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歷2010年3月8日,祖孫二人遇到了到BJ后的第一場大雪。雖然雪下得比前些天兒的大,室外也要冷得多,但凌晨7點,祖孫倆還是準時坐上了中青旅的一輛旅客大巴,開始了接下來的長城之旅,去觀賞冬日里的長城雪景。
由于是團隊旅游,所以在車上的時間,多半是導游小姐在說話。
從導游小姐的嘴里,祖孫倆知道今天他們二人分別是團隊中年紀最長和年紀最小的。
同時,今天的行程,分上午和下午。上午是明十三陵——長陵。游完長陵后,在BJ最大的玉器廠參觀并吃中午飯。
下午是八達嶺長城。在游完長城后,中途在CP區(qū)最大的果哺市場品嘗果哺小駐后回住地。
十三陵,印象里最深的就是十三陵水庫。
十三陵水庫,在小學語文的課本中有過描述。它體現了,建國后,集體修建十三陵水庫熱熱鬧鬧的場面和勞動的快樂,同時也算是建國后五十、六十年代大基建、大生產的一個曲型的縮影。
車過十三陵水庫的時候,導游小姐有過提及,只見她手指的方向被厚厚的白雪覆蓋著,而且水庫上面的白雪越來越厚。
導游小姐暫停講解的時候,空調在響動著送出陣陣暖風,車外的雨刮器在刷刷地刮著天空中不斷飄落下來的雪片。
而窗外,還不時有石雕牌樓和古墓,從祖孫倆的眼界里掠過。這些石雕牌樓和古墓,似乎正帶著一段歷史在向祖孫倆述說著。
車到一個停了足有十輛大巴的停車場后,祖孫倆在導游小姐的引領下,下車來。
趁著導游小姐到售票處購買門票的時間,祖孫倆和其他人一樣,遞進著站在標有明十三陵——長陵字樣的門墻下抹著臉上的落雪,拍照留影。
越到后來雪下得越大,以致祖孫倆拍到后面的那些照片,盡是大雪遮面蓋臉的樣子。
雪又下得越來越大了。祖孫倆跟著團隊,過檢票口,只見里間的古柏和年歲已老的落葉樹,都穿戴著白帽、白襖,正迎著鵝毛飛雪,站在大殿階前的兩邊,似是在不解地看著祖孫倆等等這些不速之客。
為什么正在不解地看著祖孫倆等等這些不速之客?那是因為,古時的王公大臣都是落轎下馬后,步行數十里來祭拜的,而今祖孫倆等等這些人則是坐著冒煙的鐵車滾滾而來,且還不行燒香禮以敬畏神靈!
祖孫倆見到階前兩邊的那幾棵雪中古樹,覺得景致極為宏大,便停下來,急急地留個影了,然后小跑了,踏著聲聲作響的積雪,追導游小姐去了。
那踏上去聲聲作響的積雪,沒膝的厚,即便專供游人走的道,在經工作人員不時地清理后,仍會不時地積到鞋腰。
十三陵,所在地,名為天壽山。
山的名稱,恐是明時皇帝死后比作天壽而名吧。雖有自我吹捧之嫌,但十三陵的所在,的確是個風水極好的地方。
明朝十六帝,除“開朝皇帝朱元璋,建都南京,然后死后葬于南京;二帝,因叔父即后來的明成祖朱棣相逼,而不知所終;末帝,福建投海自盡”外,其余的十三個皇帝,都葬在了天壽山。
導游小姐說,清朝承繼明皇后,清帝本有清掘十三陵的想法,只因十三陵地屬BJ龍脈的的龍尾,與龍頭紫禁城同在一條中軸線上,才未敢造次,而將其身后事安排到了河北。
在導游小姐的引領下,祖孫倆,經已開掘的長陵地宮通道,過陵樓后,便見到了“一座,用建長陵地宮掘出的層土,堆積而成的方圓數百米”的土山。
這土山,便是明十三陵的首陵——長陵。
陵上,柏樹成林,樹下種著草。
陵上的柏樹很大,且都紛紛見證了長陵五百多年的歷史。
成林的柏樹下,種著草。那些草的樣兒,自然是要告訴祖孫倆,長陵有專人在精心管護著呢!
