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三國:從單騎下?lián)P州開始

第二十章 揚州時局

三國:從單騎下?lián)P州開始 卜部 3462 2022-04-14 20:05:00

  七月初一,劉繇召集群臣議事,劉基也出席了會議。

  首先要說的是人員變動的大事。

  六月底,吳郡太守盛憲正式辭官養(yǎng)病,劉繇表舉許劭接任,正式將吳郡納入控制范圍!

  伴隨這件大事,還有一件小事就是,吳郡都尉許貢因為被人舉報刺殺朝廷命官而被罷官,其本人也被收監(jiān)。

  然后官府又接到百姓告狀,說許氏欺男霸女、欺行霸市、橫行鄉(xiāng)里、魚肉百姓,釀成命案數(shù)十起,許氏宗族很多人因此被抓捕歸案。

  第二件大事——孫策終于開始攻打廬江!

  不僅如此,袁術(shù)在興平元年六月可謂是狂飆突進!

  先是再遣吳景、孫賁領(lǐng)兵萬人南下,順便攻占廣陵太守張超治下的東城,并以此為跳板占領(lǐng)阜陵縣。吳景和孫賁就此屯兵阜陵,對歷陽虎視眈眈。

  袁術(shù)又派大將橋蕤、樂就領(lǐng)兵4萬攻打徐州劉備,先是占領(lǐng)夏丘,然后進兵盱眙、淮陰等地。盱眙和淮陰是張超控制的地盤,但同時名義上也是徐州牧陶謙的地盤。于是陶謙派劉備領(lǐng)兵支援張超,雙方互有勝負。

  又因為呂布初據(jù)兗州,袁術(shù)本著“有便宜不占大傻蛋”的原則,派大將張勛領(lǐng)兵2萬北上,目前正和呂布激戰(zhàn)!

  同時,孫策的萬余大軍也終于逼近廬江郡治所——舒縣。

  袁術(shù)趁機占領(lǐng)了整個廬江郡北部地區(qū)。

  為什么袁術(shù)和孫策這么容易就兵臨城下?

  因為廬江太守陸康根本就沒想著防守那廣袤的地盤!

  陸康集中所有兵力于舒縣,誓要與舒縣共存亡!

  當(dāng)這些情報擺在桌案上時,劉基也不得不感嘆袁術(shù)好戰(zhàn)成性。竟然敢同時三線出擊,簡直視天下英雄如無物!

  但是,袁術(shù)確實有這樣的資本。

  他這三路大軍,人數(shù)加起來幾近十萬之?dāng)?shù),這在漢末軍閥里簡直是個龐然大物!

  要知道去年,袁術(shù)的庶兄袁紹聯(lián)合劉虞舊部和鮮卑人,這才湊夠十萬人與公孫瓚決戰(zhàn)。

  哎,如果劉基重生成袁術(shù)就好了,這一手好牌打得稀爛,真叫人惋惜!

  回到議事,劉繇向眾人詢問該如何處理吳景、孫賁的問題。

  下面眾說紛紜,有說直接下戰(zhàn)書決戰(zhàn)的,有說按兵不動的,還有說主動出擊進攻阜陵的。

  最后,清楚劉繇兵力部署的主簿是儀出來說:

  “明公遣張將軍統(tǒng)兵五千屯駐歷陽,吳景和孫賁則將兵萬余?!?p>  “敵兵人數(shù)眾多,士氣正盛。我軍兵寡且多是剛征募不滿一月的新兵,實在不宜主動出擊?!?p>  “歷陽曾是揚州治所,城池堅固,我軍應(yīng)當(dāng)依托歷陽城防守?!?p>  “而且朱將軍屯兵當(dāng)利口,樊將軍、焦校尉屯兵石城,都可在一二日內(nèi)馳援歷陽?!?p>  “我軍多新卒,明公還是應(yīng)當(dāng)采取守勢,加緊操練士卒,并消磨敵軍斗志,以待敵之可勝!”

  劉繇最終采納了主簿是儀的建議,下令讓張英按兵避戰(zhàn),堅守歷陽。

  然后劉繇又問:“諸位,袁術(shù)派孫策將兵萬余攻打廬江。孫策勇猛,一路高歌猛進,現(xiàn)已兵臨舒縣,吾是否應(yīng)該派出援軍支援陸季寧?”

