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現實

陪你一起游草原

75,高廟的神,塞上的花兒

陪你一起游草原 沙棗樹林 2508 2022-04-29 08:38:42

  75,高廟的神,塞上的花兒

  來到中衛(wèi)縣城,最震撼的是市中心有一座鼓樓,與XA市的鼓樓形制一樣,只是規(guī)模小了一點,但縱觀全國而言,一個縣城有一個古老的鼓樓,即使一道靚麗的風景,也是一個城市的名片。沿鼓樓向北走200米處有一座寺廟,就是著名的高廟。

  中衛(wèi)高廟始建于明代永樂年間,至清代已成為一處規(guī)模較大的古建筑群,表現出寧夏古建筑的風貌。整個建筑群以其殿宇精巧,檐牙相啄,翼角高翹曲廊有致而聞名遐邇。它與“大漠奇觀“齊名,是中衛(wèi)兩大景觀之一。

  廟前有保安寺,山門朝南,但是城市的改造改變了它的方向,游人現在只能從東門而入,再進入寺廟的二道南門,廟正門的磚雕牌坊上有一副對聯(lián):“儒釋道之度我度他皆從這里”;“天地人之自造自化盡在此間”。橫批是:“無上法橋”。我覺得這個對聯(lián)有意思,抄錄在我的筆記本里。

  “無上法橋”簡單的四個字,已概括了我國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古詩《觀物吟》曰:“耳目聰明男子身,洪鈞賦與不為貧。因探月窟方知物,未躡天根豈識人。”、“無上法橋”,“妙有真境”則是典型的佛教思想。描述了一種不可思議的覺悟境界。

  山門之上是魁星樓,內塑魁星造像。進山門迎面是一座雙層的磚雕牌坊,婷婷玉立,結構獨特。廟里供奉不僅有佛、菩薩,還有玉皇、圣母、文昌、關公。佛、道、儒三教的偶像,濟濟一堂。真不愧是一座三教合一的寺廟,很奇特。

  這是全國為數不多的儒釋道共同供奉的廟宇,這也是中衛(wèi)這個邊塞城市,自古東西貫通,文化交流,包羅萬象,多方面融合的表現。

  主樓分上中下三層,高聳入云,雄偉壯觀。中樓靈巧別致,六角三重檐四面坡頂分三層疊合。

  底層東西兩側的文武樓別是一番景色:文樓塑文昌,身騎四不象怪獸;武樓塑關公,騎赤兔追風馬。高廟雕塑繪畫想象豐富,色彩鮮艷,筆法細膩,顯示了民間藝人不同凡響的高超技藝。

  由此上踏15級臺階,至大雄寶殿,內塑釋迦牟尼坐像。里邊有幾個和尚,跏趺而坐,敲著木魚,念經做功課。大殿四周站立著不少在家修行的居士,雙手合什,十分恭敬,跟著和尚一起誦經,幾十個人的聲音揉在一起,形成共鳴,震撼人心。

  來到殿后,有24級臺階,拾級而上,經牌坊、南天門、中樓,最后是高達三層的五岳、玉皇、圣母殿。

  中衛(wèi)的高廟在西北地區(qū)是很出名的,我注意到高廟的建筑很有特色,九脊歇山、四角攢尖、十字歇山、將軍盔頂等各種類型的殿宇。

  穿過34級臺階,直抵南天門。這些主要建筑,都在一條中軸線上,它們層層相因,逐步增高,氣勢雄偉。在高廟主體建筑的兩側,還有鐘樓、鼓樓、文樓、武樓、靈官殿,地藏殿等配殿。

  高廟是傳統(tǒng)建筑與民間建筑完美結合的獨特的古典建筑群。專家也說高廟不僅是中國,而且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古典寺廟建筑之一。

  來到高廟,少不了要看羅漢堂,因五百羅漢塑像太多,非一絲綢之路也是佛教傳入和融合內地的路線般佛殿所能容納,有500羅漢堂的寺廟都是大寺廟,中衛(wèi)高廟有羅漢堂,又是佛、道、儒三教共存和供奉,因此很有知名度。

  昔日的中衛(wèi)是古絲綢之路的一段,而佛教傳入中國和融合也是有絲綢之路帶動的。這里商旅文化的交流,不僅帶來了人煙,也帶來了繁榮,更帶動了佛教文化的發(fā)展。因此當地佛教興盛,佛教徒眾多,寺廟也很多。方圓百里之內,如大佛寺、文昌廟、觀音寺、奶奶廟、蓮花寺、資壽寺……

  1934年XZ班袶路過寧夏中衛(wèi),曾為馮法主摸頂,也是佛教界的空前盛事。

  高廟以其獨特的古典建筑風格和深邃幽遠的佛教文化,深厚古老的中國儒、道文化底蘊吸引著過往的游客,引起了許許多多的人們發(fā)自內心深處的震撼!