長陵,是明成祖朱棣和皇后徐氏的合葬墓,是十三陵中建筑最早,面積最大、規(guī)模最宏偉、工藝最考究,原建筑保護最完整的一處墓園。
從土山旁,小心地踩著積冰歸來,導游小姐接下來,帶著祖孫倆一行,來到了長陵的主要位置,即陵園的主要建筑棱恩殿和棱恩門。
是的,是筑棱恩殿和棱恩門,都帶著“恩”字。這帶有“恩”字的建筑的名稱,就是要時刻提醒世人,告訴游人:皇帝死后,仍不忘“要其遺屬,對其追恩和感恩”。
棱恩殿,規(guī)模宏闊,用材考究,頂部為中國古代封建皇朝最高等級的重檐廡殿式。
殿面九間,里五間,意為九五之尊即皇帝所在。
全殿由60根楠木大柱支撐,60也為天數。
最粗的一根重檐金柱高12.58米,底徑達1.124米,為世間罕見佳木。
60根楠木大柱,一說產于福建,一說生于云南。不管是產于福建,還是產于云南,能經勞力運至BJ,都能讓人稱奇不止。
殿內,中間是明成祖朱棣的坐像,記不清是銅鑄還是金鑄的,總之,做工非??季?,整體看上去也非常英偉。
進殿后,左進右出,祖孫倆一路上,看見了許多珍奇。
這些珍奇,都是皇陵,隨葬衣物首飾和生活起居用品。
主要有皇冠、鳳袍,玉器、金飾、銀飾。
這些珍奇,與祖孫倆先前在故宮中,見到的樣式和風格均有不同。
故宮中的珍奇,體現的是外來民族清朝皇族的生活習俗。
而長陵這里,則體現的是中原地區(qū)明朝皇族的生活習俗。
同時,長陵這里,還鮮明地反映了皇后和貴妃娘娘的等級。在展廳里,皇后的生活用品是金鑄的,而貴妃娘娘的生活用品是銀鑄的。
明時,最珍貴的東西,非金也非銀,而是玉器。展廳展示了很多比較齊全的出土的玉器。
除了珍奇,殿內壁,還懸掛有多幅畫作,旨在宣介著明成祖朱棣的文德武功。
從殿內出來,駕車的老師傅已經發(fā)動好了旅客大巴,車內暖暖的。
祖孫倆,雖然多半時間是在棱恩殿內參觀,但仍然會覺得很冷,一出殿便急急地上了車。
在車上,導游小姐派發(fā)給了每人一張團優(yōu)證,說是帶著它,才能免費參觀BJ甚至是亞洲最大的玉器場,然后在場內吃飯。
當然也可以在吃完飯后去參觀,因為玉器場就在餐廳的隔壁。
在旅客大巴開往玉器場的路上,導游小姐特意向團隊講了一個龍生九子的傳說,說得祖孫倆和團隊的每一個人都認真地傾聽著,大家心里都在想著這個導游小姐好有才氣。
導游小姐說,相傳劉伯溫,受玉帝指派,號令四海龍王,轉世輔佐明君。因龍王老邁,便派出自己的九個兒子,跟隨劉伯溫,輔佐朱元璋打下了大明江山,又助朱棣奪得了皇位。
當這九子功得圓滿,準備返回天廷復命時,明成祖朱棣以修筑紫禁城為名,拿了劉伯溫的斬仙劍號令九子。
雖說明成祖朱棣是天子,但九子畢竟是神獸,在聽了明成祖朱棣的號令后,頓時呼風喚雨,大發(fā)雷霆。
朱棣見斬仙劍震不住九子,便用計將九子老大壓在了能鎮(zhèn)四方神鬼的神功圣德碑下(神功圣德碑上記載有“真龍?zhí)熳印鄙耙皇浪龅墓Φ拢?,外加兩代帝王的玉璽印章。
其它的八子,眼看老大被壓碑下,不忍離去,便決定一起留在人間,但發(fā)誓永不現真身。
朱棣雖然留住了九子,但得到的卻僅僅是九個塑像般的神獸。劉伯溫知道后,也棄朱棣而去,并脫離肉身后返回了天庭。
