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龍鳳九年七月六日,癸酉日(1363/8/15)
朱元璋為求慎重及戰(zhàn)事順利,乃禡纛閱兵臺,在龍江大會舟師,舉行出師祭旗典禮。
中書省右丞徐達(dá)、參知政事常遇春、帳前親軍指揮使馮國勝、同知樞密院事廖永忠、俞通海等,率舟師凡二十萬點閱。
朱元璋在閱兵臺上,大聲道:「陳友諒自三年前,構(gòu)兵不已,今日又進(jìn)圍洪都,累敗不悟,正是天奪其魄,促之亡也,本人自當(dāng)親自討伐?!?p> 「諸將,各整舟楫,率所屬將士們,出征!」
………
舟師前鋒、主力已正出發(fā),后勤軍士們也正忙著在埠口,搬運糧秣、軍需到船上。
埠口的角落,此時兩個青年正在道別,一個穿著軍裝、身背箭袋,一個則是跛了一腿,斷了一手,手足殘廢只能靠在墻角落。
穿軍裝人道:「四弟,這回出征生死未卜,以后你要靠自己了?!?p> 殘廢之人道:「哈!一條賤命罷了,這兩年多來,已讓二哥照顧許多了?!?p> 穿軍裝人道:「唉!四弟,這二、三年都撐過來了,不要氣餒,你一定要自己保重?!?p> 殘廢之人道:「二哥,你放心,快去做『該做的事』吧!」
穿軍裝之人,原本是陳友諒五行軍中的青旗(木)軍百戶長,殘廢之人,則是赤旗(火)軍的百戶長,兩人當(dāng)年與同屬五行軍的金一、水三、土五,為護(hù)衛(wèi)陳友諒身邊,同期同批的隨扈;由于年紀(jì)相差不多,便按金木水火土順序,五人互相稱兄道弟。
自從在五通廟奉陳友諒之命,跟著祭拜五通神,之后便隨五王陳友仁去殺了「皇帝」徐壽輝,因有「大功績」,被躍升為五行軍的百戶長,隨后投入龍灣大戰(zhàn)。
大戰(zhàn)中,五人的「大哥」白旗軍金一,在常遇春沖鋒時便陣亡;土五護(hù)衛(wèi)陳友諒返船時殿后,途中也戰(zhàn)死;赤旗軍騎兵隊對戰(zhàn)邵榮軍時,火四中箭落馬致斷手跛腳,當(dāng)時青旗木軍負(fù)責(zé)箭陣,木二受傷被俘,僅皁旗軍水三護(hù)送陳友諒搭船離去,后來也戰(zhàn)死在大江上的追擊戰(zhàn)中。
木二本來誓死不屈,后來看到火四的慘狀,居于多年的戰(zhàn)友之情,最后投降充軍,盡可能的照顧著火四。此次所屬部隊也要跟著大軍出征,所以在埠口道別,互道珍重。
………
千戶張子明奉朱元璋指示,先回去通知朱文正力守洪都城!
張子明心想,洪都被「六十萬大軍」所圍,內(nèi)外阻絕,音問不通,要如何通知大都督?
