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元年,五月二十二(1368/6/7)、辛卯日
副將軍常遇春、都督同知馮宗異至「行在」開封府謁見。
這常遇春是特別來邀功的,當然是滿面春風、大搖大擺地走進來。
看見坐在上面的朱元璋,「一時不察」,直喊:「主上,我老常又為您攻城略地,打下不少城池了。」
朱元璋看著手下大將常遇春,為自己又立下汗馬功勞,當然高興,只不過這「老常」還是一樣地粗曠。
朕,現(xiàn)在可是「皇帝」了?。?p> 其實,這也不能怪常遇春,自去年十月便出外征戰(zhàn)至今;今年初,朱元璋在建康城隆重的登基大典,老??蓻]參與。
沒去跳那「搢笏舞」,也沒跪唱「山呼」萬歲??!
………
朱元璋對著旁邊此行一直護駕的義子何文輝,使了個眼色。
何文輝看了便明白,快步走下去跟兩位將軍,私下溝通溝通一番。
這常遇春只好面有難色地先跪拜,高呼:「陛下,萬歲萬萬歲!」
朱元璋看著頗為識相的兩人,還是蠻高興地,道:「大將軍與各位將軍率師北征,不逾年便平定齊魯、下河洛,亦甚勞矣!」
中間細節(jié)就不用提了,結(jié)果便是常遇春等人,頓首謝曰:「此皆陛下威德所致,臣等奉遵成算、得效驅(qū)馳,實臣等之幸也!」
常遇春特來邀功,卻碰了一鼻子灰,也沒辦法,只能自己私下小小地生一陣悶氣,畢竟老大已經(jīng)是「皇帝」了。
三天后,被派去替換「大將軍」徐達過來,換徐達到「行在」謁見皇上。
習慣在外地、習慣打仗的老常,可是巴不得趕快離開「行在」,怎么老大稱帝后,繁文縟節(jié)變得這么多,這以后日子要怎么過啊!
而最識相的征虜大將軍徐達,可是先打聽了常遇春及馮宗異兩位將軍謁見后的情況,見識過排場后,才姍姍來遲地前往「行在」。
洪武元年,六月初一、庚子日,大將軍徐達自河南至「行在」謁見皇上。
當然,該有的禮節(jié)、該說的話,徐達可都先打聽好了,而且功勞要都推給皇上,依據(jù)太祖實錄所載。
上勞之曰:「將軍率師征討,勤勞于外,古人所謂『忠而忘身,國而忘家』,誠將軍之謂也!朕聞河朔之民日夕望吾師至,將軍宜與諸將乘時進取而安輯之。朕觀天道人事,元都可不戰(zhàn)而克。大丈夫建功立業(yè),各有其時,揆時之會,不失事機,在將軍等勉之?!?p> 大將軍徐達等人,當然也就頓首稱謝啰。
這是處于「行在」朝廷上,該有的禮儀,該有的對話;私下,兩人還是好溝通的。
朱元璋復召徐達,問到:「今取元都,計將安出?」
徐達也是聰明人,「大將軍」對大局也是有掌握的,依照目前情勢,擴廓未有動作,李思齊、張思道各自逃竄,而大軍扼守潼關(guān),正是直搗大都的好時機,只是不知老大真正想問的是什么?
只好先大略說:「臣自平齊魯、下河洛,擴廓帖木兒逡巡太原,徒為觀望。今潼關(guān)又為我有,張思道、李思齊失勢西竄,元之聲援已絕,臣等乘勢搗其孤城,必然克之!」
朱元璋拿著劉基已送來的「征進陣圖」,對著徐達道:「此番北伐軍應先整備好后,提精兵為先鋒,由鄴趨趙、轉(zhuǎn)臨清而北,直搗元都,彼外援不及,內(nèi)自驚潰,可不戰(zhàn)而下!」
徐達聽了,和自己看法相差不多,比較也有信心了;不過,一樣的問題來了,就是朱元璋先前與劉基對談的問題。
徐達問道:「臣慮進師之日,恐元帝將北奔,貽患于后,臣將續(xù)發(fā)師追之?」
朱元璋早就計策好了,道:「元起朔方,至忽必烈始有中夏,乘氣運之勢,理自當興。而氣運既去,理固當棄。其成、其敗,俱系于天意。就算縱其北歸,然而天命已厭絕,必將自澌盡,不必窮兵追擊。不過,待其出塞之后,即固守疆圍,防其侵擾!」
徐達知道朱元璋的意思,就是讓大元皇帝與朝廷北逃,放任其去不用追了,這好辦??!