  出了高廟向北走就是中衛(wèi)火車站,前面有一個很大的廣場,除了南來北往急匆匆的行人之外,當地的居民和老百姓在這里歇腳曬太陽聊天打牌,還有大媽在跳廣場舞,也十分熱鬧。

  我們吃過晚飯,來到古北水鎮(zhèn)內的皮影館看地方戲。

  水鎮(zhèn)內的皮影演出每隔15-20分鐘就會有一場,上午11:00和下午16:05共兩場。皮影戲的演出廳不大,容量約50人左右。大廳正前方是一塊白色屏幕。演出開始的時候,從后方打上強光,透光的影中,皮影惟妙惟肖的在跳動,后面有人唱著:

  正月里凍冰立春消,二月里的尕魚娃兒水面上漂; 2.三月里的桃杏花人人愛,四月里的刺梅花院子里開; 3.五月里的牡丹花滿園香,六月里的川草花賽金花; 4.七月里的葡萄搭成個架,八月里的西瓜彎月牙; 5.九月里的菊花開千層,十月里的瓜果送親人; 6.十一月的柿子當街上賣,十二月的臘梅花風雪里開……

  皮影戲初叫“影戲”,乃以素紙、厚紙、紙板之類材料制成人物及相關剪影,人于帳后在燈光照映下操作表演。

  皮影在制作表現手法上,常常以相貌俊丑的刻畫來表現善惡忠奸人物,“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與之丑貌”,類似京劇中的臉譜。制作時,精工細刻,生活用具、刀馬人物等造型生動優(yōu)美,尤其是人物造型刻剪得更為精細,生動靈巧,立體感強,突出人物個性。人物造型以傳統(tǒng)的戲劇人物為主,分生、旦、凈、丑等類型,其中“生”的造型有老生、小生、胡生;“旦”的造型有老旦、小旦、刀馬旦;“凈”的造型有火凈、黑頭、三花臉;“丑”的造型有丑旦、丑角等。

  歌詞逗人,歌聲悠揚、甜美、婉轉,如黃鸝鳴叫,還有那么一種說不出的蒼涼韻味,讓人心里由不得打顫顫。

  遠看燈火照,近看像個廟,里頭人馬喊,外邊哈哈笑。這則謎語很形象地寫出了中衛(wèi)皮影戲的典型特征。

  具有短小精悍、靈活多變、粗獷豪放等特色,體裁迥異,別具風格。內容廣泛,體裁繁多,具有粗獷濃郁的地方鄉(xiāng)土氣息和樸實鮮明的民族民俗特點,時代感十分強烈。從藝術表現手法上講,情趣幽默、借喻諷世,大膽活潑地應用突破了民間傳統(tǒng)的口頭創(chuàng)作形式和藝術表現手法,形象貼切,生動感人。

  圍著的觀眾席上傳來了一片叫好聲,大家都鼓起了掌。

   “再來一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有觀眾鼓勵的喊著,要繼續(xù)演出。據介紹這出戲是他們的拿手好戲。

  清朝初期,皮影戲開始從陜西、甘肅一帶傳入中衛(wèi),到民國時期,其演出達到頂峰,涌現了一批演技高超的皮影藝人,較著名的有香山的劉家牤娃子,鎮(zhèn)羅李嘴的李金壽,東園白橋的韓生壽,宣和的陶生智、張振家等藝人。他們或自家組班,或與人搭班。每當夏收、秋收后,走村串巷,組臺演出。另外,他們也常在農歷各節(jié)氣或廟會上演出,遇到婚喪嫁娶、壽旦生辰時也會應邀前往演出。在眾多的皮影藝班和藝人中,名氣大、表演技藝高者當數劉家牤娃子。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