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趙終于如愿以償坐上了皇帝的寶座,成就感是短暫的,君臨天下的快感也并沒有如期而至。相反的,老趙心里開始隱隱擔憂起來。他坐在金光燦燦的龍椅之上,卻有些坐臥不安,現(xiàn)在雖說是在自己縝密安排下,成功的完成了自己的處女大作。只不過這大幕一旦拉開,要么就繼續(xù)演下去,要么就沖龍椅上滾下去,前面的路還很漫長。
老趙不知道從何下手,新舊政權的平穩(wěn)交接在形式上已經(jīng)完成,可是后周想要讓前朝老臣,還有當朝的百姓買賬,自己要做的還有很多。
龍椅還是那一張龍椅,坐的人卻換了好幾茬,現(xiàn)在輪到咱老趙坐上去,自然他是想坐得越久越好了。
與所有軍事政變不同的是,老趙這次不僅沒有打開殺戒,縱容士兵掠奪,甚至還全盤接受了后周的王公大臣,那些官居要職的,老趙繼續(xù)讓他做官,比如后周三個顧命大臣范質、王溥、魏仁浦繼續(xù)做宰相,后周皇室依舊享受著原來的待遇,雖然皇帝搬離開封,但一切禮數(shù)和祭祀都照舊。這樣一來原本喜歡在下面起哄,唱衰宋王朝的頑主們也心服口服了。
老趙既然留用了舊臣,那就要一碗水端平,不能有失偏頗,所以隨后老趙也封賞石守信、張令鐸、王審琦、高懷德等幾位開國功臣,石守信在起事中功勞頗大,稱得上開國第一功臣,鑒于如此勞苦功高,老趙任命其為侍衛(wèi)司副都指揮使,在侍衛(wèi)親軍司官階系統(tǒng)中排名第二;而一直在侍衛(wèi)司馬軍擔任都指揮使的高懷德升任為殿前司的二把手,擔任殿前司副都點檢;王審琦則被提升為殿前司都指揮使,在殿前司位列第三;原來擔任侍衛(wèi)司步軍都指揮使的張令鐸出任侍衛(wèi)司都虞候。完成了對這四位的擢升之后,趙匡胤基本上等同于讓自己的親信控制了禁軍,這樣的做法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對時局不穩(wěn)的顧及,相對于其他人而言,趙匡胤這個時候更相信這幫擁戴自己的兄弟。當然,在之后政局稍微穩(wěn)定之后,像“義社兄弟”“幕府”里的其他哥們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只是因為考慮到這是非常時期,在自己還沒有完全掌控朝廷勢力的當口,他的那幫兄弟得到的實惠并不是很多,趙匡胤更重要的是站穩(wěn)腳跟,照顧后周重臣的情緒。
而這時候,趙匡胤也注意到朝廷外放出去的兩股勢力,一股就是自己的發(fā)小,當時正率軍北巡韓令坤,另外一股勢力勢力則是由殿前司副都點檢慕容延釗率領的部隊,而這時候兩人都聽聞趙匡胤做了皇帝,態(tài)度一直不太明朗。趙匡胤知道這二人手握重兵,之所以僵持著不做表態(tài),就是想這位新任的皇帝開個合理價格。
這并不奇怪,在那個政權林立,君臣節(jié)操已經(jīng)碎了一地的歲月,背叛和忠誠并沒有明顯的界限,而決定這兩個不同結果的,就是出價的讓能否給一個靠譜的砝碼。趙匡胤本身就是依靠后周的信任和培養(yǎng),不斷的壯大自己身世,最后倒戈建立新的王朝。面對在外面游蕩的兩位將軍,趙匡胤很清楚這哥倆要的是什么。
賞賜,能夠入得了二位法眼的賞賜。
老趙做事很有效率,既然搞清楚了對方需要什么,那就給他就好了。
很快兩份嘉獎的行文就被送到了韓令坤和慕容延釗的手上,看了紙上的條件,二位都覺得賞心悅目,隨即發(fā)表通告,表示他們都承認新立皇帝,也都愿意歸順大宋朝廷。
等到二位表態(tài)之后,老趙開出的價碼公諸于眾,韓令坤原本擔任侍衛(wèi)司的都虞候,現(xiàn)在提升為侍衛(wèi)司最高長官馬步軍指揮使;慕容延釗擢升為殿前司的第一把手都點檢,要知道這是老趙在做皇帝之前擔任的最高職務,而現(xiàn)在他卻把這個榮譽交給列慕容延釗手里,用心良苦可見一斑,不僅如此,趙匡胤為了籠絡二人,除了上訴的擢升之外,還給予其等同于宰相的待遇,這對于武官來說,可以稱得上是第一榮譽。
趙匡胤這樣的安排,韓令坤和慕容延釗自然是感恩戴德,類似上刀山下火海的誓言也說了不少,但老趙其實沒有要求,在那個敏感時期,只要這二位不出亂子對他來說便是最大的恩惠。
現(xiàn)在,后周舊臣留下了,開國的重要功臣也封賞了,原來脫離朝廷的部隊也擺平了,文武百官的事情算是告一段落。
老趙將注意力轉到了老百姓身上,老趙雖然是行伍出身,也沒正經(jīng)讀過書,但心里清楚自己這個皇帝想要做得長久,除了百官支持以外,更重要的是老百姓的肯定。正所謂“水亦載舟,亦能覆舟”老趙深諳此道,這也是他為什么從誕生起事這個念頭開始,到進城,到最后坐上了皇位一直都在強調不要驚擾百姓,因為這些開起來與人和善的平頭百姓是惹不起滴。
趙匡胤采取了一些列措施,比如招撫逃難流亡的百姓,讓其自主開荒生產(chǎn);改革漕運,給予修復運河工人補貼;培育新品種農(nóng)作物,增加糧食產(chǎn)量;推廣新的農(nóng)耕工具,提高農(nóng)作效率等等。從上面這一些列的措施,我們可以看出趙匡胤十分重視老百姓的穩(wěn)定,盡可能的采取措施讓減輕他們身上的負擔,鼓勵發(fā)展農(nóng)業(yè),從而恢復國家經(jīng)濟,由內到外,由小及大,老趙這一脈抓得很準,因為只有民心穩(wěn)定了,國家才有希望。
從入城不驚擾百姓,到如今的鼓勵生產(chǎn)舉措,趙匡胤給老百姓們都留下了一個好印象,至少在這時,老趙心里是問心無愧的。
正所謂,舉國仁德,方為治國大計,老趙在這方面做得還是很不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