  功曹從事孫劭出列,他之前替劉繇出使廬江,告知陸康不是孤軍奮戰(zhàn),回來后接受了劉繇的任命。

  孫劭說:“明公,孫策一路勢如破竹。陸太守兵不過6千,困守舒縣,我軍應(yīng)當(dāng)立刻派出援軍才是!”

  劉繇點頭,他確實有意支援陸康。

  這時,呂岱站出來反對:“明公,岱建議您按兵不動!”

  劉繇挑眉,他知呂岱是知兵事的。之前曾給劉基出謀詔安山越軍,王朗也贊他有出將入相之才。

  “定公,你是吾的兵曹從事,有何見解但說無妨!”

  呂岱躬身道:“我聞公子曾建議明公,讓周太守領(lǐng)丹陽精兵在巢湖筑營。想必諸公是想讓周太守馳援舒縣吧!”

  孫劭等人,乃至劉繇都點頭肯定。

  呂岱繼續(xù)說:“剛剛是主簿也提到,我軍多新卒,缺乏訓(xùn)練,所以應(yīng)當(dāng)主動避戰(zhàn),此話深諳兵法,乃高論?!?p>  是儀朝呂岱拱手。

  呂岱問劉繇:“明公,周太守麾下丹陽兵相較張、樊二位將軍麾下士卒,戰(zhàn)力如何?”

  劉繇回想對比了一下周昕手下的士兵和張英樊能麾下的士兵,答:“周泰明麾下丹陽兵皆老卒,勝新卒十倍!”

  呂岱頓首:“是了,明公。孫武子曰:凡戰(zhàn)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周太守所部,就是我軍奇兵!奇兵者,精銳也,當(dāng)隱于暗處,待時而發(fā)。若無克敵制勝之機,當(dāng)謹慎用之?!?p>  “陸太守堅壁清野,坐守舒縣,這才使孫策一路暢行無阻。雙方還未真正交手,我軍此時派出援軍,實屬操切,未免打草驚蛇?!?p>  呂岱引經(jīng)據(jù)典,仔細分析,說得劉繇深表認同。

  劉繇道:“定公所言甚善,吾意已決,暫且令周泰明按兵不動!”

  之后,眾人又討論了丹陽和吳郡二郡政務(wù)和人事調(diào)動。

  主要是將親善劉繇的士人安排到各地方,替換那些還沒有主動聯(lián)系劉繇的官吏。

  不過自從劉繇入主丹陽,劉基討滅嚴白虎,詔安山越軍后,這種人只剩少數(shù)。所以沒有花費多少時間。

  劉基今天坐在位子上當(dāng)起了乖寶寶,沒有發(fā)表自己的意見。

  因為劉繇手下的能人變多了!

  不再是剛下?lián)P州時,文不過許劭,武不過張英的情況。

  相比于下面飽讀詩書、博學(xué)多才的眾人,劉基除了現(xiàn)代人的時代優(yōu)越性,并不比他們出色。

  況且,劉基還有重要的事情要處理——自己的家人們要到了!

  自從劉繇坐穩(wěn)刺史之位后,就讓山東劉楊氏中劉繇這一支的族人們從東萊一路南下,經(jīng)過廣陵渡江直入丹陽。

  劉基的母親劉楊氏、劉基的兩個親弟弟劉鑠和劉尚都將抵達宛陵。

  刺史府內(nèi),劉基帶著家奴和侍從們打掃房間,收拾東西,儼然將自己融入刺史長公子的身份。

  待到傍晚,劉基正和于麋、高岱在茶室討論經(jīng)典。

  有小廝來報:“公子!主母和小公子們快到了!”

  劉基大喜:“好!高先生、于校尉,今日就到這吧,我送送二位!”

  高岱點頭,臉上保持微笑:“公子自去便是,不用理會岱,我還想把這碗茶喝完?!?p>  于校尉則拱手:“公子迎接主母要緊,于麋自回營中去,不勞公子相送?!?p>  劉基道:“那么基先告退!”

  說罷,離開茶室,帶著眾家奴前往宛陵津準備迎接。

  等到夜里,就在劉基閑得無聊坐在碼頭上拿石子打水漂時,幾點火光從水平線出現(xiàn),然后幾艘商船從遠處駛來。

  劉基起身,讓家奴們準備迎接。

  兩三刻鐘后,商船停靠在碼頭。

  先是一些仆人打扮的男女從船上下來,劉基感覺里面有許多熟面孔。這些人見到劉基后,都叫他“少主”。

  然后一名三十來歲的婦人和兩個半大男童在諸人簇擁下下船。

  婦人個子有點高,身量苗條,鵝蛋臉,雖年過三十,但容顏未老,只是眼角額鬢略有皺紋。

  這位便是劉基的生母——劉楊氏。

  劉楊氏的穿著打扮是漢代標(biāo)準的貴婦打扮,黑亮的頭發(fā)梳成垂云髻,用珍珠玉釵裝飾,身上穿著花紋繁復(fù)華貴的蠶絲深衣。

  劉基上前向劉楊氏行禮:“母親大人!”

