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的第二卷,我摒棄了第一人稱的寫法,將第三人稱運用到文章中來,現(xiàn)在回顧來看,利弊兩端,好的一面是寫作的層面具有了多層次、多架構(gòu),以往第一人稱囿于必須從高寵這一角度來描述,往往給人以單一線條的枯乏感覺,現(xiàn)在筆者可以從孫策、周瑜、太史慈、曹操、呂布等多個人物角度出發(fā),來刻畫、來演繹。弊的一面是隨著多個角度描寫的加深,相對的說高寵這個主人公的描寫力度上有所缺乏,往往給人的感覺沒有第一卷那般強(qiáng)烈了,這也是困惑我迄今的一個難題。
寫三國類小說,遇到的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就是收人,網(wǎng)羅天下英豪,這是筆者的夢想,也是廣大讀者的夢想,于是乎在這個YY橫行的時代,有些三國小說但凡有點名氣的都召羅至帳下,也不管這個人出生于什么年代、什么地方,其性情如何,其對主人公有無作用。在此,身為寫手之一的我沒有批評的資格,只說一下新三對此的原則:第一,歷史人物的考證置關(guān)重要,筆者在考慮收人之際,該人物的年齡和出生地是必考的,如果把后生N年的某位人物硬生生的提前幾十年出生,這種情況筆者力圖避免,當(dāng)然,新三中考證失誤的地方也有,讀者發(fā)現(xiàn)錯誤可與我指出來。出生地是除年齡外的另一個重點,高寵的勢力發(fā)展在江東,對西涼和幽燕來說,實在有些遠(yuǎn),所以那些從來都沒有到過南方的人物,筆者一般會有所保留,特有名的不收會引起人神共忿的除外。
在新三中,死的人比較多,有讀者有意見說:程普、韓當(dāng)、周泰這樣的死了還可以承受,但呂蒙這樣的成長型人才死了真是可惜,另外還有雄霸一方的孫策。在此,筆者說一下自己的觀點吧。呂蒙在歷史上是大書特書的人物,也是孫權(quán)的死黨,在周瑜(屬孫策一派)死后,接任了東吳的大都督,這樣的一個人物若也毫無原則的投降了高寵,那么筆者以為江東英豪皆糞土也,古人以忠義為第一要節(jié),情之所在、義之所在,正所謂大丈夫有所為而有所不為,呂蒙之死,雖然可惜,但筆者以為正應(yīng)合了這個道理,同樣,程普、韓當(dāng)身為孫堅的舊屬,對于孫家的忠心是不用說的,能夠以一死酬謝恩主,雖死無憾!筆者雖然描寫的是高寵這個虛擬的人物,但在此之中,筆者更希望能以自已的一桿筆來描繪出心目中的江東英雄。
說到這里,不得不提到周泰,周泰在開篇之初就與高寵結(jié)義,按一般的邏輯結(jié)義了就一同打天下吧,可我偏不——,周泰與高寵從最初的義氣相交、慢慢的演化為最后勢不兩立的局面,是使然,也是必然。隨著時間的推移,當(dāng)情義遭遇到金錢、富貴、權(quán)勢等諸多因素影響時,周泰心中的那份情也在一點一滴的流逝,古代人如此,現(xiàn)代人亦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