這樣一來,朱棣自然后悔莫及。同時,為警示后人不要重蹈其覆轍,朱棣便讓九子各司一職,流傳千古。
老大(bixi)形似龜,力大,今為石碑下龜趺。
老二螭吻,形似曾,性好望,今為屋上獸頭。
老三蒲牢,形似龍而小,性好叫吼,今為鐘上級星。
老四狴犴,形似虎,有威力,今立于獄門。
老五饕餮,好飲食,故立于鼎蓋。
老六蚣蝮,性好水,故立于橋柱。
老七睚眥,性好殺,故立于刀環(huán)。
老八金猊,形似獅,好煙火,故立于香爐。
老九椒圖,形似螺蚌,性好閉,故立于門鋪。
到了玉器場,孫女高興著要爺爺將團優(yōu)證給她佩戴在胸前,孫女非常喜歡佩著的樣子,以致下午從長城下來在果哺市場品嘗果哺、購物后,也沒有將其交回導游小姐手里,而是自己悄悄地將團優(yōu)證給收藏了起來,而且還帶回了貴州,帶回了家。
吃飯前,孫女嚷著爺爺給她買了一包玉米花,一邊香吃著,一邊巡看著餐廳邊上缸中的那些在家中從未見過的各色魚類。
這里的魚,尤以魚的個頭大和顏色的多樣而醒目。孫女特喜歡缸中草黃色的熱帶魚,小手還時不時地向游過來的熱帶魚招著手!
飯是導游小姐安排的。吃飯的時候,導游小姐照顧到了祖孫倆這個團隊多半是南方人,便特意安排服務員上來了一桌南方菜。
團隊十三個人圍著一大張圓桌,各找一個座位坐下后吃著飯,孫女吃了些肉絲和雞蛋羹。
導游小姐和旅客大巴司機,另食一處。
十三個人圍著一大張圓桌吃飯,雖然飯菜簡單了一些,但能吃到熱氣騰騰的南方飯菜,已為不易了。
吃完飯后,祖孫倆跟著團隊在導游小姐的引導下,去了玉器場。
玉器場內,陳列著許多各式不同檔次的玉器。
玉器場內,有服務員在勸買,有工人在制著,還有專家在驗玉。
開始的時候,導游小姐也像團隊的其他人一樣,像真的是第一次來的樣子,在小心地巡看,且煞有介事地聽著服務員的介紹,還裝著要買而不時問價的樣子。后來覺得大家都曉得了她們這一行的潛規(guī)則,便放開了而不再拘束,然后做她想做的事兒去了。
玉器場內,雖說有很多玉雕的珍奇走獸,但最吸引孫女眼球的卻是一棵棵玉白菜和一串串玉葡萄。
玉白菜,在BJ,特別是在包括BJ以外地區(qū)的大賈富商們的營業(yè)廳內或宅內大堂上,一般都有著大的用處。菜心朝向大門,寓意招財進寶,一棵普通玉白菜,一般都得價值十萬元左右。
等看過了玉白菜,孫女又嚷要著“葡萄”。
可一串最便宜的玉葡萄,就價值九千元。爺爺見孫女嚷要著“要葡萄”,忙說:“那葡萄吃不得”,忙說:“以后買”,然后牽著不愿離去的孫女走開了。
不遠處的另一邊,有團隊的數個成員,在一個柜臺前,好像在圍著看什么。爺爺見了,便牽著孫女也湊攏過去想瞧個究竟。原來是團隊中的一位貴州思南籍女子在買玉鐲。
那女子在不舍地把玩著,恰時導游小姐在旁也努力地鼓買著,說什么“玉能潤膚康體,越戴越珍奇”之類的好話。
后來,那女子終是被柜臺服務員和同行的導游小姐,給說得心動了,然后心甘情愿地,花了2580元錢兒,買了去到專家臺前領了驗證卡后,戴在左手腕上。
見有人買了玉鐲后,導游小姐不再象之前看到大家只看不買的那個不高興樣兒,臉上終于有了收獲。
祖孫倆的臉上也有收獲,那收獲滿是佩服的樣子。孫女為同行的那買了玉鐲然后戴在左手腕上的女子高興著,爺爺也充當了一回幸福的看客。
