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幽州回家的路上,孬蛋一直回憶、反思,征戰(zhàn)一年以來的所作所為,得出模糊的結(jié)論,自己錯過了一生最大的機緣。薛仁貴是最大的受益者,孬蛋認為自己不該在蓋牟城著急下場,關(guān)鍵的遼東城戰(zhàn)役不能出戰(zhàn)。錯過這次機會,怎么都看不到未來,但還心懷希望。
新年正月,皇帝派大理卿孫伏伽等二十二人巡視海內(nèi),整頓吏治,貶黜很多刺史、縣令以下官員,空出無數(shù)職位,但是,孬蛋仍然沒有等到升遷機會。孬蛋終于確認,錯過就是錯過,短期內(nèi)自己不可能再有機會。后續(xù)一件件事,都證實了孬蛋的預(yù)感,李勣北征薛延陀殘部,皇帝下詔明令,不許征發(fā)參戰(zhàn)高麗的將士;來年,李勣再征高麗,也沒孬蛋什么事。沒有參戰(zhàn)的機會,更不用說軍功。
孬蛋憂慮自己的前程,卻無法對老仙講,兩人繼續(xù)商議家事,又將石頭、小豕叫到一起。最后確定,家里的錢財分成幾份,辦幾件大事。孬蛋娶正妻,小豕開飯館;剩下的錢在城里買房,哪怕地方再小,也不能把錢存在家里。糧食一定要儲存,以應(yīng)付災(zāi)荒;據(jù)說含嘉倉的粟米要存九年,以備不時之需;家里的糧食還不能支撐家用三年,必須繼續(xù)儲存。
石頭依舊做家主管家,孬蛋好好當官,不要操心家事;小豕出去開飯館,相當于分家。老仙規(guī)定,兩人每年必須給家里一筆費用。親兄弟,明算賬,每人都要有私房錢,但花大錢必須一起商量;遇到困難,相互支持。
孬蛋的錢與家里的錢加在一起也買不到大宅,第二天又把兩位王掌柜叫來一起商量。王家還是有些家底,店鋪受到制約,生意無法擴大,錢存在家里也不是辦法。這個時代,朝廷嚴令不許買賣田地,也只能在城里買宅子。兩家一拍即合,由孬蛋出面,仍舊到臨德坊買宅。新宅緊靠老宅,在南街。這次分成三份房契,臨街房子一分為二,北邊的歸孫家,南邊的歸王家,其它房屋與院子歸王家。孫家的房子分成兩份房契,家里的只有一丈多不到兩丈長。
孬蛋還是沒有忍住,吐槽自己的前程,老仙安慰道:
“以我研習命理多年的經(jīng)驗,這是老天故意不讓你升官發(fā)財。這不是壞事,能讓你躲過無妄之災(zāi)。你現(xiàn)在不明白,以后會知道老天爺?shù)暮?。我給你找到一門好親事,結(jié)婚生子、養(yǎng)家糊口,別想那么多沒用的,都是夢幻泡影?!?p> 小豕嘴里不說,卻一直琢磨,開什么樣的飯館。高檔餐館開不起,招惹到是非家里也解決不了,所以小豕選擇做窮家、寒門的生意。老仙一直以為寒門是窮人之家,經(jīng)過幾年的了解,原來寒門是中產(chǎn)之家,跟窮人不是一個路數(shù)。王家有鋪子,還是被視為寒門;現(xiàn)在的孫家想攀上寒門階層,還需努力。
洛陽是漕運中心,漕幫的人多,很早以前,小豕就想在通遠市碼頭旁,搭間棚子賣驢肉湯。驢肉湯的想法來源于羊湯,洛陽氣候干燥,不管富貴人家還是寒門,甚至窮人,都喜歡羊湯。為了驢肉湯之夢,小豕多年來一直試調(diào)料,試材料,試手藝,認為已經(jīng)爐火純青。
湯鋪開張,生意一般;收費不貴,一海碗驢肉湯一個銅板,按市價,三個銅板一斗粟米,一個銅板超過五斤粟,對窮苦人家還是貴。為了變向降低售價,小豕規(guī)定,一碗不夠可以無限添湯。漕幫人看到鉆空子的機會,經(jīng)常十幾人一起,花一個銅板,買一碗湯,排隊輪流喝;他們自帶胡餅或者煎餅、蒸餅,甚至粟米窩頭,用湯泡著吃;每人喝兩碗,十幾人二十幾碗,僅僅一個銅板,小豕不虧都不行。
這只是極端情況,一般一家四五口買一碗湯,鋪子不會虧??偟乃阆聛?,賠本賺吆喝。小豕已經(jīng)很努力省錢,只買驢骨頭、驢下水做食材,還是頂不住漕幫的大胃。每天算賬都是虧,小豕有些煩躁,更加膽怯,一直賠下去咋辦?跑到老仙卦攤,焦急地問:
“這每天虧錢,金山、銀山都會虧光,咋辦?咱關(guān)門吧!”
