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妃,為什么?孩兒哪里比他李承乾差了?”李恪怒道。
“正是因為你不比他差,所以母妃才讓你不要爭,恪兒,你看看自古以來爭奪皇位失敗的皇子有哪個有好下場?”楊妃勸道。
李恪閉目說道:“確實沒有一個有好下場的,可是那些不爭皇位的難道就有好下場嗎?”
“只要恪兒安安穩(wěn)穩(wěn)的,母妃相信以太子的仁孝必然不會加害于你的?!睏铄?。
李恪沉思一會兒,接著說道:“現(xiàn)如今他確實是仁孝,但是焉知太子不是裝的?誰知道他登基之后會是什么樣?”
看見楊妃還要再說什么,李恪又淡淡的說了一句:“母妃,難道忘房陵王舊事乎?”
一句“房陵王”瞬間使楊妃沉默不語。
房陵王,乃是隋朝廢太子楊勇死后的封號。
昔年楊勇和楊廣為爭奪地位無所不用其極,楊勇為太子,寬仁和厚,率意任情,無矯飾之行。
而楊廣表現(xiàn)的兄友弟恭,毫無奢華,謙虛納諫,但是背地里各種招數(shù)盡使。
然而等到楊廣登基為帝之后,第一件事就是下詔賜死楊勇,而后追封為房陵王,但其子孫不得繼承其位,并且將楊勇的子孫全部流放濟南,最后聽從云定興的建議將他們?nèi)繗⑺馈?p> 楊廣和楊勇乃是親兄弟,而李承乾和李恪可不是,正是知道這其中的兇險,所以楊妃才難以開口。
過了片刻的功夫,李恪又接著說道:“借用漢朝大夫主父偃的一句話,大丈夫生不能為九鼎食,死亦當(dāng)九鼎烹?!?p> “更何況其他的皇子或許未來的皇帝會放過他們,可是以兒臣身份,母妃以為會有人會放過兒臣嗎?”李恪悲哀的說道,確實隋煬帝之外孫,李世民的親子,任何一個人都不會放過他。
包括后來李治登基之后,雖然沒有想過要殺他,但是長孫無忌與他素有矛盾,借著房遺愛謀反之案,將他牽扯進去殺了,也沒見李治有什么反應(yīng)。
李恪隨即又拜道在地道:“孩兒,懇請母妃祝孩兒一臂之力?!?p> 其實主父偃的原話是“生不能五鼎食,死亦當(dāng)五鼎烹”。此時李恪將五鼎改為九鼎,可見其心思只堅決。
眾所周知,青銅器在古代是權(quán)力和等級的等級的象征,而以青銅鑄成的鼎更是最尊貴的存在。
史記中記載:“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睆拇酥缶哦统闪酥粮邿o上的象征。
而且周朝之后,更是劃分了嚴(yán)格的等級制度,例如:天子用九鼎,諸侯用七鼎,大夫用五鼎,高級的士用三鼎,低級的士用一鼎。之所以全都是奇數(shù),是因為古人崇尚奇數(shù),比如:九五之尊,三足鼎立,一言九鼎等等。
而且每一個階級所能食用的食物也是有嚴(yán)格劃分的,比如:天子享用九鼎,名稱分別為牛、羊、乳豬、魚、干肉、牲肚、豬肉、鮮魚、鮮干肉??梢?,基本上把當(dāng)時能吃到的肉類都包圓兒了。
諸侯享用七鼎:比周天子少了鮮魚和鮮干肉兩項,其余七項均可享用。別看僅僅是少了鮮魚和鮮干肉兩樣,可是就這樣更為珍貴。
一直到春秋戰(zhàn)國之時,周天子式微,每逢有諸侯即位或者制霸之時,總會請求周天子派人“賜胙”,說白了就是賜臘肉,也就是這種鮮干肉。
比如《大秦帝國之縱橫》的電視劇中就有這么一段,齊、魏相王,邀秦惠文君觀禮,而秦惠文君提議將兩國相王改為三國相王,當(dāng)時代表周天子的使臣就前來“賜胙”。
后來還從其中漸漸演變成一詞叫做“國祚”,表示國家之運道,當(dāng)然也包含著祭奠護國神先帝等一類的肉。
卿大夫享用五鼎,即:羊、乳豬、魚、干肉、牲肚,能吃這種五中肉已經(jīng)算是相當(dāng)?shù)目梢粤?,所以主父偃才有“生不能五鼎食,死亦?dāng)五鼎烹”的豪言壯語,當(dāng)然了主父偃估計更是想實現(xiàn)的是一種政治上的抱負,不是單純的口舌之欲。
高級的士享用三鼎:乳豬、魚、干肉。
低級的士只能享用一鼎了,干肉。因為干肉就是當(dāng)時最普通的肉類食物,不過就是這樣的食物,一般老百姓也是吃不到,而且在有的朝代壓根就不允許吃的。所以,在《曹劌論戰(zhàn)》一文中,曹劌想要去說服國君的時候,有人對他說“肉食者謀”這樣的話,低級的士以上的階層才算是“肉食者”,才能有資格為國家出謀劃策。
再說楊妃看見李恪態(tài)度堅決,大有她不答應(yīng)就不起來的意思,于是只好無奈的道:“罷了,恪兒,你長大了也有自己的想法了,你去找封德彝封大人,你說是母妃拜托你去的,請他照顧你的,他自會明白一切?!?p> 李恪旋即大喜,可是突然又頹然的說道:“可是就算是封德彝也不是長孫無忌的對手的??!今天朝上還被長孫無忌氣得吐血?!?p> “封德彝確實不是長孫無忌的對手,但是他一直支持你,現(xiàn)如今他生病了,難道你不應(yīng)該去看看?”楊妃解釋道:“更何況封德彝德高望重,做了好幾年的宰相,他的實力遠非表面上那么簡單?!?p> “你父皇現(xiàn)如今正是春秋鼎盛之時,所以恪兒,你現(xiàn)在要做的就是禮賢下士,韜光養(yǎng)晦,做一個賢王。只有等太子露出破綻,才可以借勢而上,但是切記千萬不要沖鋒在前,因為你父皇最反感的就是這種兄弟之爭。日后見了太子哪怕是在不快,也不可當(dāng)面表現(xiàn)出來?!睏铄侄诘馈?p> “兒臣明白了,多謝母妃的教誨?!?p> 李恪喜滋滋的走了,只留下楊妃一個人,看著他離去的目光充滿了擔(dān)憂和害怕,自古奪嫡之爭兇險萬分,他親身經(jīng)歷楊廣與楊勇之爭,李建成與李世民之爭,失敗者無不是身首異處,在這種情況她又如何能安心呢?
“但愿父皇的在天之靈能夠保佑你安安全全的。”楊妃吶吶自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