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其實和創(chuàng)業(yè)差不多,每一個成功的導演,背后都有一個團隊。
早期,沒錢、沒名,想要有一批團隊支持自己,主要就是靠著關系和忽悠。
賈樟柯就是有不錯的口才,在當年,大一剛剛?cè)雽W的時候,就以“我們一起拍電影吧”的口號,或者說是共同的理想,忽悠的一群同學,死心塌地的跟他干。
他的長期的搭檔,也一直是當初的那幾個93級的北影文學系的同學。
93年的北影文學系本科,一共只招收了12人,七女五男,有綽號叫做“七俠五義”。其中,顧崢、王宏偉是和賈樟柯一個寢室的。
年輕人在一起,自然喝啤酒,開“臥談會”。眾人年輕氣盛,對古今中外的電影批個夠,張藝謀算毛啊,陳凱歌算毛啊,拍的電影,咱都不愛看。胡扯了一通之后,眾人開始激動的喊出“我們一起拍電影”,拍的電影,顯然是他們自己喜歡的題材,而不是迎合電影市場的題材。
這樣賈樟柯等人在入學不久后,就拍了一個成本1000元的廣告。其后,在95年,三人又搞出了《小山回家》,在香港拿了一個獎。靠著《小山回家》在香港拿獎,三人也開始受到香港同行的關注和欣賞,這給97年,他們籌劃的畢業(yè)作品《小武》拉投資,奠定了基礎。
《小武》拉到的投資其實并不多——區(qū)區(qū)的20萬元。但對于影視行業(yè)的新人而言,有人肯投資20萬元,也相當?shù)碾y得了。
因為,沒有名氣、沒有過去票房成績作為資歷的青年導演,那個投資人錢多了燒得慌,愿意投資給你練手混經(jīng)驗?
所以,不少的青年導演出道,一開始往往是燒自己的錢,去練手,去混資歷!
絕大多數(shù)的青年導演自己籌集幾萬、幾十萬拍出來的片子,都是血本無歸,沒有搞出什么名堂,于是,就黯然退出了殘酷的江湖。
而能夠拿別人的錢去拍電影,已是成功的第一步。
如果這第一步的門檻都沒有邁出的導演,等于是一直在撲街,還沒有出頭機遇。
賈樟柯是北影文學系93屆的學長,今年正是他的畢業(yè)之年。電影學院的每一個畢業(yè)生,都深知出名要趁早,如果不能很快混出名堂,就有可能被殘酷的圈子所淘汰,只能去從事一個平庸的工作了。
所以,每一個畢業(yè)生,就希望盡快的證明自己,在圈內(nèi)留下自己的名號,賈樟柯也并不例外。
作為文學系的,賈樟柯寫劇本和電影評論,自然不會有問題。事實上,他的文筆也是相當好的,王啟年看到賈樟柯寫的劇本,就知道若是單純的比文筆,自己面對這個學長,未必有優(yōu)勢。
當然了,王啟年不會因為文筆不如人而自卑,畢竟,在他眼里,文筆夠用就好,太好反而是負擔。文筆好,混小眾的文藝電影圈子,自是如魚得水,但想要讓票房大賣,更多還是靠劇情、創(chuàng)意、賣點之類的。
與賈樟柯交流了不久,王啟年就發(fā)現(xiàn),這個學長是非常有想法,也非常自負的一個人。但卻對于迎合票房市場,卻是不屑的,他天性就是想要拍那種文藝電影的導演。
在后來,賈樟柯在海外屢屢拿獎,電影開始能夠在海外小眾的文藝院線發(fā)行,與市場化的大片比票房自是不如。
但借助在拿獎拿到手抽筋而積攢的小眾口碑,片子在世界十多個幾十個國家放映,加起來拿幾百萬美元,甚至千萬美元的票房,還是很容易的。
再加上,賈樟柯是一個很會精打細算的導演,盡管是拍市場很小的文藝片,但他的投資規(guī)模很小,幾十萬、幾百萬就足夠了,所以,其拍的電影盡管票房數(shù)據(jù)看起來不多,但幾乎都是賺錢的。
不過,從《小武》開始,賈樟柯很多電影,根本就是沒有拿到國內(nèi)的電影許可證,也沒有批準他去海外參賽。
屢教不改的情況下,也是上了國內(nèi)廣電的黑名單,其拍的電影不少,但幾乎沒有一部在國內(nèi)正規(guī)影院上映過。
若換王啟年處于賈樟柯的位置,應該趁著國際上的名氣還值錢的時候,向國內(nèi)影視行業(yè)的主管部門低頭認錯,態(tài)度誠懇一點,配合一點,拍一點國內(nèi)能上映的電影題材,能夠獲得國內(nèi)市場票房之后,可能是前途無量的。
不過,這年頭流行的就是叛逆,你叫我不這么干,我偏要這么干,就是現(xiàn)在不少中二文青們的心態(tài)。等到未來心態(tài)成熟,不那么二的時候,已經(jīng)騎虎難下,轉(zhuǎn)型已經(jīng)很難了。
再加上,賈樟柯在海外還有一點市場,能賺錢餓不死的情況下,也覺得沒有必要迎合國內(nèi)的審核政策了。
從這一點來看,王啟年覺得賈樟柯挺二的——專門跟人民幣過不去!
不過,換句話來說,賈樟柯從海外拉投資,在海外上映賺錢。而拍攝電影基本都在國內(nèi),等于是在國內(nèi)投資和消費,給國內(nèi)一些圈內(nèi)人士提供露臉走紅的機會。對于同行的導演而言,他也是與世無爭,不會與別人搶國內(nèi)市場的好人。
……
《小武》這部電影來源于賈樟柯早年寫的一篇小說,而這部電影能夠籌資拍攝,主要是香港攝影師余力為的功勞。
當然了,余力為也是剛剛出道不久,能力是有限的,僅能拉到20萬元的投資。這筆投資,一般導演是很難將之拍成像樣的電影。
不過,賈樟柯卻是非常用信心,因為,他的口號的:“一塊錢當十塊錢花!”
能喊出這個口號,說明這個劇組是很摳門的劇組。
劇組眾人的片酬,少之又少,拍片是地點選擇在山西汾陽,是賈樟柯老家,一個很破很窮的中部小縣城。
劇組十多人,住最便宜的旅館,吃廉價的盒飯。一天在吃住方面,預算壓制在500塊錢以內(nèi)。
此外,攝像機方面,是余力為提供,省去了一大筆租金。劇組的片酬什么的,大多數(shù)是友情價。最貴的片酬,男主角、女主角也不過幾千塊錢的片酬。
1塊錢當10塊錢用。20萬元的投資,要拍出200萬投資的效果。
這樣的成本控制的能力,也就是摳門的技術,讓王啟年覺得挺值得效仿的。
因為,電影也是一項投資,即使的文藝片,其實也是希望有投資收益的。很少有電影投資者和導演,一點也不在乎票房。能將1塊錢當10塊錢用,絕對比10塊錢當1塊錢用的導演,產(chǎn)生的投資收益率更佳。
對成本控制,也是有效避免虧本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