  劉楊氏疑惑地看著劉基,語氣調(diào)侃地對左右侍女們說:“我這大兒數(shù)月不見,怎么叫為社‘母親大人’了?難道是生分了?”

  劉基赧顏,尷尬地說:“社,孩兒這些天見慣了先生將軍,一時叫慣了!”

  劉楊氏呵呵一笑:“我兒出息了,你的英雄事跡為社都聽說了?!?p>  劉基低下頭,看向兩個便宜弟弟,伸手去摸他們的腦袋:“社,不管如何,孩兒依舊是社的孩兒?!?p>  劉楊氏覺得自己這兒子變化挺大,但是夜已深,還是讓大家早點休息為妙。

  便吩咐劉基:“大兒帶路吧,為社累了,想早點歇息?!?p>  之后眾人坐上馬車回府。

  沿途,劉基的兩個弟弟劉鑠和劉尚興奮地詢問劉基他這兩三個月是怎么度過的,還詢問流傳開的劉基那些事跡的細節(jié)。

  這兩個弟弟都虎頭虎腦的,也挺有意思,劉基也樂得和他們親善。

  回到刺史府,劉繇在庭院里擺下家宴,劉基一家五口終于團聚。

  劉繇挽著劉楊氏的手說:“女君有勞了?!?p>  劉楊氏淺笑道:“老嫗?zāi)挠惺裁垂诳鄤冢贿^相夫教子。夫君受朝廷看重,這才是家之幸事!”

  劉繇聽劉楊氏稱自己為“老嫗”,不禁笑了:“女君哪里老了,花容玉貌和當(dāng)年一樣!”

  劉楊氏想起自己的大兒劉基在碼頭稱呼自己,便將此做談資:“還不是你那麒麟兒,喚我什么‘母親大人’,還說自己見多了先生、將軍,嘴上說慣了。”

  劉繇聞言,哈哈一笑,向劉楊氏表揚劉基:“哈哈哈!女君,吾兒著實不凡,這些時日替為父辦了許多大事。而今我們一家能在此安聚,吾兒出力甚多!”

  劉楊氏說:“好好好!我知道你大兒有本事,我只是希望夫君能夠多呵護大兒,我在老家聽到吾兒被賊人刺殺的消息時,好幾天都沒睡著覺?!?p>  劉繇這才明白過來,滿懷歉意道:“女君,此事是為夫不對?!?p>  然后劉繇對劉基說:“劉基,這幾日你就暫時在家中多陪陪你社!”

  劉基苦笑:“孩兒知道了!”

卜部

評論里“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人太多,這里單獨說明一下。   關(guān)于同姓不通婚這點,漢代并沒有這條規(guī)定,因為漢代姓氏不分。姓和氏都不區(qū)分,你怎么要求同姓不通婚?法律重新嚴禁同姓通婚要到唐朝。   為政治或家族利益考量,同姓結(jié)婚是很稀疏平常的事情,同姓結(jié)婚甚至可以說是特權(quán)階級才能享受的好處。   不是說周禮規(guī)定大家就一定要照做,春秋本來就已經(jīng)禮崩樂壞,晉獻公娶驪姬,衛(wèi)宣公娶鄭國公主,魯公娶吳國公主,這種同姓通婚的事情比比皆是。   法律和道德真要能限制住特權(quán)階級,新聞上也沒那么多狗屁倒灶的事兒了。   不過真實原因其實就是我懶得想名字,沒想到一些人戾氣這么重,抓著這么個根本不是問題的死咬,出口成臟的也有那么幾個。   但確實也反映出一個問題,部分人只知其表,不知其里,半灌水響叮當(dāng),以為抓住了別人把柄就開始撕咬宣泄自己現(xiàn)實生活中的不幸。   這里應(yīng)一些好心讀者的要求,隨便加了個楊字。   總之,合理的探討沒問題,上來就要教我做事的,甚至罵人的,那我只能給送進小黑屋。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shè)置
設(shè)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