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劉繡衣這個名字和他的一些故事,是我在塘湖公社工作期間。
經(jīng)常駐村住隊,走鄉(xiāng)入戶。發(fā)現(xiàn)劉繡衣的故事家喻戶曉,廣傳民間。我查閱了通城老縣志和劉氏宗譜、考察了繡衣故里、繡衣坊、繡衣墳、五里三進士圖及縣博物館保存劉繡衣用過的象笏《正字通》載(明制:四品以上者執(zhí)象笏,五品以下者執(zhí)木笏)、象棋、宣德爐等遺物。足證我住隊的劉家老屋獅子山確實在明朝有一位杰出的監(jiān)察御史--劉繡衣。后來,我調(diào)到縣委辦公室工作,1978年湖北省委在咸寧縣召開各地縣辦公室主任會議,省委副書記黎瑋同志在報告中提出各地要考慮修志,在咸寧組討論時,地委秘書長王益祥同志提出要通城帶個頭,把此事搞起來。我向縣委匯報后,就成立了專班,由我具體主持此項工作。至1985年,終于篡成了全省第一部,全國第六部通城新縣志。新縣志里為劉繡衣立了專傳。從此埋沒六百年的劉繡衣的名聲更加傳開了。
劉秀保先生是劉繡衣第20代孫,從改革開放初期起就在做劉繡衣文化的傳承工作。早在90年代與有關文化單位,族中賢達及志仕同仁。共謀五個一,即一座古墓,一棟故居,一個紀念亭,一本書,一臺戲的設想。他無數(shù)次與我商量,要我支持,指點。共識共謀,逐步實施。經(jīng)過二十多年努力,為首培葺了劉繡衣墓地,列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通城縣人民政府刻石樹碑。整修了劉繡衣故居,修建了牌坊。彩排了《巡按斬御弟》戲劇。收集了部分劉繡衣文物。特別是近十多年來,竭盡全力主持《大明御史劉繡衣》一書的全盤工作。同時也多次要我參加他們的活動如目錄修訂,文稿審閱等等。由于他懷著對自已祖先的崇高敬仰,對劉繡衣為官清廉和剛正不阿的無比崇拜,終于在眾人的鼎力相助之下,篡成這本《大明御史劉繡衣》的著作。這不僅是塘湖劉氏家族的一件盛事,也是我們縣歷史文化建設上的一件大事。劉繡衣文化是劉姓的,是通城的,是民族的。是社會的。劉秀保等先生為傳承中華優(yōu)秀文化和弘揚為官清廉精神作出了重要貢獻。值得贊揚和慶賀!因為它不是歷史考證書籍,至于書中某些與史實不那么相一致的地方,并不影響該書的歷史現(xiàn)實價值和意義。
在此書付印之時,我將2004年在咸寧日報文藝副刊發(fā)表的歌頌劉繡衣拾起塘湖里的記憶中一首現(xiàn)代鄉(xiāng)土詩抄錄如下作為紀念。
獅子山,
確實是個獅子
左看右看前看后看
越看越神
應獅子的靈驗
明朝山前出了一個監(jiān)察御史
傳說御史可厲害啦
皇帝的弟弟受賄舞弊
被他宰了
原來是獸中之王的獅子
為他張膽
百姓常托夢給獅子
百姓怎么說獅子就給
御史怎么交代
人們說百性獅子御史
心是相通的
據(jù)說百姓又在給獅子托夢
盼望這里又出一個
監(jiān)察御史
是為序
2018.11.25