老仙自己也遇到過這種場景,整天虧錢,心不慌才怪。所以老仙笑呵呵,笑了很長時間,笑的小豕摸不到頭腦,然后輕飄飄地問道:
“你手頭的錢能虧到什么時候?”
答曰:
“到夏天就會虧完?!?p> “那就等虧完再說吧!”
得到鼓勵,小豕不再焦急,不再算賬,一心一意把湯做好,維護好每位吃客,即便是叫花子。湯的關(guān)鍵是調(diào)料、佐料,這是高級商業(yè)機密。小豕在孫圪垱配料,一個人躲在大窯洞,連媳婦都不讓看。原本都不想讓老仙知道,誰知味道老是達不到自己的要求,不得不找老仙調(diào)制配方。為了防止有心人從購買的原料上挖掘出秘密,小豕經(jīng)過驗證,多買好多種調(diào)料,用不完的攪碎,燒荒的時候扔進去燒掉。
孬蛋的岳丈是落魄書生,名鄭淼,常年在京城科考。這年頭科舉與后世不太一樣,需要名聲,需要貴人的抬舉。所以在京城,鄭淼就三件事,苦讀,與志同道合者交流,投送文章給貴人,以期青睞。前幾年大旱,長安米貴,鄭淼活不下去,才轉(zhuǎn)戰(zhàn)洛陽。鄭書生打定主意,餓死也不回家,一定要高中。洛陽居也不易,失魂落魄之下,來到通遠老頭群,靠墻坐著聽噴水。
眾老頭獵奇新玩具,傳播小道消息之余,集體忽悠。這個時代,最能忽悠的就是商賈,你一言,我一語,擺事實,講道理,沒多長時間,大家總結(jié)出中肯建議,把家落在洛陽。洛陽人很多,地很多,落戶哪里合適呢?孫圪垱村地很多,可以教小孩念書,田地不用操心,有人幫種。四十多歲的鄭書生心動,一時腦熱,真就將家搬來,帶來妻子與兩個子女,男十歲,女十六歲。
進了村子就成了肥肉,被眾人按在案板上,左勸右勸,答應(yīng)與孫家結(jié)為親家,將女兒嫁給孫孬蛋縣尉。書生雖然姓鄭,跟大族鄭家沒關(guān)系,是會稽人士。據(jù)說祖上也是洛陽人,晉朝八王爭霸時,流落到會稽郡。鄭書生嫌棄窯洞不雅致,用后山的樹木建一座木屋大宅。這是孫圪垱村的大事,一群俗人,理所當然要伺候好文曲星。孫石頭村長帶頭,全村齊動手,幫鄭家建好宅院兼學舍,以后孩子要在這里讀書,誰能不認真?
安頓好家室,鄭書生走出村子,站在北邙瀍水圪垱上,俯眺洛陽城,夕陽遠照,炊煙裊裊,華燈初上。似乎有千言萬語,卻怎么都說不出口,手舞足蹈,抓耳撓腮,老仙在旁邊看著都覺得急。幾次張開嘴又閉上,沒能吐出片言只語;終于,鄭書生背著手,對著洛陽城大喊:
“我鄭家又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