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二十一、癸未日,大明軍克慶陽。
大將軍徐達(dá)自北門勒兵入,張良臣等人俱投井中,命指揮朱杲引出,誅張良臣之黨柴知院等二百余人,遣指揮陸成赴京奏捷,以都督僉事陳德守之。
不過奏捷歸奏捷,大將軍徐達(dá)倒還不想急著回京師,仍在陜、甘一帶,到處收攏殘軍。
朱元璋先前敕書要徐達(dá)等舊將們,一起參加常遇春葬禮的,這都等超過一個月了。
朱元璋只好再遣金吾衛(wèi)千戶秦毅,赍敕書往諭大將軍徐達(dá)。
八月二十七、己丑日
頃以中原擾攘,西陲未靖,命大將軍統(tǒng)帥六師奉行天討。今元都底定,關(guān)陜悉平,將軍之功大矣!朕深閔將軍久勞于外,嘗遣都督僉事吳禎往諭朕意,未聞班師之期,朕日望之。敕至,可即日上道。其鎮(zhèn)守方略,悉如前敕。
直到九月初十、辛丑日
大將軍徐達(dá)、御史大夫湯和,發(fā)平?jīng)?、還京師,右副將軍馮宗異(馮勝)總制軍事。
常遇春之死,雖讓朱元璋曾真正的傷心難過,不過那都過去了,皇帝可要日理萬機(jī),擔(dān)心北方戰(zhàn)事,擔(dān)心各省運(yùn)作,擔(dān)心深宮內(nèi)苑的后妃…
后妃?這對朱元璋的性格來說,還可控制,除了正宮馬皇后比較難搞外,其他誰敢不聽話,莫不服服貼貼的。
而讓朱元璋最掛心的,是大明皇朝的命脈、國祚的長短。
劉基先前曾建言,建康城的王氣早年已遭秦始皇派人截斷,加上隋文帝攻下南朝之后,下詔「平蕩耕墾」,整個城池被鏟平作為農(nóng)田,王氣幾絕,已不再適合做為「國祚長久」的皇城。
這事,可一直讓朱元璋放在的心上,不時地思考,大明皇城京師的地點(diǎn)?
而先前去了兩次開封府、汴梁城,雖號稱是八朝古都,比建康城的六朝還多,其中古夏朝及北宋朝雖逾百年;不過后來發(fā)現(xiàn),唐朝之后的五代(梁、唐、晉、漢、周),其中有四代(后唐定都洛陽、公元923~937)定都開封,但是「國祚」更短,都是短命皇朝。
后梁(907~923)十六年、后晉(936~947)十一年、后漢(947~951)四年、后周(951~960)九年,大遼定都時間更短,幾個月就北遷,還好北遷,國祚若從定都開封(公元947)起算至大遼滅亡(1125)年,前后還有一百七十八年。
另外一個大問題,便是水患問題,汴梁城的「黃河之水天上來」!
北宋定都時,還會隨時疏浚、留意開封府上游的河況。
金朝貞佑二(1214)年,金宣宗為避蒙古軍鋒,遷都「南京開封府」;天興元(1232)年,開封城大疫凡五十日,從各城門運(yùn)出的死者有九十余萬人,金哀宗只好在十二月時逃離開封,兩(1234)年后金朝便滅亡,自遷都至開封起算僅二十年。
開封城也就此沒落,無力再注意黃河的上游水患。
將京師定在隨時可能被水淹的地點(diǎn),實(shí)在不是好主意,而且要再疏通黃河,避免開封府水患,以及現(xiàn)有城池破舊、規(guī)模太小,都要重建,這工程、這經(jīng)費(fèi)甚為浩大…
既然已稱「北京」,先掛著名號就罷!但是要當(dāng)京城?暫先不考慮。
當(dāng)然,此后群臣們也各有建議。
有建議關(guān)中的西安府(古稱長安、京兆、鎬京、西京…)
位于渭河平原之中,南有秦嶺、北有渭河,八百里秦川,險固金城,天府之國,建城已超過二千年,建都也超過千年,過去共有十朝代、二帝王,曾以此為京城。
依序有:西周(373年)、西漢(210年)、東漢(獻(xiàn)帝6年)、王莽新朝(15年)、西晉(愍帝2年)、前趙(11年)、前秦(33年)、后秦(34年)、西魏(22年)、北周(25年)、隋(24年)、唐(273年)共計1077年。
有大臣便認(rèn)為洛陽城更佳。
要比建都最多的朝代是嗎?西安的十朝哪算什么!
