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明朝:為天地立心

第一四四章 駕崩

明朝:為天地立心 半百老公子 2208 2022-11-09 21:00:00

  實在是不想吐槽「編修」《明太祖實錄》的那些「儒」臣們,據(jù)聞當初負責監(jiān)修《實錄》的大明朝第二國師姚廣孝(第一國師當然便是劉基),也認為修得「不太好」,不過再修下去就難看了。

  當然,修些小細節(jié)、小地方、小事件,也就算了;而不管再怎么修,有些「史實」,儒臣們還是要忠實地保留下來的。

  就是擒獲故元郯王、文濟王,以及國公閻思孝等人…

  《實錄》是這樣如實記載的:「…明日整眾出戰(zhàn),諸軍爭奮,遂大敗保保兵于川北亂冢間,擒元郯王、文濟王及國公閻思孝、平章韓札兒、虎林赤、嚴奉先、李景昌、察罕不花等官一千八百六十五人…?!?p>  故元的郯王、文濟王,怎么會在此處?

  還有,「…官一千八百六十五人」,十萬大軍需要近兩千的官員?幫忙辦公?

  宗王是元朝及以后蒙古地區(qū),各部落首領(lǐng)之封號,類似于親王爵位。

  后來,與成吉思汗黃金家族有關(guān)的蒙古貴族男子,也受封宗王。元世祖忽必烈當年對大元朝的宗王,訂有六等品級。

  第一等印為金印獸紐,王號為漢字的「一」字,稱「一字王」,如當年世祖的太子、燕王真金,皇子、秦王忙哥剌,「一字王」在元朝的王位最高。

  「一字王」金印獸紐王,便是當今皇帝的二等親之內(nèi),或真正「黃金家族」直系后代所封的王,也就是說,「有機會繼承大元皇位」的王。

  「一字王」之下,為「二字王」,王印有五種:第一為金印螭紐,第二為金印駝紐,第三為金鍍銀駝紐,第四為金鍍銀龜紐,第五為銀印龜紐。

  而擒獲的「郯王」徹徹禿,是什么等級?

  他原封地本來在山東行省境內(nèi),是等級「金印獸紐」的一字王。

  雖然不是目前元主妥歡貼睦爾的二等親,卻是元憲宗蒙哥之曾孫,而蒙哥是成吉思汗幼子拖雷的長子、窩闊臺的養(yǎng)子,由窩闊臺的昂灰皇后撫養(yǎng)長大,屬于黃金家族成員;至順二(1331)年由武寧王進封郯王,換獸紐金印。

  而擒獲的另一個文濟王,封地也在山東行省境內(nèi),為次一級的金印螭紐、二字王。

  是元世祖忽必烈的第九子脫歡,脫歡的次子蠻子,在元統(tǒng)(1334)年受封,薨逝后由其子不花帖木兒,在至正十三(1353)年襲封,為忽必烈的曾孫,也是黃金家族成員。

  回到問題所在,元朝這二個屬于黃金家族成員的宗王,怎么會出現(xiàn)在擴廓的陣營中?

  這才是擴廓帖木兒真正的「意圖」!

  或者可說,早在察罕帖木兒當年攻下山東,與兩個宗王搭上線,察罕還在世時,就已經(jīng)精心籌備著的「計劃」。

  什么計劃?「重建」大元朝的計劃。

  等「當今」皇帝妥歡貼睦爾「駕崩」后,改由「真正」的黃金家族成員繼位,而不是與高麗人奇皇后所生的愛猷識理達臘繼位,甚至連「新朝廷」官員也都選齊準備好了。

  現(xiàn)任元主(帝)妥歡貼睦爾,過去曾被黃金家族其他成員質(zhì)疑,非前前任(大元皇位的繼承很是復雜)皇帝的親子,而元主與高麗人奇皇后所生的愛猷識理達臘,雖被封為第一皇太子,更被質(zhì)疑已非真正的「黃金家族」成員。

  所以察罕父子兩人,早就不期望「昏庸」的元帝以及「腐敗」的朝廷,而是到處屯田、建軍,盡可能地壯大自己的實力、勢力。

  期望等當今元帝「駕崩」后,趁機會扶立郯王,或者文濟王,繼任大元「皇位」,建立新的大元「朝廷」,重振「大元國威」!

