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松親王失去了撒都蓋爾的支持,勝利的可能性就減少了一半,而彼西朗德元帥接管戰(zhàn)場更使他進退兩難。他缺少真正的盟友,因為他對于燁文蘭的各個勢力來說并不是那么不可或缺。反對王權(quán)的貴族派也許會站在明松親王一邊,但芒煥林的壓制已經(jīng)使他們暫且抬不起頭來,而親王本人也是典型的王權(quán)派,現(xiàn)在的造成戰(zhàn)爭的主要分歧是由誰來掌控王權(quán),而不是是否保留王權(quán)。即便親王當真加冕燁文蘭的國王,難道他就會善待那些貴族派嗎?也許他沒有芒煥林那般強勢,但每個坐在王位上的人都會為自己的權(quán)力著想,不管他當年屬于哪個黨派。實際上,支持艾芙洛狄女王和支持明松親王的人都是同一派別,只是主子不同罷了。然而艾芙洛狄現(xiàn)有的資源已經(jīng)是親王難以相比的了,他無法給自己的支持者帶來什么新的東西,于是注定無法滿足自己的野心。
珞芒已經(jīng)真正歸屬了艾芙洛狄女王,這個城市的人民喜歡這個背棄了傳統(tǒng)的女王。在人群面前,艾芙洛狄表現(xiàn)得溫文爾雅,平易近人——她的冷漠和蔑視是送給她的敵人們的,而珞芒人民算不上她的敵人。當然,她會在自己的肖像畫中表現(xiàn)得威嚴莊重,絲毫不比任何男性的帝王遜色。艾芙洛狄是一個超凡的表演家,在任何場合都能做出符合她目的的神情和狀態(tài),于是我們可以猜想到她之前面對芒煥林和撒都蓋爾秘密會議上的暗示不過是裝瘋賣傻,朗代十三的死亡或許也并不會對她的精神狀態(tài)產(chǎn)生什么破壞性的影響,而孩子的流產(chǎn)也僅僅是讓她在肉體的痛苦中昏迷了過去而已,當她醒來后連一滴眼淚都沒有流下過。艾芙洛狄看上去就是一個毫無感情的人,是絲毫不會被自己情感左右的君王,是純粹的現(xiàn)實主義者。她的內(nèi)心難道真的沒有一絲一毫的情感嗎?想必也是有的,但她絕對不會讓自己的情感影響到她的職業(yè)——君主。于是我們在簡單的記載中就看不到她的情感了。我們能夠在記載中看到朗代十三的憂郁,能在記載中看到后來朗代十四的豪情,但艾芙洛狄一世的情感一直沒有在表面上出現(xiàn)過,因而只能通過作者的推測。簡單來說,艾芙洛狄是一個充滿心機但本性善良的女人,本身就喜怒不形于色,并因為自己的君主身份而變本加厲,從而有了我們眼前的這個形象。當然,此時艾芙洛狄的光芒還有一部分被芒煥林所掩蓋著,樞機主教大人才是此時此刻真正的主角。
芒煥林希望戰(zhàn)爭能夠簡單并快速地結(jié)束,他已經(jīng)擬定好了送給親王的和平建議,不過不是現(xiàn)在送給他。彼西朗德需要充當一個唱紅臉的角色,他得把親王逼迫到無可奈何接受和平的境地。芒煥林并不想除掉明松親王,甚至想要在一定程度上保留親王的特權(quán),這是一種保險的措施,因為一個女性的統(tǒng)治者總是于暗中存在無數(shù)的反對者,他們平日不敢路面,等到女王有一天不小心犯了一個錯,即便僅僅是一個小過失,這幫家伙也會跳出來——和男人犯相同過錯的女人總是更難得到原諒,這真是一種奇怪和可悲的現(xiàn)象。芒煥林要防范這些人,不管他們都分布在哪些勢力之中,他要保留每一個還有價值的人,比如明松親王。只要明松親王或他的子嗣還能保存王位繼承權(quán),艾芙洛狄王位的安全就會得到保障。單純地消滅敵人并不是最高明的,把敵人變成朋友才是政治行動的登峰造極。
彼西朗德緩緩進入親王的勢力范圍,擊敗了親王的少量前部,根據(jù)芒煥林的希望,他計劃在突然的一瞬間扼住親王的喉嚨,但又不會讓他窒息。此時的親王打算進行一次決定性的反撲,挫一挫元帥的銳氣,當他的大軍按計劃阻擋在彼西朗德必經(jīng)之路上時,元帥已經(jīng)不見了蹤影。彼西朗德發(fā)起了一次急行軍,在親王阻擋他之前便鉆過了親王防線的空隙,如同從天而降的一般出現(xiàn)在予爾坦城下,號令守軍向艾芙洛狄女王投降,以免落得叛徒的罪名。守軍完全不知所措,以為親王已經(jīng)被彼西朗德元帥所擊敗,于是開城投降。至此明松親王完全失去了最重要的根據(jù)地,他甚至曾想憑借予爾坦的有利位置和南溫克普的林碧亞人進行秘密合作,然而彼西朗德摧毀了他最后的希冀。
