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接受了任務之后,艾諾終于有事做了,她摒棄了麻將的誘惑,走上了除工作以外的一種修身養(yǎng)性的愛好,在家里一個人苦戰(zhàn)。說句心里話,她喜歡接受這種挑戰(zhàn),眼前也不再出現(xiàn)麻將的影像,編故事是她善長和喜歡的,凡是喜歡的,就不再有煩惱和躊躇不安,為的是不辜負領導們的囑托,她要好好的發(fā)揮一下了。
現(xiàn)在詩人們也暫時放下了詩歌創(chuàng)作,而寫起了故事來,他們似乎也在挑戰(zhàn)自我,不只是會詩,按理說,寫詩多難啊,都不在話下,寫故事還不是手到擒來?
人們崇尚唐詩宋詞,是因為那一段文化,是歷史的巔峰文化,既然是巔峰,高不可攀。繼承和發(fā)揚傳統(tǒng)文化,就成為當今社會的主流,所以,面對這高山仰止般的歷史朝代,今天的人們不僅是景仰,還有超越的意味在里面?
詩詞就像高貴的王子,站在世界之巔,俯瞰著蕓蕓眾生,華夏的子孫,怎能不眾星捧月?它帶給我們的震撼!還有一種民族的氣節(jié)。
所以,詩人們寫文學故事,也有他們的驕傲,似乎是站在一定的高度。艾諾永遠的不能與之媲美,她的卑微永恒的。
即使站在同一個起跑線上,重打鑼鼓另開張,高下的分別,也是清楚的擺在那兒。
微觀古城,三面環(huán)山四面環(huán)水,將小城圍在中間,像一個鍋底,被四周環(huán)繞著,它是以五國頭城“靖康之變”為背景修建的。再現(xiàn)徽欽二帝被囚于五國城的坐井觀天。
有一首詩是這樣的: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山光閱鳥人性,潭影空人心,萬籟此都寂,但余鐘磬聲。
這是唐代詩人常建寫的《題破三寺后禪院》。顧名思義,它是一首寫廟宇的詩,在這首詩里,可以感受到古寺美景之幽遠,感受禪院曲徑通幽的小路,景色幽美迷人,仿佛進入了空靈純潔的世界。
如果你生活在別的城市,也許廟宇是遙不可及的,想要身臨其境,是不容易的體驗?
但古城的人,有幸時時感受這里的美景和愿望。
寺廟,不管朝代怎樣更替,它都屹立不倒。因它代表著一種意識形態(tài),是一種形而上的東西,當人們的生活遇到坎坷時,去寺廟拜上幾拜,說說心里話,像是頓時消解了心中的疑慮,讓精神得到放松。
當人們信奉頭上三尺有神明,就會心安理得的做事。求一份心安。
寫財神廟,就要逛遍這里的每一個角落,想到它的要義,它的由來,每每這種時候,就想到年畫上財神爺?shù)男蜗?。那是一位和藹的老爺爺,手中持有一塊金子,慈眉善目的,看到他,你有一種想往,一種對財富的想往,尊重和崇拜。
財神的身旁,有的地方是站著兩位福神和壽神,有的地方是幾位俠客,土地神,魯班、藥王,他們有的是死后成神的。這些都豐富了財神廟的神話體系,也讓信仰內(nèi)容更加多元。
小城不大,共有八大古廟。而財神廟占據(jù)的地理位置最為壯觀。它是古老的,已誕生二百多年了。它居三江匯聚之要沖,哪三江?牡丹江松花江倭肯河??!這三江,將小城圍在中間,它的外圍,綠水青山總是情,將小城的自然美,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像個受護衛(wèi)的王子,立于不敗之間。
古城的財神廟,又立于龍龜玉背之上,納三江之財源,采天地之靈氣,是一座雄偉軒昂古樸俊逸的百年古剎,無論是歷史悠久。抑或建筑風格的古樸而又厚重,風華而又凝聚,朝拜和祭祀人流都絡繹不絕。
這是二千零二年的四月天,她走入這個洪流,帶著使命而來,來這里的人,都是來朝拜的,而她卻在策劃構思這一奇特的廟宇的故事。正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而來,天下攘攘皆為利而往。這里的香火極旺,誰不希望自己的生活環(huán)境好一些呢?
而艾諾的腳步,從來沒涉足過這里。就像不食人間煙火女子,因吃穿不愁啊,看到這個場面,她有些不淡定了,為何這么多人?來求財求福祉的。
她有些莫名其妙了,這讓她想起有一位老兄,在飯桌上講了一個故事,為何有些人貧窮的人,越求越是窮,是老天爺不庇護他們?聽這位老兄講。
有一天,一位與財神爺十分密切的人,也就是財神奶奶來問財神爺,為什么有些人來求財,你就賜予他們,而窮人來求財你卻置之不理?
財神爺回答,這都是命運的安排,那樣就害了他們。老奶奶不信,說有對小乞丐,每晚回廟里睡覺的,他們多么可憐,你為何不幫幫他們呢?
然后,財神將一綻金子放在橋頭上,這對哥倆過橋時,哥哥說,咱們裝瞎子走過去,弟弟答應了。
老奶奶說:你放在橋上,他們看不見的概率太大了,把金子放在香爐灰里,他們每天晚上回來用香灰暖手,肯定能看見。他們真的發(fā)了財,在香爐灰里看見了金子,興奮跳起來,買了土地,娶了媳婦,一天,哥哥讓弟弟去賣餅子,說咱們慶祝一下,然后再分金子。
“哥哥,餅子買回來了?!备绺缭陂T后拿起棒子將弟弟打死了。而哥哥一邊吃,一邊說。這些金子就全是他的了。然而,他也倒下了,原來,弟弟在餅子里放了藥。
財神奶奶嘆了口氣,并非所有人,都能有大量的財富,他們發(fā)了財,竟然會害了他們呢?如果不發(fā)財,他們還能過著他們的窮日子,所謂: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這則故事,給人的啟發(fā),見財起意,頓生歹心,這種人大有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