  只是,時不待也!運不濟也!

  元帝妥歡貼睦爾,明知奇皇后一心要他「禪讓」給皇太子,卻繼續(xù)戀棧著皇位;雖然執(zhí)政「昏庸」,但沒有理由將他拉下皇位。

  在位三十多年了,還活得好好地,除非「叛變」、「犯上」!

  所以察罕遇刺后,擴廓便接下察罕意志,朝廷之命時聽、時不聽,先以壯大自己勢力為優(yōu)先;也才會與關(guān)中四將對抗,明明實力遠超過四將,卻又不先將之吞并。

  或許當年,犯上的孛羅帖木兒被殺后,扈從皇太子由太原還回京師時,有一時地猶豫,要不要聽從奇皇后之命,擁立皇太子,逼退元帝禪讓?

  不過又想想,愛猷識理達臘也非「明君」,況且就算「明君」,大元的病灶,主要是朝廷被大根腳所據(jù),腐敗難救;就算擁立并非大根腳出身的愛猷識理達臘,不可能、也不會將「大元朝廷」整批換掉重練!

  所以擴廓帖木兒一直等待的時機,便是元帝被大明大軍「擒獲」,或者「駕崩」!

  當初,徐達的征虜大軍打到大都(北平府)時,元帝要各地「諸侯」盡速上京勤王,身為最低階宗王的河南王擴廓,便置之不理。

  未說出口的話,應該便是正等著陛下您「被大明軍擒獲」或「被大明軍斬殺」吧!

  沒想到的是,劉基建議朱元璋,放任元帝「車駕」上都(開平)…,竟然逃走了!

  雖然朝廷由大都暫時「行在」上都,畢竟元帝人還活得好好地,官員雖然不齊,但朝廷也還在啊。

  后來擴廓率軍由冀寧(太原)攻向大都,其實更像是打下大都后,便準備在京師、大都,另立郯王為帝,不用去管逃到上都的「舊」元帝了。

  結(jié)果,運不濟也!時不待也!

  當初是運不濟也,信任的手下豁鼻馬,竟然背叛、降明,以致功虧一簣。

  現(xiàn)在,可真的是「時不待也」!怎么說?

  今年年初時,雖然邪魔被道家眾真人的大陣所逼,脫身而出,以致有先前史書上記載的「帝疾瘳(病愈)」;不過此邪魔纏身已久,元帝「龍體」已大損,加上應昌非大都,沒有宮廷中的設(shè)施,水土不合,難以適應,不久元帝便真的「駕崩」!。

  大元至正三十(洪武三)年

  四月七日,擴廓在沈兒峪戰(zhàn)敗

  四月二十八,元帝在應昌駕崩。

  元帝在應昌城駕崩,距擴廓在沈兒峪戰(zhàn)敗之日,相差僅二十一天。

  ………

  如果,徐達的「拔本塞源」策略,大軍扎營立柵再慢一些,再慢一個月…

  如果,邪魔未「及時到來」,如徐達原先計劃拖到雨季來臨,再真正作戰(zhàn)…

  于是,擴廓便可收到「元帝駕崩」的敕書…

  于是,擴廓便可擁立「新帝」重整大元…

  如果的如果…

  于是的于是…

  便可的便可…

  歷史,常常就在某些人…的某些不經(jīng)意…的看似不關(guān)鍵…的決定

  而整個改變了…

半百老公子

補充:   《新元史》卷二十六,本紀第二十六   至正三十年,夏四月   乙丑(初七),擴廓帖木兒與徐達戰(zhàn)于沈兒峪,敗績。   丙戌(二十八),帝崩于應昌,在位三十七年,年五十有一。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shè)置
設(shè)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