從玉器場出來,從八達嶺高速轉上京張高速,再從京張高速上八達嶺旅游專線,經至今仍在運行的中國第一條鐵路——清時京張鐵路邊上的居庸關,到過八達嶺長城索道站。
到達八達嶺長城索道站,然后在導游小姐交代了登長城的注意事項后,祖孫倆開始經索道乘坐纜車。
這是祖孫倆第一次見到索道的樣子,自然也是第一次坐纜車。
只見纜車,上下穿梭不停。過來的纜車,在轉盤處減速到待乘客下到站臺上后,再轉到轉盤的另一邊,然后再等到乘客從站臺上抓緊時間上去坐好后,便滑行離去。
纜車中間有背靠背的倆排長椅,夠6個成人相背而坐。
纜車周邊,除了有兩道機控門外,纜車上沿的周邊都是透亮的,以方便游人觀賞風景。
祖孫倆,是團隊里第三批坐上纜車的游客。
纜車上滑得很快,坐在里面,祖孫倆覺得新鮮,以致滑行在最高最險處往下看時,心悸的感覺也只是一瞬。
后來游完長城后,坐纜車從索道上滑行下來,人往下看的時候尤為害怕。幸好,爺爺擔心著孫女,而孫女依伴著爺爺,自然是減消去了不少恐懼。
纜車上滑的時候,在孫女的身邊,不時有下行的游客乘坐纜車經過。
而前邊的纜車,團隊里的游客,也有部分人在不時地扭頭與孫女對著眼兒。
后邊不遠處的纜車,自然是在滑行著跟上來。
左邊是多石少土的雜木灌林,天空飄滿了雪,雪把山嶺的山腰、山溝和山腳都鋪蓋了,只露出一點點斷斷續(xù)續(xù)的山土顏色。
從車上往下看有懸空的悸怕,從下往上看則山頂已然被飄雪給遮住了眼,甭管是下邊的還是上邊的都看不大清。
右邊是呈龍蛇狀不斷延伸的長城。其中有一段,還真像《西游記》中悟空和八戒扛蛇精的樣子,頭、尾高翹而腰下垂得利害。
孫女隨著爺爺手指的方向數看著,就這樣一路興致勃勃地到了索道的另一頭。
山下索道口,是在棚房內;山上的索道口,則是在長城下的山洞里。
祖孫倆從纜車里出來,在50余米長的通道內,孫女走在前,爺爺跟在后,倆人都很歡快。
這歡快,當然是因為祖孫倆人平生第一次乘坐索道纜車的興頭還在,還更因為是就要到了此行最重要的地方——八達嶺長城。
長城,世界七大奇跡之一,中華標志。
長城在秦漢時就有修建,今天的長城,是指明時為抵防游牧族人入侵中華農耕族人所建。
它西起沙漠荒野中的嘉裕關,東至黃海邊上的山海關,全長近萬里,故又稱萬里長城。
長城,大都修筑在群山峻嶺之巔。
在群山峻嶺之巔,修筑長城自然是超難。當然修筑成了之后,自然也是地勢險要,易守難攻。
祖孫倆,這次登上的長城,是修筑在燕山山脈的八達嶺長城。
在已開放的長城地段中,八達嶺長城,最為險峻難登和有名。
從上行的索道纜車上下來,出山洞口,便站在了長城上。
只見長城從腳邊開始往腳下、頭上作蛇樣延伸,而且遠遠地仍能見到長城一直在伸展。那蛇樣延伸的樣兒,竟然在眼界里沒有欲消失或著停下來的意思。
長城上,天空中的雪,下得比山下大得多。站在長城上確實很冷。
祖孫倆忍著冷,整整衣裝,在雪地中找了個好地段照了相。
等留下了到長城的印記后,開始隨如潮的人流向上攀登。
由于天氣的原因,導游小姐幫游客,選了最能代表八達嶺長城的一段,然后囑咐幾句后,散去了。
導游小姐選的這段長城,攀登起來,的確是十分艱險,且似乎是長城的最高點!
