獨松關失陷的消息。接著二十四日又傳來了部將王舉之在平江獻城投降的消息。外出抵抗元軍一戰(zhàn)未勝反而損兵折將,可此時不是怨天尤人的時候,外圍城市和據(jù)點幾乎全部失陷,無奈之下文天祥只好率部回到臨安城中。
回到臨安原本想在朝廷的統(tǒng)一指揮下繼續(xù)抵抗元軍,可文天祥卻看到了自己最不想看到的一幕:城中人心惶惶,軍民毫無抵抗之意,首相留夢炎逃跑,次相陳宜中主張投降,就連謝太皇太后都告訴文天祥,大宋官家準備投降了。
國家危難正是用人之際,文天祥帶回來的軍隊幫助朝廷穩(wěn)住了臨安城的局勢,德祐二年正月,朝廷任命文天祥為臨安知府。臨安知府屬于朝廷高級官員,已經有了參與軍國大事的資格,文天祥堅決反對謝太皇太后和陳宜中的投降戰(zhàn)略,多次提出將太皇太后、太后和恭帝三人遷到南方,自己留下來與元軍決一死戰(zhàn)拖住敵人。
客觀地講,文天祥的戰(zhàn)略是有一定成功的幾率的,江南水網(wǎng)密布,就算元軍過了長江依然還有無數(shù)江河所阻擋,南宋依然有轉移的余地,可當時的最高統(tǒng)治者們都已經不愿再冒險了,陳宜中更是多次拒絕文天祥的提議,一心只想跟元朝趕緊談定投降條件。
太皇太后和宰相一心要投降,文天祥也無法阻止,正月十八日,伯顏率軍進駐臨安城外的皋亭山,朝廷派出使者獻上傳國玉璽和降表,提出恭帝趙顯去帝號、僅稱“國主”,以南宋現(xiàn)有全部州縣悉數(shù)奉上,希望元朝能接受自己的投降。
收下了玉璽和降表,伯顏表示原則上同意南宋投降,但需要南宋派人來營中商討投降的具體事宜。
投降的具體事宜?這里面的講究可大了,同樣是稱臣去帝號奉上所屬州縣,西夏投降北宋那種是投降,吳越國投降趙光義那種也是投降,前者保留國祚李家依然掌管西夏百年,后者國家直接滅亡了。南宋想要的肯定是西夏那種投降,但伯顏肯定不會給南宋如此優(yōu)厚的條件,派人來商討具體事宜跟吃鴻門宴也差不多了。
如此嚴肅莊重的場合,肯定是宰相去最合適,可投降宰相陳宜中聽說伯顏提出的要求后當晚就跑了,消失的無影無蹤,無奈之下,謝太皇太后只好下詔任命回到臨安不久的文天祥擔任次相兼樞相,全權負責與伯顏商討投降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