當(dāng)初光是要出來,大都督就采用聲東擊西、費盡心思,才得以逃出。今日要再潛回到城內(nèi),是絕不可能了。
張子明長長地嘆了一口氣后,心中已有決斷。
此次走水路,小舟行至湖口,就被陳友諒斥候兵發(fā)現(xiàn)、被捕,押送至洪都城外大帳里。
張必先道:「據(jù)說你是由城內(nèi)逃去建康,如今回來傳令的,建康這么久都未出兵救援,你也未跟朱元璋回來,看情況是要放棄龍興了,你若能勸降,城里的將士與百姓,非但可以不死,如此功績,必許你功名富貴?!?p> 張子明正是希望如此,才有機(jī)會通知大都督,于是假裝思考一番后,表面上同意。
被押送至洪都城下時,張子明反而趁機(jī)大呼道:「主公有令,諸將繼續(xù)堅守,大軍就快到了!」
洪都守城眾將與士卒們,在城門上聽到,都大聲歡呼。
五王聽了大怒,當(dāng)場斬殺張子明。
(注:朱元璋后來特封僅是「千戶」的張子明為忠節(jié)侯,配享洪都功臣廟)
守城將領(lǐng)士卒們,看見如此狀況,更是加倍努力防守。
只有朱文正得知后,面露苦澀,無以言明。
………
七月十五,壬午日(1363/8/24),江上南風(fēng)大作,帳前親軍指揮使馮國勝,所搭乘的護(hù)衛(wèi)艦竟然翻船。
這可讓朱元璋心驚膽跳,人是救上來了,但太不吉利,馮國勝可是親信之一,萬一此次不幸戰(zhàn)死?以后少了個可信任的人也是麻煩,便遣馮國勝回建康,對外稱「加強(qiáng)駐守」。
七月十六,癸未,舟師已達(dá)鄱陽湖口,劉基建請派遣部分舟師守住湖口附近。
朱元璋便派遣后援錙重的后軍指揮戴德,屯于涇江口以及南湖觜,防止陳友諒派遣舟師來截。
………
陳友諒坐在大營中,聽著斥候回報消息,朱元璋已率舟師大軍逆江而上,舟師綿延不絕,應(yīng)當(dāng)有十萬人以上,預(yù)計七月中,將抵達(dá)湖口。
五王道:「七月中,那不就是現(xiàn)在!」
斥候回道:「是!稟陛下及五王,小的探得消息,便急駛快舟來報,也需要…也需要一些時間。」
五王道:「算了,下去再探?!钩夂蚵犃粟s緊退下。
陳友諒道:「洪都還沒攻下來嗎?」
張定邊回道:「稟陛下,還未攻下,守城的是朱文正,朱元璋的侄子,總管朱元璋兵馬的大都督府大都督,依舊在抵死守城?!?p> 陳友諒道:「我知道是朱文正,是大都督,就算是抵死守城,這都已經(jīng)守了多少天了?必先,幾天了?」
張必先回道:「回陛下,自四月二十七,壬戌日,至今七月十六,癸未日,朱文正共守了八十有二日?!?p> 陳友諒道:「八十二日,這都快三個月了,還攻不下來,你們在干什么?」
五王聽了一時氣憤,正要發(fā)話說,就是三哥你每日與阇氏作樂,讓士卒毫無士氣…。
張定邊看了連忙回道:「朱元璋重建了城池,城厚池深,易守難攻;加上敵軍擁有火銃,造成我軍傷亡不少。」
陳友諒道:「癩痢頭做出火銃了?」
張必先道:「依照現(xiàn)場觀察,應(yīng)該是火銃,但數(shù)量不多,而且填充火藥需時較久?!?p> 陳友諒道:「火銃!火銃!可惡,這工匠竟又被癩痢頭搶去了?!?p> 又道:「八十二日,這么久時間,攻不下?難道餓不死他們嗎?」
張必先道:「這屬下不知,或許龍興城里糧食充足,只要再圍些時日,就能攻陷了。」
五王仍是滿臉怒氣,但一時間還勉強(qiáng)忍住。
陳友諒看了五王,雖然自己是皇帝,但也自知有些理虧,便略為解釋避開話題。
道:「四弟,你生什么氣!一切我都有著計劃,趁夏天水漲攻下龍興定都,掃平周遭州路、縣城,陸路連通湖廣,再水陸兩頭一舉攻打癩痢頭。只是攻城戰(zhàn)怎么一拖延,就到了初秋,這秋天水退,巨艦行駛不方便?!?p> 接著說:「這洪都附近的州路、縣城,有進(jìn)攻嗎?降附了沒?」
張定邊回道:「稟陛下,附近縣城大多又歸附我漢朝,僅剩少部分還在硬抗。」
陳友諒道:「嗯!你們做得很好。這洪都城?就派兵圍著吧!」
「太尉,除留守圍城者外,馬上再整軍,三日后進(jìn)入鄱陽湖,與癩痢頭對決。」
張定邊與張必先及五王聽了,都稍微面露喜色,陛下終于清醒了。
回道:「是!陛下。」
三日后,七月十九、丙戌日,陳友諒率舟師出發(fā),漢軍共圍洪都城八十五日。
隔日,七月二十、丁亥日(1363/8/29),兩軍舟師在湖中島康郎山附近對陣。
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水戰(zhàn),于焉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