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獅子山往北三里,有一座寶蓋山,形如旌旗,綿延廾里,又名旗山。又名龍形山。山的東面地名銀漕,住有汪姓人氏。山的西面地名金川,住的金姓人氏。東西有大小勿嶺相通,二姓人氏往來密切。
旗山南鹿有一步石拱橋架金川河上,達鴉雀山東麓,其間有一小集鎮(zhèn),開有草鞋店、絲煙店、酒店、豆腐店、肉店、雜貨店等十來家,地名叫十家鋪,又名鋪上,久而久之遠近習(xí)慣叫鋪上(現(xiàn)龍印禮義橋)。鋪上是銀漕、金川人氏往返要道,也是當(dāng)?shù)匚幕?jīng)濟的集中點。
鋪上一步石拱橋下是金川水(呈金黃色),銀漕水(呈銀白色)在這里匯合成天水河。南邊有一座三步石橋橫架天水之上通達夏家,又叫三步橋。天水順南而下至獅子山北麓,再轉(zhuǎn)東南,從獅子山前彎曲而流過。三步橋北面有一數(shù)丈的深潭,有上十畝多田面積。潭水清澈見底,群魚游巡,鴛鴦戲水,兩岸垂柳隨風(fēng),稻浪千層,鶯歌燕舞,鳥語花香,風(fēng)景秀麗。到此者無不停步歇息,買賣東西,談天說地,喝酒邀友,下棋、釣魚……雖不算繁華大邑,卻也甚是熱鬧之所。
時明建文二年春(1400年)政通人和,人們安居樂業(yè)。金川人金子文(金姓第四世,字魁鐔)相約銀漕人汪儒明(汪姓第四世)買牛備耕,在鋪上歇息時,聽說獅子山劉原達有一條牛想賣,二人直奔獅子山劉原達家。
劉原達想將牛賣掉供兒子劉仕昌讀書,雙方講定二十兩銀子。銀子付后,正待寫契紙時,劉仕昌放學(xué)回到了家中,劉原達便吩咐兒子寫,想考考兒子。當(dāng)時的劉仕昌才六歲,問明原由后提筆就寫:“獅子山下一條牛,田少地多不能留,我今賣與他家去,任他耕作幾千秋。”落款:“提筆就寫二月天,五行之中我為先,身邊常帶雙鋒劍,漢朝天子四百年?!弊煮w灑脫奔放。金、汪二人看后大驚:“提筆就寫二月天”,是開始寫“卯”;“五行之中我為先”,是指金木水火土中第一個字“金”字;“身邊常帶雙鋒劍”,即在“金”字加上“利刀旁”;這不是一個“劉”字嗎?“漢朝天子四百年”,不是說漢王朝劉家天子有四百年天下嗎?金、汪也是讀書之人,見這個孩子如此才情十足,豪氣沖天,認為將來必成大器。金、汪二人商議牛不買了,銀子支助劉仕昌讀書,并讓自己的兒子和劉仕昌一起就讀。金子文開口道:“原達兄,令郎有如此奇才,可敬可佩。我二人商定,牛不買了,錢也不退了,送作令郎學(xué)費。家有犬子必亮,汪公有子茂述,都在讀書,請你準(zhǔn)許我二人的兒子前來與你兒子劉仕昌一起讀書,跟好人學(xué)好樣,不知意下如何?”劉原達婉言謝道:“不敢當(dāng),不敢當(dāng),實不敢當(dāng)?!眲⑹瞬谝慌哉f道:“父親,我們能在一起作伴讀書,相互照應(yīng),一同上進,多好啊,請他們來吧?!睉B(tài)度堅決。三位長輩見此,遂就此事達成了共識,同意三個小孩一起伴讀。
但劉原達有點發(fā)愁了,一是教兒子的先生自感不能勝任孩子的教學(xué)提出辭館回家了,二是金川、銀漕、獅子山三地相距有一定距離,孩子都年紀不大,上學(xué)不方便。正在感到為難時,忽聽門外有人大聲道:“紙筆自安排,不請我自來,五里三進士,個個踩金階?!眮碚咦苑Q是河南赤地墨池先生,愿來任教。
劉原達喜出望外,熱情把墨池先生迎入家中,叫兒子劉仕昌拜見師傅。當(dāng)和金子文、汪儒明商議決計,在三地(獅子山,金川,銀漕)集中點鋪上修建學(xué)堂,由墨池先生任教。從此劉仕昌和金子文的兒子金必亮、汪儒明的兒子汪茂述,還有其他的一些孩子,在墨池先生的教授下,讀圣賢,攻詩文,知天文,識地理,習(xí)禮儀,忠孝義,學(xué)業(yè)一天天進步。
課余時間,劉仕昌、金必亮、汪茂述等同學(xué)經(jīng)常在學(xué)校對面的河灘上溫息功課,用柳枝當(dāng)筆沙代紙,或?qū)懟虍嫽驅(qū)Ω柙~或?qū)ψ?,或加減乘除求答案,相互勉勵,其樂無窮。一日課余,三人慣例來到河灘上,看了看水中游魚,打了打水上戲漂,玩了一會,就坐下來練字。金必亮用柳枝在河沙中寫出:“金川水銀漕水水水匯成天河水”,并用柳枝指著劉仕昌。劉仕昌會意立即接過柳枝在河沙中寫應(yīng):“寶蓋山鴉雀山山山連結(jié)獅子山”。緊接著汪茂述也用柳枝在河沙中寫出:“老虎洞石馬洞東聯(lián)石港洞”,并道:仕昌你快對。劉仕昌略思片刻用柳枝在河沙中寫出:“獅子橋金牛橋南達鐵山橋。金必亮寫:“金星耀日月”,汪茂述寫:“銀光映天堂”,劉仕昌寫:“紫徽鎮(zhèn)乾坤”,小小年紀皆胸懷大志。
劉仕昌、金必亮、汪茂述等幾個孩子,在墨池先生的教誨下,學(xué)業(yè)大進。名師育奇才劉仕昌于永樂三年(1406年)十二歲中秀才、永樂七年(1410年)十六歲中貢士。永樂十一年(1414年)二十歲撥貢。永樂十八年(1420年)二十六歲庚子科舉人二十二名。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三十歲甲辰科進士三甲五十四名。
正是:
博迷從來多雅士,名師自古出高徒。
柳枝當(dāng)筆沙當(dāng)紙,慧眼丹心識鳳雛。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