艾芙洛狄親自隨軍抵達戰(zhàn)場,她和彼西朗德形成了兩面夾擊的攻勢。她本人看上去就像圣女約萊再世一般,身著金黑色的甲胄,將改良的輕型加冕袍披在外面,目光如炬,似乎要消滅所有擋在她戰(zhàn)馬面前的敵人。她的出征直接擊垮了親王反擊的欲望,因為女王已經(jīng)將自己的威名播撒在了行軍的途中,進而傳遍這片土地。古代的君王正是通過這種方式保持對整個領(lǐng)土的控制,君主的足跡會加強對當?shù)亟y(tǒng)治的力量。艾芙洛狄的在朗易的聲望已經(jīng)超越了親王,這是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明松親王表示愿意和芒煥林政府和談,于是談判會議在女王的軍營中召開。樞機主教提出解除親王軍隊對其個人的效忠,親王放棄軍隊所有權(quán)但依然作為燁文蘭的高級將領(lǐng),擁有指揮權(quán);親王放棄自身的王位繼承權(quán),其子嗣可以保留,但在繼承順位上排在艾芙洛狄女王之弟朗代王儲之后;此外不進行任何追究,僅要求親王向女王進行永久效忠宣誓。在東西兩面的強大壓力面前,明松親王只能選擇妥協(xié),甚至沒有要求自己的繼承權(quán),那原本是樞機主教以為他會要求的,所以專門把初始條件開得苛刻了一些,方便討價還價,可沒想到親王在艾芙洛狄一世面前卸甲棄劍,接受了一切。樞機主教喜出望外,隨后的五月十三日,他向全國公布了《王儲協(xié)定》,宣告和平再度歸來,要求全境人民向艾芙洛狄一世宣誓效忠。
燁文蘭終于在一系列的混亂中進入了相對持久的和平,各地都已接受了中央燁文蘭島的領(lǐng)導地位,全國上下平靜而安寧。樞機主教作為外交大臣實際上已經(jīng)是燁文蘭的真正統(tǒng)治者,執(zhí)掌大權(quán),他開始建設(shè)燁文蘭王國政府的結(jié)構(gòu),將一些出身和他一樣普通——小貴族已經(jīng)算是普通——但具有一定才能的人召進宮廷,成為他的僚屬,或者擔任適當?shù)恼铰殑?wù)。明松親王得到了妥善安置,悠閑地生活在珞芒,雖然被踢出了決策層,但仍能隨時來到黎貝宮向艾芙洛狄女王提出種種意見或建議,這個已經(jīng)堅定站在王權(quán)派的人提出的內(nèi)容也都頗有見地。彼西朗德元帥成為王國的最高統(tǒng)帥,有權(quán)調(diào)動全國之兵,不過他還是不諳政治,在各種方面都接受著芒煥林的指揮。當然,我們的樞機主教雖然已經(jīng)大權(quán)在握,但并沒有利用他的好友,兩人常常在官邸相會,商討應(yīng)對種種時局的方案。
艾芙洛狄一世女王常常出現(xiàn)在人群的中央,贏得了人們的崇拜和支持,這個過程也因芒煥林的工作進行得無比迅速。她看起來似乎像是樞機主教和燁文蘭元帥的助手和陪襯,可實際上她才是燁文蘭王權(quán)真正的靈魂,沒有她的存在,芒煥林就僅僅是一個地位較高的教會人物,無從掌管世俗的王國,進而彼西朗德也無法以他的好友作為政界的依靠而掌管全國的軍隊。是艾芙洛狄一世將權(quán)力借給了樞機主教,而不是樞機主教脅迫了艾芙洛狄一世,我想,樞機主教并沒有忘記撒都蓋爾那凄慘的死亡,而那死亡是艾芙洛狄一世隨時都可能作為美麗而危險的禮物送給他的。
不過女王的權(quán)威雖然在燁文蘭境內(nèi)已經(jīng)完全確立了,但仍然難以被其他國家的君主所接受,他們可以用各種借口對燁文蘭和她的女王發(fā)起非難,甚至連林碧亞這個被婚約束縛住的盟友也再次蠢蠢欲動。艾芙洛狄一世需要得到一種更廣泛的承認,她需要通過一些大膽的行動為自己的君主地位在全世界建立一種合理性與合法性,讓所有敵人無法在她身上找到借口。于是她和她忠實的朋友樞機主教便同時將目光投向了炙冕的教皇,把野心放在了圣伊西大教堂的圣像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