洛陽曾有十二個朝代定都,有三千多年建城史、一千五百多年建都史。境內(nèi)有伊、洛兩水,地處中原,雄踞天下;四面環(huán)山、六水并流、八關(guān)都邑、十省通衢,「河山拱戴」形勢甲于天下。
而汴梁因水患與經(jīng)費(fèi)被屏除,曾建議汴梁的大臣此時便說道,洛邑不為京師已四百年多年,如今規(guī)模太小、城池破舊,重建光是遷移、拆除等,經(jīng)費(fèi)更是龐大。
也有主張遷都「北平」一派。
主張北平的這時便出來說道,北平,故大元之京師,宮室殿堂完備,且大將軍(徐達(dá))攻入后,未有過多破壞,近期也加固城垣,遷往北平,可省下民力與經(jīng)費(fèi)。
雖然西安、洛陽、開封、北平四個「舊都」各有支持者,也各有一套道理。
不過,大家都不懂朱元璋的心思,自從龍鳳十二(大元至正二十六)年,徐達(dá)命韓政、顧時攻下濠、徐、宿等州,朱元璋入濠州省墓,置守冢二十家,置酒召父老飲,極歡。
就對「臨濠(吳元年改濠州為臨濠府)」念念不忘,前(吳元)年十月,還派世子標(biāo)、次子樉前往臨濠謁陵。
群臣們之前各從地理位置、山河關(guān)險,歷代定都考慮、交通運(yùn)輸問題等,對四個「舊都」表示看法、各自擁護(hù),但就沒有針對「臨濠」提出意見者。
就朱元璋的觀點(diǎn),除了北平不用花太多經(jīng)費(fèi)建設(shè),其他三地都要拆除、重建,花費(fèi)甚巨,而北平位置太遠(yuǎn),光是搬遷也是一筆大經(jīng)費(fèi)。
若是定都在臨濠,經(jīng)過多年的戰(zhàn)火,十戶僅留二三,選址拆遷不是問題,況且地理位置「適中」,北鄰淮河,離大運(yùn)河不遠(yuǎn),漕運(yùn)方便,更是自己父母的陵寢所在,若能定都臨濠,將是最好不過了。
不過,只有一人反對,那就是朱元璋目前最信任的劉基:「鳳陽雖帝鄉(xiāng),非建都地?!?p> 劉基理由也很簡單,濠州傍濠水、北臨淮河,水運(yùn)雖佳,但無險可守,歷來雖非兵家「必爭之地」,卻為兵家「蹂躪之地」;而此地區(qū)水旱災(zāi)頻繁,也是歷代農(nóng)民起義之地。
在朱元璋看來,這些問題都不是問題,只要朕的皇朝千秋萬世,對朕的家鄉(xiāng),難道還會苛政重賦嗎?就算有水旱災(zāi),朝廷自有救濟(jì),怎么會有農(nóng)民起義?
況且,在大明皇朝統(tǒng)治的盛世之下,那還需要什么「天險」、「關(guān)隘」據(jù)守?
其實(shí),劉基沒說的,是「風(fēng)水」、是「王氣」的問題,有的地方雖出英雄,但不適帝王所居;建康城自古有王氣,只是被斷!而濠泗一帶出英雄,卻不是建都之處。
在眾臣議論紛紛后,最終,朱元璋還是覺得臨濠府,北有淮河、南有「大江」之險,且水運(yùn)方便、建都容易,所以可以定都。
但稍微妥協(xié),先訂臨濠府為「中都」,以改建后的建康城為本,選址開始營造臨濠宮殿,目前仍以南京為京師。
半百老公子
補(bǔ)充: 《明太祖實(shí)錄》卷四十五 洪武二年,九月十二 癸卯,詔以臨濠為中都。 初,上召諸老臣問以建都之地,或言「關(guān)中,險固金城,天府之國」,或言「洛陽,天地之中,四方朝貢,道里適均」;「汴梁,亦宋之舊京」,又或言「北平,元之宮室完備,就之可省民力」者。 上曰:「所言皆善,惟時有不同耳。長安、洛陽、汴京,實(shí)周秦、漢魏、唐宋所建國,但平定之初,民未蘇息,朕若建都于彼,供給、力役悉資江南,重勞其民;若就北平要之,宮室不能無更作,亦未易也。今建業(yè),長江天塹、龍蟠虎踞,江南形勝之地,真足以立國。臨濠,則前江后淮,以險可恃、以水可漕,朕欲以為中都,何如?」 群臣皆稱「善」。 至是,始命有司建置城池、宮闕,如京師之制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