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腕豪:開局暴打微服私訪的女帝

第六十四章 文明影響食物

  那么接著上文,我們繼續(xù)講講古代的食物。

  然后接著是講炊具。

  西漢,隨著磚的量化生產,民間出現(xiàn)了高臺灶,這種灶臺的形式,如今仍可見于中國一些地區(qū)。灶臺出現(xiàn),意味著可以比較方便的調控「火候」,才演生出中餐一系列的火候技巧。

  宋代之前,哪怕你是王公貴族,想吃一盤炒雞蛋也是相當困難的。

  不是廚子不會炒,而是沒鍋。

  在這之前,常見的炊具是破釜沉舟的“釜”。釜有金屬的,但民間用的往往是陶制。釜的問題在于器壁太厚,更適合煮。

  不是咱們不會做飯,實在是炊具限制了廚藝。

  沒有炒菜,生活還有什么樂趣呢。

  之前的人只好以煮的、蒸的、烤的、生的度日。

  闊怕對吧。

  緊接著是物流和保鮮

  地域限制是一定要考慮的,不是人人都有“山頂千門次第開”的權勢,享受八百里加急送貨上門。

  在物流極不發(fā)達的時代,離開家鄉(xiāng),基本上相當于徹底告別了家鄉(xiāng)的味道。所以才有“莼鱸之思”,這貨來到洛陽后,發(fā)現(xiàn)洛陽的魚太貴了,“洛鯉伊魴,貴于牛羊”、“寧去累世宅,不去鰶魚額”,甚至為了吃魚瘋狂到賣房子,可見這地兒魚有多稀罕,張翰在前程和吃魚之間權衡再三,最終覺得還是吃魚比較重要,于是辭掉厚祿美差,回家吃魚。

  古人的志怪小說,在描寫某個術士的神通如何驚人時,常常會列舉這樣一條:

  會種反季節(jié)蔬菜。

  今天看上去稀松平常的事情,彼時被當作神奇的魔法。

  對于百姓,大部分時代,新鮮蔬菜是稀缺的。腌菜制法幾乎成為所有古代食經的必備內容,每戶人家必備的技能,古人像今人逛菜市場一樣視腌菜為日常,所以華夏才有今日如此龐大的腌菜集團。比較古今食物,新鮮蔬菜和腌菜的對比不得不提。然而即使做腌菜的手藝出神入化,天天吃、頓頓吃,總是免不了吃膩,今天的食材多樣性、流通和保鮮技術的優(yōu)勢則盡顯無疑。

  再說肉,長期以來牛肉是不能吃的、比較農耕國家,殺頭牛,那可是挖封建主義墻角——所以水滸里動不動就來兩斤熟牛肉是不可能的事兒——當然,一般認為水滸成書于元末明初,元朝畢竟游牧民族起家,沒那么多講究。唐朝的時候豬也很少,宋朝的時候,蘇軾是這么寫的“黃豕賤如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依然不多。所以羊肉其實很常見,特別是唐代,羊肉是唐代最主要的肉食,但是當時的羊肉膻味極大,膻味來源很多,跟年齡、品種、飼料、閹割等等都有關系,現(xiàn)在研究出很多方法減少膻味,當時嘛,比較常見的方法是加香辛料,特別是胡椒。再有就是屠宰上,現(xiàn)在已經有了非??茖W合理的工序,比如排酸——這個可以很大程度改變肉的口感;這都是古代所不能做到的。

   再有就魚肉,唐朝的時候,魚肉最常見的吃法是鲙,有點類似于生魚片,不過以淡水魚居多——當然,淡水魚的寄生蟲問題是非常非常嚴重的,生吃淡水魚本就是早該被淘汰的吃法。

  無論是肉的來源豐富性、飼養(yǎng)的合理性、還是屠宰后的處理,古代肉跟現(xiàn)代同樣沒有可比性。

  再說調料,先說一個最重要的事,辣椒是明代傳入。

  其余的味精是二十世紀初才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常見的大豆油,在明朝的天工開物里還因為出油率低被認為不算很好的榨油作物——清朝往前說,普遍都是芝麻油最多——出油率遠高于其他品種。

   一句唐詩已經很好概括了唐朝對調料的運用,“蒸豚搵蒜醬,炙鴨點椒鹽。去骨鮮魚膾,兼皮熟肉臉”(豬肉蒸了蘸蒜泥、烤鴨蘸椒鹽、生魚片、帶皮的羊或者豬頭肉)、再如“魴鱗白如雪,蒸炙加桂姜”等等。都能看出來唐人對于調料使用跟現(xiàn)代已經很接近了、做法也很多樣。哦,對,還有糖,唐朝以前以麥芽糖居多;制蔗糖技術是還是玄奘帶回來的,沒錯,就是唐僧。

   總結的話,調料可能反倒是千百年來變化最小的一項。

  烹飪工藝上,早期就是烤和煮居多,常見的炒,那是宋代才出現(xiàn),用的還是芝麻油?;久髑鍟r期,現(xiàn)在的烹飪工藝已經跟現(xiàn)代沒什么區(qū)別了。

  所以文明是進步的。食物也是。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