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書上常常會見到“云”這個字,也會不經(jīng)意間抬頭望向天空的云彩,但你知道“云”是如何演變而來的嗎?
古時候,我們的文字被稱作“象形文字”或“甲骨文”,而每個字的誕生都是靠自然景物為參照例。
例如“云”,在最開始的時候,它的字形像波浪形,就好像無時無刻在飄一樣,給人一種輕盈的感覺,再后來加上了形符,被人們寫作了“雲(yún)“。
雨從云而落下,可謂是很好理解,通俗易懂。
但人們又想出了一個更簡便的方法,讓“雲(yún)”減輕了不少負擔(dān),那就是把“雲(yún)”中的雨去掉,讓它們各自為營,形成了“云”和“雨”,兩者的含義也各不相同。
而這便是甲骨文“云”的演變過程。
每到一個朝代,它就會換一個面孔,但人們總會記住它,因為一抬頭便是“云”,一抬頭便是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