攀登的時候,孫女被爺爺的右手,托著屁股背在背上,爺爺的左手掌則是緊緊地握著離地約70厘米高的沿城墻延伸的鐵欄桿。同時,爺爺的左手肘,還緊緊夾住了那鐵欄桿。然后,往上左腳接右腳地,往上熱鬧地與旁人相互叮囑了,鼓著勁兒向上攀行。
攀行的時候,還不時地在稍顯平緩且略可駐腳的地方,喘了口氣后,繼續(xù)往上登。
往上登的時候,爺爺不時抽出手來,抹抹飄落到臉上飛雪。孫女則不時地將手從爺爺的脖子上松開,幫著刮散積在爺爺頭上的飄雪。
在幫著刮散積在爺爺頭上的飄雪的時候,孫女還偶而會伸出舌頭來去“弄雪”。下來的時候,也大致如此,不同的是下到要進山洞乘坐纜車地段的時候,孫女都有些凍哭了,后來的洗出來的照片中,便有孫女被凍得欲哭的模樣兒。
到了最困難最累的時候,祖孫倆往上又再堅持了一下,終于沒再走更多,便到了坡度不足30度的地兒。
到了這地兒后,在可以繼續(xù)攀登的路上,沒有了階梯,平緩往上,可見一烽火臺。那,便到此行的最高點。
烽火臺的門,被磚石封住了。臺上,用肉眼去看,也見不上古時巡守的衛(wèi)兵,和來敵進犯時用著報警用的燃起了的烽煙。
烽火臺下,游人很多,祖孫倆也象其他人的樣子,或迎著烽火臺留下身后或身下的數不盡和看不盡的城墻,或站在烽火臺下留下烽火臺的模樣,或單照,或合影。
最為好玩的,當是孫女假裝摔倒在烽火臺下的雪地中,然后摟抱著人的段段影像。那些個段段影像,惹來所有游人歡笑的同時,也給冬日里飄雪的星空和星空下的長城,送去了好多好多的浪漫和天真。
旅客大巴司機,在車上開著暖空調,等了大家大致一個時辰的時候,團隊中的游客開始陸陸續(xù)續(xù)地回到旅客大巴車上。祖孫倆,當然是隨團隊中的大多數人,一道回到車上來的。
在回程的中途,在導游小姐的引導下,還去了CP區(qū)最大的果哺市場嘗了鮮,買了果哺和BJ烤鴨。
從果哺市場出來,坐上車,然后在回市區(qū)的那幾個小時的路上,孫女一直睡著覺,而車外則一直下著雪。
路燈亮起的時候,爺爺在旅客大巴車進城后不遠的地方,還看到了一家茅臺酒專賣店。而那家茅臺酒專賣店里的“茅臺”二字,自然是引發(fā)了爺爺的鄉(xiāng)愁。
那“茅臺”二字,所引發(fā)的鄉(xiāng)愁,在心頭縈繞不絕。祖孫倆,似乎真的要計算離京回貴州的行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