乃受命而退。和常遇春一樣,在「行在」待了三天,也借口籌備軍務,溜了。
六月初四、癸卯日,徐達辭行在,還次河陰。
………
依照「征進陣圖」,要先讓大元朝廷、讓擴廓等軍閥,一副大明軍要在中原深耕,暫無北上的意圖,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直搗元都。
所以這些日子來,朱元璋又是祭天、又是祭山川神靈,都是屬于汴梁這一帶的。
還特別派人去祭祀察罕帖木兒,做做樣子給擴廓看,最好趕快來歸附喔!
也不急著回去,待在「行在」,愉快地看著戰(zhàn)報,前往廣西的楊璟、廖永忠兩個征南將軍,以及西去南陽的征戌將軍鄧愈,由馬站、水驛送來的戰(zhàn)報。
這兩個方面沒有什么大敵,只有攻打南方的靖江(廣西桂林市)時,「圍」得比較久。
當然,也下詔南方盡快運糧上來,秣馬厲兵,整軍備戰(zhàn),直到閏七月。
征虜大軍終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直搗黃龍。
閏七月初二(1368/8/15)、庚子日,徐達陷衛(wèi)輝路(河南省新鄉(xiāng)市下轄的衛(wèi)輝市)
初四、壬寅日,陷彰德路(河南省安陽縣)。
初九、丁未日,陷廣平路(河南省邯鄲市下轄的廣平縣)。
十四、壬子日,常遇春陷德州。德州是在哪里?在山東省最北邊,與河北省相鄰,也就是距離元大都(北京市)不遠了。
半個月不到,大明軍已由洛陽、汴梁一帶,一路高歌猛進,直達京師不遠。
其實七月(不是閏七月)時,大白天里元大都就出現(xiàn)一些異相,像是初五紅氣滿空,如火照人,初七黑氣起,百步內(nèi)不見人。
一路敗戰(zhàn)的戰(zhàn)報,送到大元朝廷,這時才知道慌了,趕緊下詔各路勤王啊!
十九、丁巳日,罷大撫軍院,知大撫軍院事伯顏帖木兒,賜死。
廢了這個當初是專門設(shè)來跟擴廓搶「兵權(quán)」的衙門,雖說表面上是伯顏帖木兒在管理,實際上是皇太子愛猷識理達臘在掌權(quán),所以當然是下面的伯顏帖木兒頂罪。并且緊急下詔,恢復擴廓帖木兒的所有官爵,趕快來勤王救駕。
二十、戊午日,大明軍陷清州
二十三、辛酉日,大明軍進至直沽,原本駐守在此的右丞相也速等,潰走。
二十五、癸亥日,大明軍敗大元平章政事俺普等于河西路。
二十六、甲子日,常遇春陷通州,大元知樞密院事卜顏帖木兒,死之。
通州在哪里?就是現(xiàn)今北京市的通州區(qū),還不到一個月時間,大明軍就已經(jīng)打到京城的大門不遠處了。
這就是劉基所謂的,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直搗元都。
………
對大元朝來說,外頭的勤王軍再怎么快速趕路,也不可能騰空駕云地馬上到來;大都眼看即將不保,宗廟社稷怎么辦?
元帝只好趕緊下詔,太常禮儀院使阿魯渾等,奉太廟列室神主,同皇太子先北行。
二十七、乙丑日,下詔淮王帖木兒不花監(jiān)國,慶童為中書左丞相,同守京師。
二十八、丙寅日,是夜,元帝出建德門,率三宮后妃、皇太子等幸上都。
群臣扈從者,左丞相失列門、平章政事兼知樞密院事哈刺章、平章政事臧家奴、右丞定住、參知政事哈海、翰林學士丞旨李百家奴、觀音奴等百余人。
半百老公子
補充: 《明太祖實錄》卷二十八,登基大典之部分禮儀 鼓初,嚴百官具朝服。次,嚴各依品從,齊班于午門外,以北為上,東西相向;…鼓三,嚴丞相以下武官,以次入,各就位。 皇帝袞冕,升御座,大樂,鼓吹振作;樂止,將軍卷簾,尚寶卿以寶置于案,拱衛(wèi)司鳴鞭,引班引文武百官入丹墀拜位,北面立(初行,樂作,至位,樂止)。 知班唱「班齊」,贊禮唱「鞠躬,拜」,樂作,四拜,興平身,樂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