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趕考準備
進京趕考,是一場修行。
幽州范陽前去京都長安,沿途需經(jīng)過定州(今保定)、恒州(今石家莊)、邢州(今邢臺)、相州(今安陽)、懷州(今新鄉(xiāng))、鄭州(今鄭州)、洛州(今洛陽)、鼎州(今靈寶),最后到達長安(今西安)。
將地圖上各州直線距離連接起來,大約一千公里。
實際行進的路線,肯定不是直線,粗略算下來約摸有一千五百公里。
隋朝時修建的永濟渠當時已經(jīng)開通,可直接從涿郡至洛陽,洛陽經(jīng)黃河與廣通渠又可以直通長安。
但水路受風、雨、水流的影響會比較大,北方的學子又可能會容易暈船。
另外便是一船有幾十號人,走與停全憑船家的安排。
如果說走陸路是自由行的話,坐船便是跟團游。
蕭明與盧照鄰、張若懷此次結伴而行,走陸路的安全性相對有保障。
在那個年代,不少學子因趕考路上,體驗到不同地區(qū)的風土人情,經(jīng)歷艱難險阻,乃至奇遇艷遇,而寫出優(yōu)美的詩句,寫出接地氣的文章。
作為一生放蕩不羈愛自由的蕭明等人,毫無疑問的選擇了自由行。
馬車在趕長途的情況下,一天行進五十公里上下為宜。
這樣既不傷馬,也能保障進度。
滿打滿算,一千五百公里需要三十天。
刮風下雨不能走,加上沿途打尖、住店、游玩觀光的時間。
樂觀的情況下,兩個月可到,保守的情況下,三個月可到。
要在十二月前趕到禮部報名,則需九月初便出發(fā)。
這幾個月期間,天氣也相對晴朗少雨,這便是朝廷安排十二月報道的原因。
報道時需要交兩個文件,一個是州府開具的‘解狀’,相當于準考證,這個他們三人已經(jīng)拿到了。
另一個是‘家狀’,上面寫著姓名、年齡、籍貫等主要信息。
其他信息還有:舉數(shù),表示來自哪個州的考場。場第,也就是報考哪個科目。相貌特征,比如臉上有幾粒麻子之類。
如果家族中有人做官,還須報備他們的名字、官職等等。
資料遞交上去后,禮部會統(tǒng)一審核,統(tǒng)一發(fā)榜,公示結果。
只有名字在榜上的學生,才能參加科舉考試。
如果被人舉報,曾經(jīng)干過偷雞摸狗的勾當,或者隱瞞考試信息,或者名字與皇帝有避諱,都會被刷下來。
~~
后代的一些福利,比如補貼給考生路程費,發(fā)放‘奉旨會試’的小黃旗,沿途州縣對考生的保護政策等,在唐朝的時候,都還沒有完善起來。
所以在趕考路上,遇上打劫、偷盜、詐騙等,都是家常便飯。
~~
盧照鄰是富二代、官二代,自然是租了馬車,租的馬車會配一個車夫。
這一來一回,馬車加車夫的費用,差不多要三千文錢,一般人家是完全承擔不起。
蕭明和張若懷都屬于中產(chǎn)階級,他們選擇騎驢。
一頭驢子價格大概需要五百文錢,當時驢子還可以租,比買是要便宜不少。
蕭明直接買了一頭,一來他后續(xù)懸壺濟世的時候,走山蹚水的,有頭驢子方便點。
另外即便后面不再使用,他還能轉手賣掉,也幾乎不會貶值,相當于固定資產(chǎn)投資。
他們三人之外,還有諸多平頭百姓,是屬于沒有資格,也沒經(jīng)濟實力上官學的,則只能由州縣舉薦,以‘鄉(xiāng)貢’的身份報名。
當然,對于這些‘鄉(xiāng)貢’進京趕考,則多選擇步行。
因此形成了一條趕考鄙視鏈:馬車>騎驢>步行。
~~
接下來便是準備行李。
因為不用徒步,加上有盧照鄰這個富二代的馬車在,背包便省了。
各類家伙事只須簡單包扎一下,便都放盧照鄰的馬車上。
蕭明準備的行李:
衣物:一套換洗的秋衣,一套冬衣。
藥品:急救藥、風寒感冒藥、跌打損傷藥、針灸包。
書籍:《禮記》、《左傳》、《詩》、《周禮》、《儀禮》、《易》、《書》、《公羊傳》、《谷梁傳》共九本。
干糧:燒餅一串(約十個),胡餅兩打(二十四個)、粟米五斤(應急時使用)
驢糧:毛驢的口糧,干草兩捆,應急時使用,平時休息時找塊有草的地方便可。
其他:盛水的葫蘆、裝水的羊皮囊、生火的火鐮、防身的匕首等物。
筆墨紙硯到了長安再買,藥材、干糧、毛驢的口糧這些準備幾天的量,一路上再隨時補充。
按慣例更新錢包:
【姓名:蕭明】
【……】
【財富:210文。買毛驢花費500文,干糧火鐮等花費50文,公式:760-500-50=210】
~~
這一路上,山高水長,艱難險阻,需要的是經(jīng)濟實力與膽魄。
到人煙罕至之處時,討水、討飯、寄宿等,沒點社交牛逼癥都很難生存下去。
萬事俱備,只差一件事情辦好便可上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